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中宝|王羲之 草书尺牍《上虞帖》高清放大

 清泉石上流1974 2022-04-30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东晋王羲之草书《上虞帖》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58字 硬黄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收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刻帖中,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此帖系唐摹本。前隔水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绢签。钤有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半印、'内合同印',北宋'政和'、'宣和'、双龙、'内府图书之印','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鉴藏印记。曾经南唐内府,北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韩逢禧,清梁清标等鉴藏。

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图片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局部

释文:得书知问  吾夜来腹痛

图片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局部

释文:不堪见卿  甚恨想行复来

图片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局部

释文:修龄来经日  今在上

图片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局部

释文:虞  月未当去  重熙旦

图片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局部

释文:便西  与别不可言  不知

图片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局部

释文:安所在  未审时意云何

图片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局部

释文:甚令人耿耿

考释:帖中提到的“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昙的字;“安”,是晋太傅谢安。帖中言“不知所在”,可知谢安其时不在上虞。谢安屡举不起,当时在朝士大夫频有烦言,至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之语。今又不知其所在,故云“未审时意云何”。又,王胡之为司州刺史,未行而卒,事在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据帖中所记王胡之、郗昙二人之事皆发生于356年,则写作此帖也当在此年,因此《上虞帖》风格属于王羲之晚年书风。

书法欣赏:《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首先,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鉴赏资料:《上虞帖》为《宣和书谱》所载《得书》三帖之一。左右两上角皆钤有南唐墨印“集贤院御书印”半印、“内合同印”朱印,宋徽宗赵佶的泥金书签题“晋王羲之上虞帖”,“政和”、“宣和”以及双龙朱文圆印。而一方“政和”朱印正押在左上角的“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之上。卷的前后隔水及拖尾尚有宋徽宗的“御书”葫芦印、“内府图书之印”。北宋内府的原装尚完好无损。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即宋人所称的“金图书”。传世古书画上并用此两印者,独见此《上虞帖》,而南唐的“内合同印”,尤为其他古书画上所未见。

《上虞帖》在明代藏晋王府,旋归韩逢禧。至清初为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所藏。清嘉庆时为翰林商载所收。后又归大兴程定夷。明人詹景风将之著录于《东图玄览》,并推许为“唐摹之绝精者”。1969年10月移上海博物馆。此幅《上虞帖》被定为赝品。复查时,负责书画鉴定、传拓工作的万育仁认为不像赝品。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于是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此帖由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修复。严桂荣在上海博物馆修复《上虞帖》时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

责编:陈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