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77,帝国癌症

 激扬文字 2022-04-29 发布于四川

文/清歌向暖

张居正画像

01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十三,张居正的爹张文明死了。

消息传到京城,张居正生不如死。

倒不是因为张居正多有孝心,问题是,如果张居正这时候回家丁忧,内阁这一大摊子事交给谁?

张居正不放心交权。

张四维这小子很有才气,但资历很浅;

吕调阳老实勤勉,但只是一个应声虫;

退休回家的人里边,徐阶还活着,但已经七十五岁了,年龄太大,关键他也不想回来;

高拱?对不起,没有这个选项。

朝廷上下找不到一个人可以稍微顶一顶。

所以,为了自己的改革成果,张居正不能丁忧。

真去丁忧了,就算三年后可以回来,茶早凉了。

何况,张居正要丁忧,宫里的李太后和万历也不会答应。

让万历自己成长为老油条,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

02

咋办?

办法总比困难多。

夺情。

丁忧只不过是家事,大不过国事,皇帝让你留,你必须留。

他做了如下安排:

首先,由朱翊钧下旨夺情,不许张先生回家守制;

张居正二上奏疏,表示坚决要回家,朱翊钧仍然不许;

张居正三上奏疏,表示一定要回家,朱翊钧还是不许。

过了几天,由御史曾士楚、给事中陈三谟(言官里的自己人)领衔上疏,请留张居正。

到这个时候,戏已经唱了90%,就只差最后一步,朱翊钧从善如流,表示:虽然张先生死了爹,但是国事实在缺不得张先生,大家都想你留下来。

然后张居正再泪流满面的谢恩就可以了。

但张居正还是把事情想的简单了。

大明以孝治天下,那些沽直卖名、无风都会起浪三尺的言官,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这个可以讲究当朝首辅的机会?

更何况,大家都让张居正的考成法给整惨了。

考成法一出,言官们对它的非议就一直没停过。

03

【考成法的具体流程,太长不看的,可以直接跳过04】

凡是六部上奏的奏疏,在得到皇帝批红的旨意后,送往各相关的衙门执行之前,视问题的紧急程度、地方的状况,事先设定期限,且一一记录在案,每月检查。

必要的情况,还要另外作帐簿两册,记入问题的概要和期限,一册送六科,一册送内阁。

六科对这些执行的情况进行调查,每月确认进度,每半年对是否严守时限朝廷再确认,如有拖延,则追究责任,予以参奏。

地方各级官员如巡抚、巡按等官拖延执行,由六部进行揭发;

六部、都察院有问题,六科进行揭发;

六科有问题,由内阁进行揭发。

官员的考成,即工作的评定,以此为基础。

每月、每年都确确实实进行点检,地方衙门也会意识到执行政策的责任。

六科审查六部和都察院的同时,接受内阁的审察,这样内阁就实际上具有了最高终审权,统揽全局。

04

所谓考成法,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就是考勤打卡,看起来没毛病!

但在明朝人看来,问题大了——

问题出在哪呢?

这套法则是以内阁为尊的,也就是把权力都集中在内阁首辅手里。

也就是要所有人都跟着首辅的指挥棒转。

那言官第一个就受不了了,虽然干的还是挑毛病的活儿,但是头顶上又多了个领导。

凭什么你张居正一条法令发下来,我们就凭空多了个二老板?

更不要说大老板万历现在还捏在你自己手里。

真让你玩习惯了,这大明究竟姓朱还是姓别的什么?

(难保后面的首辅也要模仿)

对科道官员来讲,这是内阁的独裁,是对政治批判的压制,言论的反扑当然不会停止,也从来都没有停止。

而这次,一听到张居正要丁忧的消息,大家都很兴奋,颇有种苦日子马上就要到头的感觉。

只要张居正一走,就把他那些规矩都翻过来。

张居正对这些情况自然了如指掌,所以,他更不能走!

但反对张居正夺情的人,不断从中作梗。

以吏部尚书张瀚为首。

张瀚为什么要争当这个出头的椽子呢?

无利不起早。

因为没有考成法,吏部尚书是天官大冢宰,外朝第一人。

有了考成法,吏部尚书就是内阁首辅的大跟班而已。

而且,一旦张居正去职,内阁里空出来的位置有很大可能是张瀚去补。

05

但是这种相当于打明牌的政争,吏部尚书根本不占优势。

张居正什么人?

