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论诗】陈宗辉:绝句体式多变化

 湖南周慎 2022-04-3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2020年第222期总第682期



绝句体式多变化

陈宗辉
 
     根据施蛰存先生的考证,绝句比律诗出现得更早,“齐梁时期的绝句也趋于服从声律,讲究声律和谐,于是形成了唐代的绝句”(《唐代绝句杂说》)。绝句篇幅最为短小,向来写作的人多,评论的也多。但这种小不像船小那样好调头,却似在一枚果核上雕刻艨艟巨舰百万雄师,尤见精微之难工。仅从体式而论,就比律诗漫词等更富于变化,也更突显精微艺术的妙趣。那么,绝句诗有哪些体式特点呢?
     悬问体。李白有句“笑而不答心自闲”。古人写绝句诗大多不直指诗意,而用“问而不答”的悬问体式,引发读者的创造想象和反复回味。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皓月长天,遍地皆白,更何况中秋佳节,思情扰人。在清冷如水的月光下,一颗颗晶莹发亮的露珠不禁让人想起思妇的盈盈泪水。对着长空明月,想象着天下无数望月之人,真正的思念之情会落在哪一家呢?作者望月思念杜郎中如此,天下哪一家又不是如此?“问而不答”更具引发思考揣摩之效。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支优美动听的乐曲,既要有优质的琴弦,更要有艺术家雅美情趣和高超的弹奏技巧。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行。这就提出了一个艺术美学的辩证法问题,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美。但诗中只提两个问题,引发读者的多方面思考的兴趣。张籍的《成都曲》、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范成大的《州桥》、陆游的《邻曲有未饭被追入郭者,悯然有作》等都与此同类,问而不答,深意独悬。

图片

     隐喻体。格制短小,用比喻手法正好可以把本体的内容隐藏起来,只写出形象的喻体。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写过《夜读〈聊斋〉偶成》一绝:“幼爱聊斋听说书,长经世故渐生疏。老来尝尽风霜味,始信人间有鬼狐。”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写照,幼时爱听的鬼狐故事早已忘记,可没曾想现在人间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鬼狐。诗中只字不提整人成性的政治狂,但略知上世纪中期政治运动的人一眼能够联想到鬼狐的面目。这就是诗中的真正寓意,也就是诗的比喻义。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人认为此诗有说理倾向。其实,作者写庐山面目只是一个比喻,真正要说的道理即诗中的寓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却隐在背后。正因为以庐山为喻体形象道出,才使得诗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如果仅仅说身在山中而不能认清整座山的面目,那还有什么诗趣呢?传说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游湖州时见一幼女,即与其母约定后娶。十四年后再寻该女已出嫁并育有二子。他写了一首诗《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这首《叹花》诗可以看作是作者记下亲身经历的那件事,说明自己迟到一步好花已落他人之手。但它的真正意义一定要更加深广,大凡人生世事莫不如此。王建的《新嫁娘词》、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朱熹的《观书有感》、辛弃疾的《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雍陶的《题君山》等都是运用隐喻体的绝句佳作。
     成熟的诗人运用比喻手法总能驾轻就熟。诗里只写喻体而不写本体,提供一种形象让读者去揣摩品味,这或许就是喻守真所说的“将正意藏起来,专咏别的情事,使人自己去领会”(《唐诗三百首详析》)的意思。

图片

      描摹体。绝句向有第三句重转之说,如“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元杨载《诗法家数》)。但是,诗人真正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写绝句的很少,而全诗纯用描摹的却多多。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小诗前两句描摹日落前的美丽景象,后两句写月出后的宁静气氛,在描摹中蕴含作者对江水的赞美之情。有些人对宋诗颇有微词,片面认为宋人以议论为诗,不懂形象思维。其实,宋人的形象描摹之作并不少。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便是典型的例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诗写夏天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疾风骤雨,把快速流动的夏雨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画意。与此相似,梅尧臣的《得山雨》也是细致入微描写山中急雨的佳作。在唐宋绝句中,这种描摹自然的绝句诗很多,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昌龄的《采莲曲》、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晚春》、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秦观的《还自广陵》等。大诗人杜甫擅长写律诗,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也是纯用描摹的典型诗例。一首四句诗仿佛四幅画,虽前实后虚,但用描摹手法无异。
     旁衬体。精短的绝句诗没有展示具体叙述和描写的天地,因此常常用暗示的手法表现作者的情感志趣。王昌龄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这首小诗好比是一幅乒乓球的素描画,在纸上画的是球外的旁衬,而球体本身却不用功力去画。诗中借《汉书·外戚传》“帝独悦子夫,赐平阳公主金千斤”的典故,结句再写帘外赐袍凸显得宠者的宫人,侧面表现失宠者的悲怨之深。正如喻守真所说:“从侧面得宠者写,荣枯相比,愈见可怨。”(《唐诗三百首详析》)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小诗把敬亭山人格化,说能够跟自己相看不厌的只有这座山,这样就把诗人的人世孤独寂寞旁衬出来了,而且比直说孤独更富有引人回味之效。胡令能的《咏绣障》、王昌龄的《出塞》、张俞的《蚕妇》等都是运用旁衬体的优美绝句。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时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中的庐山烟雾、杭州海潮只是一种具体的形象言说,没有到过总是牵肠挂肚,盼着一饱眼福而后快,真的到过之后,还不就那回事?但诗人真正要表现的意思都在言外,经历过人世浮沉的博带峨冠、历经九死一生的豪富以及倾国倾城的蛾眉皓齿将会感悟得更深。
     象征体。象征在各种文学体裁里都有广泛的运用,而全文用象征并成为一种体式的几乎只有绝句。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落第后写的《不第后赋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里所说的秋来黄菊花的开放、香阵透长安和满城黄金甲和百花杀各有象征意义,前者预示自己即将起来推翻唐王朝并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后者象征着腐朽没落的唐王朝即将灭亡。类似这种咏物言志的象征法在诗中运用得很多。欧阳修《画眉鸟》中“百啭千声”在“林间自在啼”的画眉,曾巩《咏柳》中“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柳树,李刚《病牛》中“不辞羸病卧残阳”的那头病牛,郑思肖《画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的菊花,于谦《石灰吟》中“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王冕《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的水墨梅花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图片

     这种作者有意借物咏怀(咏物言志)诗的象征意义,只要稍微了解作者的身世就可以明白。有的诗象征意义没有这么明显,甚至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明确诗意所指。比利时的象征派大家梅特林克把这种象征称为无意象征。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柳宗元的《江雪》等,前者写大山中恍如云中游龙恍惚迷离的师者,他在何方?茫茫大山不知所踪,他到深山采药,能采到他所要找的药吗?唐代社会上至皇帝、社会名流以及民间术士都在冶炼丹药,尚且没人找到,更何况是普济救世之药?后者写冰天雪地,人鸟绝迹的环境,描绘了一个寒流江雪之上、垂纶独钓的渔翁形象。那么,这种冰天雪地的环境无形中渲染了渔翁傲霜斗雪、挺然屹立的不屈性格。这冰天雪地的环境和在这种环境下的垂钓者的象征意味是什么呢?从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身世看,应该有一种隐隐约约的人世况味,其中蕴含着诗人那孤独无援而又绝不屈服的坚贞品格。
     篇幅最为短小的绝句,同样能蕴含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体式上自然有独特的讲究。正如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岗·伊瑟尔所说:“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只有没有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成分,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绝句体式极富变化,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无限的韵味,也给我们今天的绝句写作提供了示范。
(原载2019年《中华诗词》第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