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阅读篇

 谢老师工作室 2022-04-29 发布于四川

2022年,新课标出台了,新课改也一直在路上。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清楚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学科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立德树人。

语文本身是工具,但又具备人文性,能够培根固源。2022年出版的语文课标把立德树人分解得非常详细,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就语文新课标中的写字模块进行了解读,今天,一尘老师和朋友们就语文的阅读板块再次进行分解。希望通过不同的视野给孩子们、家长们或教育同行们带来一些思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

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理念进行了更新: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朱永新老师在《理想的德育》一文中指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性,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的准则。而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并且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换句话说,生活是学习和实践道德的活课堂,而优秀的书籍则是让道德内化的催化剂。

真、善、美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孜孜以求的东西,从辨证的角度说,这三者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细想之下,我们还会惊奇地发现,德智体美劳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是我们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人为地对其进行了分离。真正的教育是整体的、和谐的、兼容的。

而这些内涵又完整地在语文课堂中次第呈现:一个汉字本身就有深远的意义,一个词也许有久远的传说,一句话或许就是人生的哲理。语言的广博,不在于字词数量的多寡,而在于字面背后给人的思考,那是精神的传递,那是人性的彰显。而要理解这些由浅入深的文思,则需要通过阅读来逐步感悟,加之生活中不断加以印证、打磨,一个人的思想才会逐渐成形。

正因为如此,每个年龄阶段,对于阅读的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板块,究竟如何重新定义阅读的。

在新课程标准中,阅读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基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阅读有三个层次一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二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三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互相促进,互为动力,共同助推学生的快速成长。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和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并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地表达、有效地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交流沟通的需要。

就学习内容而言,第一、二学段均是阅读有关个人、家庭和学校等日常生活场景的短文,认识图文中的汉字,学习与同学、老师文明沟通,感受亲情和友情的美好,并学会分享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并且能够把读到、听到和看到的故事讲给他人听。到第三学段后,不仅要能够阅读还要通过口头表达与书面叙写相结合,与他人交流身边令人感动、难忘的人和事。

因此,在教学时,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说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主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味;观察和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同样是阅读和表达,实用性阅读和文学阅读的方向和侧重点明显不同。实用性阅读强调学会表达到准确表达,文学阅读更加强调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需要通过精神世界的内化去认识生命的价值、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甚至尝试富有创意的表达,进而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各种作品中的语言和形象,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学段学习的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并开展与之对应的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其次要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重视古代诗文的的诵读积累,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而思辨性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学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思考和辨别,进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形成理性的观点并把它表达出来,这是个人阅读的一个质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同时,应合理合理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和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去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应注意不同学段的特点,避免操之过急和求之过深。

在教学手段方面,应鼓励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拓展思路,支持自己的思考和论说;应引导学生学习搜集和选择信息的基本方法,关注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能够区分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规律也是有迹可循的,新课标中提出了基本任务:

一、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

二、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当然,整本书的阅读也需要循序渐进。1~2年级,阅读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显易懂的读物比如连环画、绘本和童话书,目的是体会读书的快乐。3~4年级,可以阅读表现英雄模范事迹的图书和儿童文学名著(如《稻草人》了,感受作品传达的真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故事大意。5~6年级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文学、科普、科幻等,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7~9年级,要求能够独立阅读古今中外诗歌集、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文学名著,并根据阅读进度完成读书笔记,针对作品的语言、形象和主题等方面的话题展开研讨。

其实,整本书阅读是对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一次大检验,更是对阅读反思、阅读计划的一次大检验。

    跨学科阅读    

跨学科阅读又是对整本书阅读的一次质变,如果说整本书阅读是内容和方法的扩展,那么跨学科阅读就是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的拓展。

跨学科阅读联结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科内外,它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完整地梳理了一遍阅读的脉络之后,我对于阅读的理解、阅读教学的理解都有了一个整体的框架,逻辑关系也更加明确了。语言是工具,也是思想的载体,更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最后,我想说,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效率的高低,更是学习能力高低的象征。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