他不是一般的首辅,是明代唯一喊出“吾非相,乃摄也”的权臣。

对于张瀚的非难,张居正没自己动手。

而是由好学生朱翊钧亲下诏旨,维护张先生,勒令张瀚致仕退休。

张居正也马上拟好了吏部尚书的替补人选,并且提请夺俸守制。

夺俸守制的意思就是办公还仍然继续办,但是不领工资,而且不参加喜事等吉庆活动。

另外,他请假次年回乡葬父。

朱翊钧一概同意,只要能把张先生留下,咋都行。

可是这事根本没算完,甚至只是开始。

张瀚退休之后,言官反对的更起劲了。

就连张居正的门生们,也纷纷表现出一派“大公至正”的模样。

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疏请求让张居正回家奔丧葬父。不仅上疏,还把疏本先拿给张居正看。

吴中行上疏的第二天,还是张居正的门生,翰林院检讨赵用贤上疏持同样的意见。

第三天,张居正的同乡,刑部员外郎艾穆与主事沈思孝又联名上疏,内容进了一步,要求张居正必须回乡守制,不然就是不忠不孝、恋栈权位的大奸臣。

为什么他的门生、同乡唱反调呢?

原因很简单,别人说话,那不过是政见不同,没多大意义。

身为门生、同乡,敢于反对自己的恩师、座主或乡党,就更显得自己公正,这是一个赚名声的大好机会。

张首辅让人当经验宝宝刷了。

对于这种行为,少年朱翊钧当然不能原谅,下旨廷杖!

吴中行、赵用贤杖六十,打完了拖出长安门,再抬出北京。

艾穆、沈思孝更惨,杖八十后,再加镣铐收监三日,艾穆遣戍凉州,沈思孝遣戍神电卫。

人打过了,流放了,张居正就开心了吗?

完全不是。

06

内阁大学士马自强到张居正家里,为吴中行和赵用贤求情。

张居正甚至跪着说:“你饶了我吧,你饶了我吧。”

翰林学士王锡爵约齐十几位翰林院同僚齐至张居正府邸,张家大门闭门不纳。

王锡爵就翻过院墙进去,请张居正解救吴中行几人。

张居正匍匐跪地,一边找刀子一边直喊:“你杀了我吧。”

张居正数年来所承受的责难非议,一下子暴发了出来。

这个世界,在他的周围,竟找不到一个能体谅他内心的人。

张居正是不求名利的。

如果求名,此时放弃职位,回家丁忧,是最为人臣楷模的;

如果为利,他根本不用提出辞俸。

贪恋名位也许是一个说法,但以张居正今时今日的声望,以朱翊钧对他的依赖,就算他离职三年,这个名位又有谁能和他争?

再细心想一想,真打死了人,岂不是更有损张居正的名声,事情越来越弹压不下去了吗?

这中间的关窍,少年冲动的朱翊钧可能不太明白,主持行刑的冯保会不懂吗?

这些翰林们难道不懂?

这根本就是一个死不了人的廷杖,是一个以流血换取名气的政治作秀。

这些人之所以浩浩荡荡的前来求情,无非是换一种方式逼张居正作出让步而已。

07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受廷杖的这四个人血流满地,但并没有吓住那些卖直沽名的人。

万历五年的新科进士,刑部观政邹元标又上了一疏,坚持主张让张居正回家丁忧。

摆明了又是一份讨打的奏疏。

开篇首句:

“陛下以居正有利社稷耶?居正才虽可为,学术则偏,志虽欲为,自用太甚。”

最后的结论是,张居正“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

一个新科进士,有什么资格指责张居正的学术志向?

毫无意外的,邹元标被廷杖八十,被打坏了腿,谪戍都匀卫。

但在张居正死后很快就复官了,名声果然还是赚到了。

在天启朝官至左都御史。

那时的他又极力上疏朱由校,主张恢复被万历剥夺的张居正的原官。

想一想,万历五年登科的邹元标只名列三甲第129名,吏部观政(从九品)。

以明代唯科举是图的环境,如果不上赶着挨这顿板子,以他的学问在官场苦熬苦扯,官至后来的大九卿之列,可能性有多大?

他不过是正直的比较恰到时候罢了。

张居正剧照

08

虽然张居正给明朝开出了药方,但是这个国家机器说到底是排斥他的。

他在位的时候,可以强撑着推动这些改革,但这种强人政治,注定是不长久的。

张居正的改革,从一开始也就注定了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