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2-04-29 发布于浙江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形成了苦吟快吟的对立。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孟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殚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天机。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材料二: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之前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观点——有意于佳和无意于佳。所谓有意于佳就是在艺术创作之前要经过认真的构思、严格的规划、周密的布局才能在艺术创作之时下笔如有神。所谓无意于佳就是在艺术创作之前不需要缜密的艺术构思,要顺其自然,随性而发,依势而行。

有意于佳无意于佳的分歧点并不是在于心理、身体等方面的准备,而是在于对艺术的态度。有意于佳的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各种准备工作;无意于佳的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无功利心理。只有摒弃了功利性、刻意求佳的心理,才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佳作。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就是创造美的过程。这种被创造的美是人工美,但也可以更接近自然美。巧夺天工、宛若天成、鬼斧神工是对高超艺术作品的绝佳赞美。什么是最高境界的美呢?康德说: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即要求艺术家创造美时要超然功利,又要求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从直观审美出发,摒弃一切功利心理,追求一种纯粹心境下的美。这与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观点异曲同工。

无意于佳乃佳体现在艺术欣赏之时就是欣赏者要以非功利之心去发现艺术作品的内在固有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考虑艺术的工具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艺术作品深处的艺术意蕴,与艺术家神遇产生共鸣。如今的艺术品拍卖,以金钱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错误的方式。许多收藏家看到了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而非其内在的艺术价值,根本无法品味到艺术作品的意韵。

既然无意于佳才能产生佳作,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是对无意于佳乃佳这一命题的误读。无意于佳是要建立在有意于佳的基础之上才会产生佳的效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最后的不费功夫是建立在踏破铁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想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首先必须经过勤学苦练,掌握基础技法,有深厚的功底,配合以情之所至,有感而发。没有基础技能的熟练掌握,即使有想法、情感也是无法表达出来,孩童的信笔涂鸦只能被看作是孩童情感的表达,而不能被看作一件艺术作品,因为孩童没有掌握绘画的技法技能。其次,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追求无意、心斋、朴素、自由无为的心境,去除心里的世俗观念,修炼自然无为自由精神。只有这样由内而发的艺术精神才能产生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

(摘编自李新《初探无意于佳乃佳在艺术中的体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真正的好诗蕴含的天机”“灵气,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论有不同的看法。

B.苏轼主张无意于佳乃佳,强调冲口而出的唯一原因是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

C.因为无意于佳的创作态度才能产生佳作,所以我们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D.材料二认为我们在进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时应该怀着去功利性的心理。

2.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无意于佳乃佳的论据是(     

A.东汉卫铄: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

B.曹雪芹不为功名利禄,仅为抒发内心胸臆而创作《红楼梦》。

C.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兰亭集序》是在酒酣狂欢之时即兴而作成。

D.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苦吟派代表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他冥思苦想,反复推敲,求助于意识的结果,苦吟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B.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

C无意于佳乃佳体现在艺术欣赏之时就是欣赏者要以非功利之心去发现艺术作品的内在固有价值和艺术价值。只要这样就能欣赏到艺术作品深处的艺术意蕴。

D有意于佳无意于佳的分歧点在于对艺术的态度。有意于佳的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无功利心理;无意于佳的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各种准备工作。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艺术创作者如何才能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一切全像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他又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翠翠因为日里哭倦了,睡得正好,他就不去惊动她。

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得真有趣!

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节选自《边城》第十四章)

(二)

老船夫一到了晚间就故意从别样事情上催促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两人吃完饭坐在屋里,因屋前滨水,长脚蚊子一到黄昏就嗡嗡的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晃了一阵,估计全屋子里已为蒿艾烟气熏透了,才搁到床前地上去,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说话。从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谈到了唱歌,祖父话说得很妙。

祖父到后发问道: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

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唱三年六个月呢?

唱得好听,我听三年六个月。

这不公平吧。

怎么不公平?为我唱歌的人,不是极愿意我长远听他的歌吗?

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了吗?

我懂了他的心又怎么样?

祖父用拳头把自己腿重重的捶着,且笑着:翠翠,你人乖,爷爷笨得很,话也不说得温柔,莫生气。我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你应当当笑话听。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给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求婚,你将怎么说?

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诌的。

祖父说:你告诉我,愿意哪一个?

翠翠便微笑着轻轻地带点儿恳求的神气说:

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站起身了。

我说的若是真话呢?

爷爷你真是个……翠翠说着走出去了。

祖父说:我说的是笑话,你生我的气吗?

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走近门限边时,就把话引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爷爷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站了一会儿,祖父也从屋中出到外边来了。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一个兄弟走马路,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翠翠忽然说:爷爷,你唱个歌给我听,好不好?

