分享

朱元璋为何以怨报德,怒怼成就大明的李善长、刘伯温们?

 志存高远0310 2022-04-29 发布于河北

向敬之

1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草莽,但成为皇帝后,执政三十一年,一直勤于政事,乐于改良,发展经济,整肃吏治,不失为一个伟大的皇帝。

三百多年过去,清朝康熙皇帝南巡,途经金陵,拜谒孝陵,高度赞赏朱元璋“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并为之树碑“治隆唐宋”。

论治绩,朱元璋可圈可点,但论驾驭臣下的手段,他确实非常残忍,犯下了多次屠戮功臣并株连甚广的罪恶。所谓朱元璋火烧功臣楼,或火烧庆功楼的残酷杀戮,都是民间妖魔化朱元璋的一种说辞。

朱元璋为何以怨报德,怒怼成就大明的李善长、刘伯温们?

台北“故宫”收藏的朱元璋画像

功臣曾经帮助他夺得了天下,使之成为了反抗暴元军事运动最后的胜利者。可以说,若非那些谋臣运筹帷幄、武将冲锋陷阵,他仅终究是濠州豪强郭子兴利用又设防的一员裨将。

时势造就英雄。

英雄亦有时运。

但,待其坐稳了江山时,不少功臣已不满足朱元璋有限的封赏。

毕竟他们之中,大多像朱元璋一样,草根出身,生于底层,一旦成为了新的统治者,就在权利面前暴露了人性的弱点。

欲壑难填。

他们的存在,构成了近距离横亘在最高统治者朱元璋新的危险。

2

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丞相(包括汪广洋和杨宪),与朱元璋有过蜜月期,但他们也是权力控,暗结亲信,自成集团,排除异己,倾轧相争。他们为了加强自己的相权,谋求更高的权力,与朱元璋不断集中皇权,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朱元璋割据一方,就沿袭元制设立丞相。最初以右丞相为首,后在建国后稍作改良,再以左丞相领衔。丞相之一的徐达,长期领兵征战在外,丞相事务皆由李善长独力裁决。

朱元璋为何以怨报德,怒怼成就大明的李善长、刘伯温们?

朱元璋与李善长、刘伯温剧照

洪武三年,中书左丞相李善长,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爵封韩国公,相权日重。他综理政务,辅政能力强,但为人刻薄,心胸狭隘。甚至与刘伯温发生争执时,对刘破口大骂,迫使刘伯温请辞归养乡里。

朱元璋最初考虑的是,更换丞相,于是在洪武四年逼迫李善长辞去相印,不情愿地接受皇帝的变相圈禁。但不承想,他倚信的胡惟庸、汪广洋、杨宪,明争暗斗,帝权与相权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朱元璋处死杨宪、汪广洋后,又诛杀胡惟庸,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以胡惟庸案扩大化,连带处死了赋闲在家却影响朝局的李善长。

3

淮西集团多为骄兵悍将,他们抱团发展,又跋扈不法,扩张各自的军事力量,直接威胁到朱元璋的绝对权威。

尤其像蓝玉等大将,在徐达死后,成为了朱元璋追逐北元、平叛四方的军事统帅。朱元璋器重他们,而蓝玉等在军营打造个人权威,属下对其死忠,而不知有皇上。

不仅如此,蓝玉还在捕鱼儿海大捷,强占本该献给皇帝的北元王妃,还对朱元璋后宫的争端指手画脚,牵扯进了胡惟庸与李善长的私密朋友圈。这让曾经以此方式做大做强的朱元璋,感到了恐慌。

朱元璋为何以怨报德,怒怼成就大明的李善长、刘伯温们?

《朱元璋》中的朱元璋与蓝玉

他对淮西集团,采取了分化、利用和株连,逐一给予毁灭性打击。就连朱元璋最倚重的大将军徐达,虽然结下了三重姻亲关系,但是徐达之死,也与朱元璋脱不了干系。

朱元璋把骄兵悍将比作荆条,他要为推行仁政的后继之君拔光锐刺。他精心培育的储君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对朱标寄望甚高,故而要将后继之君的潜在敌人,悉数清除。这也为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缺乏能干的大将可派,埋下了祸根。

4

至于文臣宋濂、刘伯温之死,都是与胡惟庸有关。宋濂因长孙涉及胡惟庸案,而被牵连死于流放途中。刘伯温则死于胡惟庸的阴谋,但借的是奉旨赐药。

朱元璋起义反元,闻宋濂盛名,请人找到他,要他做郡学“五经”师。至正二十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刘伯温)、章溢、叶琛(即浙东四先生)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委以重任,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

宋濂博学,学问好,人品好,德行好,朱元璋请他教世子朱标学“五经”,后又命参与修撰起居注。朱元璋建礼贤馆,宋濂等人均在馆中。朱元璋称帝后,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祎为总裁官。

将总裁修撰前朝官史的重任交给宋濂,足见朱元璋对他是十分信任和放心的。朱元璋对宋濂和王祎的评价是:“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部之博,祎不如卿。”(《明史·宋濂传》)朱元璋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礼遇有加。

遗憾的是宋濂有些迂腐,屡屡犯错被贬,但朱元璋还是将他放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最后因宋濂之孙宋慎被牵连进了胡惟庸案,株连家人,朱元璋本想杀掉宋濂,幸亏马皇后和朱标求情,而被流放至四川茂州,死于徙涂。

朱元璋为何以怨报德,怒怼成就大明的李善长、刘伯温们?

宋濂画像

刘伯温,无论行军作战,还是民间传说,都是神机妙算的形象。但,即便是胡惟庸借朱元璋的名义,为卧病在床的刘伯温赐药,伯温自知是毒,也必须感激涕零地喝下。

这也是所谓的皇恩浩荡。

至于是不是朱元璋有意毒杀,还是胡惟庸借刀杀人,各有说法。

朱元璋不满意刘伯温的清高。朱元璋曾在迫使李善长辞相后,和刘伯温谈话,论及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何人堪任丞相,皆被刘伯温否定。朱元璋请刘伯温出任,又遭他婉言谢绝。

在此次谈话中,刘伯温评价胡惟庸如果拜相,必然会翻车。本来对其不买账的胡惟庸,加深了对刘伯温的仇恨。

伴君如伴虎,刘伯温辞官不成,请假回老家,准备择址建生圹。结果被胡惟庸大做文章,称刘伯温看中的是龙穴,要夺取朱明王朝的江山,还借助兵力强取豪夺,吓得刘伯温赶紧回京销假上班。朱元璋虽然没有对刘伯温下狱论罪,但褫夺了他的诚意伯俸禄,以示对他的惩戒。

刘伯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曾被朱元璋倚重为军师智囊、张良诸葛,也被形形色色的民间传染为大明国师,可以和朱元璋谈笑风生打哈哈。其实,朱元璋并没有封过刘伯温一个国师的封号。

刘伯温深得朱元璋器重,出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掌管都察院,负责全国的纪律监察,但并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至于他受封太师,也是他死后一百三十八年,即明正德八年,被武宗追赠的。所谓文成的封谥,也是明武宗给的。洪武八年,刘伯温死得不明不白,朱元璋不了了之,并没有给一个盖棺论定的好评。

朱元璋为了屠杀功臣,特设锦衣卫,授以侦查、缉捕、审讯和处罚等特权。虽然后来朱元璋废掉了锦衣卫和一些酷刑,但这却肇始了贯穿明朝始终、也祸害明朝社会的特务政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