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工作和消费制造穷人

 濠上三寻 2022-04-30 发布于河北

齐格蒙特·鲍曼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是一本让你读完不甚唏嘘的书。鲍曼的笔锋极为犀利,在解释工作、消费和穷人的诞生机制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单刀直入,触击要害,深入浅出,大胆揭露。让习惯了宏观与抽象叙事的我,如梦如幻。

从书名可以知道全文主要分三个主题: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其中工作和消费之间,关系亲密,互相促进。而新穷人,尽管带了“新”字标签,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潮流感,但本质上还是最底层。

全文从工作伦理开始,一层一层揭露穷人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

工作伦理,我们知道,凡是涉及到伦理,那就是道德问题。工作原是为了生存,本属个人问题。但一旦出现了工作伦理,那就是社会问题。

一旦上升到社会问题,就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你工作或不工作,都会得到相应的评判。

如此,工作伦理就成了一种戒律,是每一个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遵守的社会准则。

为了维持生活并获取快乐,每个人都必须做一些他人认同的有价值的事,并以之获取回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人都知道“有付出才有收获”,获取之前需要先给予。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道义上来说愚蠢又有害。因满足而停止努力是不明智、不可取的。除非是为了完成更多工作而蓄力,否则休息就是不体面的。

即使你看不到任何(尚未得到的或不需要的)收益,你也应该继续工作。工作即正义,不工作是一种罪恶。

在工厂化时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物质资料生产。为了让人们心甘情愿地走进车间,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那样当个机械麻木的流水线工人,上层阶级发明了工作伦理。

人们并非必须工作,但工厂必须有人生产。工作伦理就像一张无形的巨网,让人无处遁逃。

另外,大量流动人口被束缚在森严如监狱的工厂里劳作,也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

在生产社会,不工作的人被称为穷人。但进入消费时代,不消费或者消费能力低下的人,便是书名中所说的“新穷人”。

可见,穷人并非自我标识,而是社会硬给人贴上的标签。只要你没有顺应时代赋予你的职责,加入为上层服务的奴役队伍,你就是穷人。

穷人标签,不是贴完了就了事,而是会有一系列的惩戒机制等着你。

穷人可以作为“嫌疑惯犯”,一旦日常秩序中出现问题,他们就成为公众追捕的对象。穷人被描绘为懒散、罪恶、缺乏道德标准的人。媒体与警方欣然合作,向追求耸人听闻的公众展示犯罪、毒品、滥交等“犯罪分子”的丑陋画面,而穷街陋巷正是他们的栖身之所。

该书尽管篇幅不长,但内容极为精炼,主题全都针对社会现实,有些话语直击现象背后本质。

比如:

在过去,工人通过自己设定目标、自己控制进程获得工作的意义和动力,但现在,他们只能被动地完成由他人设置和控制的任务,工作对他们而言失去了意义。

人们希望,不工作的穷人越是生活堕落,越是深陷赤贫,那些有工作的、出卖劳动力换取最微薄工资的穷人的生活就越诱人,至少不至于无法忍受;

“地球已经满负荷”不是一个物理学或人文地理学的论断,而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论断。

制造“人类废弃物”,或者更正确地表述为,制造无用的人,是现代化过程不可避免也难以处理的结果,与现代化如影相随。

他们不被需要,被社会抛弃。那么,哪里才是他们的归宿?最简短的答案是,消失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