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晚yebo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孔子到东周观光,瞻仰周朝太祖后稷的宗祠,见祠前立着一座铜铸的人像。 铜人的嘴上被封了三重,背上刻有这样的铭文: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 孔子看后,对弟子们说:“这是在告诫我们啊,为人处世,一定要谨言慎行。” 人生就是一座修道场,生活处处皆是修行。 一个人的成败荣辱,往往在于这三次觉醒。 出言宜缓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成年人的世界,说话太急,口无遮拦,往往伤人又伤己。自从他瘫痪后,他就变得喜怒无常,说话常常口不择言。有次,母亲想带他出去看花,他同意后,母亲高兴地在屋内走来走去。史铁生见状,对着桌子就是一拍:“你烦不烦?能不能消停会。”那时的他,还不懂得自己脱口而出的话,给母亲造成了多大伤害。直至母亲去世,他才开始悔恨和反思,可惜为时已晚。 《格言联璧》中说:“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几年前,他因为买房差六万块钱,愁得几天几夜睡不好觉。没想到,话还没说完,大刘就把自己打断,直言现在不方便。端木一听,气得火冒三丈:“怎么找你借次钱就不方便呢?今天算是看清你了!”“刚在停车,被旁边的车擦了一下,才处理好。钱已经打过去了,你看到账没。”自那以后,每次说话前,他都要在脑海中过一遍,剥离掉情绪再开口。而是能先体察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愿望,从而有意识地支配语言。 人越是情绪失控的时候,越容易顺从本能,说出一些冲动的话。管住嘴,多给自己一点沉默的时间,为思考留有余地,也为彼此留下体面。待人要宽 李斯曾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一个人也是如此,你有多大肚量,能包容多少人,就能成就多大的格局。第一个故事,韩琦在定武为将时,常在夜间办公,旁边总有一名侍卫举着蜡烛为他照明。过了会,他发现侍卫换人了,于是赶紧喊来侍卫长官,说:“不要替换刚才那个侍卫,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后来,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无不感动,更加尽心为他效力。第二个故事,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一只玉杯。每次大宴宾客时,他都命人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玉杯放在上面。有次在劝酒时,一个官吏不小心把玉杯碰到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众人都惊呆了,那个官吏吓得连忙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定数,该好的时候就好,该坏时谁也保不住。 此话一出,立刻博得众人的赞叹,那个做错事的官吏对他更是感激。而他宽容待人的胸怀,也让他一路收获人心,最终官至极品。“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心宽一尺,路宽一丈,懂得对他人宽容,也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处世须厚 狐狸和狗是对好朋友,一天,它们不小心被森林里的猎人捕获。猎人说:“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俩猜拳,输的做我的猎物,赢的可以走。”狗抱着狐狸的尸体,哭着说,“说好一起出石头的,我出了剪刀,谁知你出了布。”生活中,也有很多像狐狸那样的人,精于算计,到头来却误了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的聪明是真正明智的,要始终保持傻瓜的状态。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从来都不是那些精明算计的人,而是厚道的人。 翁成的邻居大明叔,是种西瓜的好手,他种出的瓜又沙又甜。瓜贩子总是先收完他家的瓜,才愿意收别人家的,这让其他瓜农非常羡慕。有人曾厚着脸向他讨教经验,大明叔总是拉着脸将人呛走。和大明叔不同,开盛每年都将自己的种子,以及种植诀窍分享给其他瓜农。就这样,在开盛的带领下,全村成了报纸、电视经常报道的西瓜村。“以前村里种瓜小打小闹,种了10多亩地,都不一定全卖出去;现在村里的瓜打出了名气,销路更广,销量更多,我赚的也比以前翻了几番。”一个人是否聪明,决定了他能走得有多快;而有没有德行,则决定了他能够走多远。厚道做人,短期看似吃亏,但从长远看,却是为自己积攒好运。 少些精明算计,多些忠厚实诚,人生之路必定宽广平坦。人到了一定年纪,要学会审视自己,懂得从自身出发,修炼自己。在生活的修道场中,不断完善自己,终能抵达成熟通透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