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节选自《边城》第十五章)

【注】在对溪的山上唱歌,是一种求爱的方式。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这句话暗示了翠翠当时朦胧的爱情状态,无奈的现实使她无法选择。

B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这句话表明祖父细腻的心思,他不想让她过早地涉入爱河,饱尝爱的伤痛。

C.选文(二)从环境渲染、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人物的行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表现翠翠情窦初开的羞涩情感。

D.选文(二)多处写到月光,对月光的描绘意在营造出静谧清幽美好的水滨环境,用此烘托翠翠的心理,塑造其迷蒙凄美的形象。

7.翠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中语言作简要分析。

8.分析结尾处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这句话的用意。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乙]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先母、先慈。在称谓前加表示再长一辈,文中的先大母指已经去世的祖母。

B归宁一词起源很早,在《诗经》中就有归宁父母的记载。归宁指回家省亲,多指在外的游子回家看望父母。

C亭、台、楼、阁、轩、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几种类型,其中指的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体量不大。

D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文中,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的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另外,作者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静物,达到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B.甲文的语言委婉含蓄,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真情。叠词的运用也为文章增添了形象性和音乐美。

C.在乙文中,作者把抒情、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家常之事入手,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D.乙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模式,形式上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13是《项脊轩志》和《祭十二郎文》两篇文章表达的共同情感,试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在两篇文章中作者各自表达了哪几种悲?

四、古代诗歌阅读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注】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手痕:指崇徽公主手痕碑。相传公主嫁回纥时,道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后世称为手痕碑。

14.本诗在体裁上属于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尾联中是如何体现的?

五、情景默写

16.名篇名句默写

1)《离骚》中表明作者所处的社会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蜀地杜鹃月夜悲鸣的凄凉之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即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当是为送别而发。

4)《蜀相》中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叹惋以及寓含诗人壮志难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蒹葭》所传递的情感,洁白单纯,令人______________,怅惘低回。在这个爱情故事中,诗人和伊人并非______________,却始终存在着时空上不可跨越的距离。正如人们常言:可望而不可即。正因为可望,所以两者有交集,可以彼此欣赏,彼此安慰,彼此心仪,彼此渴慕;但因为不可即只可远观,不可深入;只可浅尝,不可尽兴;只可瞭望,不可接触。在这样无法言说却令人疯狂的一种爱情中,使年轻的诗人逐渐明白了,爱的美在此,爱的痛亦在于此。

《蒹葭》也揭示了人类从古至今必然______________下去的一种状态:永远在路上。人类是一种不______________的动物。追求超越,追求圆满,追求完善,是人类始终不渝的信念和欲求。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愁肠百结             缘悭一面             延续             安分守己

B.愁肠寸断             一面之识             继续             规行矩止

C.愁肠寸断             一面之识             延续             安分守己

D.愁肠百结             缘悭一面             继续             规行矩止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样无法言说却令人疯狂的一种爱情中,使年轻的诗人逐渐明白了,爱的痛在此,爱的美亦在于此。

B.在这样一种无法言说却令人疯狂的爱情中,年轻的诗人逐渐明白了,爱的美在此,爱的痛亦在于此。

C.在这样一种无法言说却令人疯狂的爱情中,年轻的诗人逐渐明白了,爱的痛在此,爱的美亦在于此。

D.在这样一种无法言说却令人疯狂的爱情中,使年轻的诗人逐渐明白了,爱的美在此,爱的痛亦在于此。

19.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                 。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做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从家丁脚上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实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里,雇花匠种数十盆菊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

B.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空不超过15字。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对此,你怎么看?请你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B

4.(1)引用论证,引用《淮南子·说山训》和《历代名画记》中的话来论证无意于佳乃佳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具有说服力。

2)举例论证,列举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的研究,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把诗歌创作的无意识比作是辽阔的'非洲大陆’”,形象生动。

5.(1)创作主体要有深厚、强大的学问,又要有豪爽的性格。

2)创作者在创作时要摒弃功利性、刻意求佳的心理。

3)创作者要勤学苦练,掌握基础技法,有深厚的功底。

4)创作者要追求无意、心斋、朴素、自由无为的心境,去除心里的世俗观念,修炼自然无为自由精神。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论有不同的看法错,根据原文“……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形成了'苦吟'快吟的对立,可知原文是说中国古代诗学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没有说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B唯一原因错,原文是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并没有突出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是唯一原因。

C所以我们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错,根据原文既然无意于佳才能产生佳作,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是对'无意于佳乃佳这一命题的误读。无意于佳是要建立在有意于佳的基础之上才会产生佳的效果”“其次,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追求无意、心斋、朴素、自由无为的心境,去除心里的世俗观念,修炼自然无为自由精神,可知选项说法绝对,曲解文意。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无意于佳乃佳就是指不去冥思苦想,有感而发,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

A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意思是:写字时,落笔之前,要先在大脑中想好用笔,构思好结体以及章法等等,待到真正书写时,一气呵成,不假思索,这样才能气脉畅通,浑然天成。强调的是要求书写者在下笔之前,先想好怎么落笔,有一个前期的构思,然后才能落笔书写。这和无意于佳乃佳的观点恰好相反。

BCD三项都突出了无意,然后成就了佳作名著。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苦吟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错,原文只是说“'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孟郊、贾岛等为代表,并没有说苦吟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选项无中生有,表述绝对。

C只要这样就能欣赏到艺术作品深处的艺术意蕴错,原文是“……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艺术作品深处的艺术意蕴,选项把原文的充分必要条件换成充分条件了。

D有意于佳的'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无功利心理;无意于佳的'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各种准备工作错,根据原文有意于佳的'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各种准备工作;无意于佳的'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无功利心理,可知选项把有意于佳无意于佳中的说反了。

6B

7翠翠情窦初开而又比较羞涩:她因爱的萌动而梦里去摘虎耳草,当爷爷给她明确提到傩送唱歌求亲时,她又恳请爷爷不要说笑话。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给爷爷说她摘到虎耳草,不知道送给谁,天保托人求亲,翠翠怕伤人情面不当机给爷爷明言,爷爷只是看她神色揣摩其心意;当爷爷担心她生气时,她并不生气,而把话题引到看明月上去。

感情纯洁真挚:坐在月光中,心当真期待傩送来唱歌;听爷爷唱歌,自言自语说:又摘到虎耳草了。

8.翠翠能摘到虎耳草,表明翠翠的爱由朦胧渐至清晰,变得明确起来。在结构上与开头遥相呼应,共同烘托主题。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他不想让她过早地涉入爱河错。祖父不告诉翠翠事实,是因为关爱翠翠,怕女儿的悲剧会在翠翠身上重演。

9D

10B

11C

12.(1)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

2)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3)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13.《项脊轩志》:悲家境衰败;悲慈母早逝;悲祖母厚爱;悲爱妻薄命。

《祭十二郎文》:悲侄儿之死;悲家族人丁不兴;悲自己仕途失意。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遽去吾而殁表修饰,前后为连接的一件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前后呼应,结构相似,二者中间要断开,排除B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中,为连词,连接舍汝旅食京师两件事情,中间不能断开;且为副词,此处用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A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多指在外的游子回家看望父母错误,归宁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把抒情、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错误,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没有议论。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你;竟日,整天;大类,很像。

2纯明,纯正聪明;,继承;,能。

3见背,离开我;行年,经历岁月;,改变。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项脊轩志》:

悲家境衰败:叔父分家以后,此时的家里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门多、墙多、狗多,不仅表示家里杂乱无章的情景,而且还可以看出各个小家庭之间是戒备森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冷漠了,更加能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正统的封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悲慈母早逝:文中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的怀中呱呱啼哭,她在屋中听见孩子的哭声,马上问儿寒乎?欲食乎?母亲爱抚子女的深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然而,不幸的是归有光还是孩童时,母亲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子女,撒手人寰。过早地失去了母爱,使他痛心疾首,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悲祖母厚爱: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对孙子的这种做法表面责怪,内心却默默的赞赏,感到无比欣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简单的多多数语中体现出祖母对作者客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重振家族雄风。而作者自己并没有像老人家所期望的那样光大门楣,辜负了祖母厚望的深深内疚,让他长号不自禁

悲爱妻薄命:妻子把他看成自己的老师,经常来到作者的项脊轩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的勤学好问,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快乐。然而,其后六年,吾妻死。作者深爱的妻子去世了,这让归有光肝肠寸断,这也是归有光生中最为悲痛的事情。

《祭十二郎文》:

悲侄儿之死: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等句子满含侄儿;悲家族人丁不兴;悲自己仕途失意。

悲家族人丁不兴:韩愈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

悲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 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参考译文:

[甲]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乙]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因与犯罪的宰相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年死于贬所 。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希望享用祭品吧!

14.律诗

15表现对远嫁女子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尾联上句直抒胸臆,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表现出无可奈何之情。下一句以景结情,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以花草之无情衬人之有情,意蕴丰富。

16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词有:偭、错、锦、捷、长。

17A

18C

19.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写出了爱情的痛与美。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愁肠百结:形容愁绪郁结,难于排遣。愁肠寸断:愁得肠子都断成一段段的,形容忧愁到了极点。语境形容因为可望而不可即因此愁绪郁结,选择愁肠百结

缘悭一面:指缺少一面之缘,谓无缘相见。一面之识: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语境形容诗人和伊人曾经相见却不可即,强调的核心不是略有认识,因此选择缘悭一面

延续:延长或继续下去。继续:连下去;接着做,不间断。语境形容爱情的传承,选择延续

安分守己:安守本分,规矩老实。规行矩止: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语境形容人类追求超越,并非一直守着规矩,选择安分守己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错误:语序不当,一种属于数量定语应放在最前面,据此排除A;成分残缺,……”“使……”导致句子缺乏主语,删去使

按照逻辑顺序,应先说,再说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只可远观,不可深入”“只可浅尝,不可尽兴”“只可瞭望,不可接触三个句子都使用了只可……不可的句式,构成排比,只可……不可又构成对偶,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连用三个相同的句式强调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即,突出了爱情的痛与美。

20D

21.(1)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陶渊明);(2)这样的自然状态;(3)我觉得不大像。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表引用。

A.表突出强调。

B.表特定称谓。

C.表反讽。

D.表引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