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河的桥

 zzm1008图书馆 2022-04-30 发布于上海

100多年前,苏州河上没有桥,过河靠摆渡。

16世纪中叶,苏州河已出现义渡性质的船渡。

清末民初,随着苏州河沿岸工业的兴起,从河口至北新泾近16公里的河道上,设置渡口20余个。


1949年上海解放后,这些渡口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设备、设施逐步更新,并用电动渡船替代了手摇木船。


除了二摆渡(四川路桥)、三摆渡(河南路桥)、谈家渡(宝成桥)、小沙渡(西康路桥)、曹家渡(曹杨路桥)外,还有:

潭西渡:设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南岸宜昌路─北岸潭子湾路。

光复渡:南岸长宁路─北岸光复西路,主要服务对象上海化工研究院职工,1991年2月23日撤渡。

长安渡:设于民国元年(1912年),南岸今成都北路─北岸长安路,1957年1月5日撤渡。

梅园渡:设于民国18年(1929年),南岸大通路─北岸梅园路,1956年4月1日撤渡。

汉中渡:设于民国4年(1915年),南岸昌平路─北岸汉中路,1957年7月10日撤渡。

槟榔渡:设于民国6年(1917年),南岸安远路─北岸光复西路,1956年4月28日撤渡。

通济渡:设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南岸西苏州河路217号─北岸光复西路1231号(即通济路口),1984年撤渡。

广肇渡:设于民国13年(1924年),南岸苏州路澳门路口─北岸广肇路口,1953年随着长寿路桥建成而撤渡。

莫干山渡(麦根路义渡):设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南岸莫干山路─北岸秣陵路,1956年4月1日撤渡。

潘家湾东渡:设于民国23年(1934年),南岸西苏州河路─北岸潘家湾路,1951年9月26日撤渡。

潘家湾西渡:设于民国8年(1919年),南岸苏州河归化路─北岸潘家湾路,1951年底撤渡。

潭子湾东渡:设于清末(1840年—1912年),南岸澳门路─北岸潭子湾路,1952年4月30日撤渡。

西康渡:设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南岸西康路─北岸光复西路,1979年11月1日撤渡。

永豫东渡:设于民国初年(1912年),光复路─药水弄,961年4月1日停航撤销。

梵皇东渡:设于1950年,南岸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北岸光复西路,1956年5月4日撤渡。

梵皇西渡:设于1952年,南岸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凯旋路口─北岸光复西路,1956年4月1日撤渡。

陈家渡:设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南岸长宁路─北岸陈家渡,956年5月4日撤渡。

新江渡:新陆路渡口─新江村,2015年撤渡。

普济渡:普济路─海防路,1997年10月撤渡。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道路设施的改善,苏州河上桥梁大量增加,苏州河渡运功能逐步衰减。

1997年12月16日,强家角渡(设于清末民初,万航渡路─光复西路)成了苏州河上最后一座停航的渡口。


有河则必有桥,每座桥都有其来历出处,也是史实。


由西向东,从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口开始,至苏州河上最后一个撤销的渡口“强家角渡”止,现共有26座桥。



【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口附近


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现今的外白渡桥,已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外白渡桥是一座木桥,由英国人威尔斯等人凑资于1856年建造,名为“威尔斯桥”,过桥收费。


第二代外白渡桥是一座木质浮桥,因第一代桥收费引起众怒,租界工部局于1876年拆除老桥重新建造,过桥免费。

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而当地百姓称之“外摆渡桥”(区别与西侧的桥)或“外白渡桥”(当地话“白渡”免费过的意思),久而久之“外白渡桥”的称呼约定俗成地沿袭下来。


第三代外白渡桥是一座全钢结构桥(即现在样式),由租界工部局于1906年拆除老桥重建。


2008年4月除桥墩以外部分被从原处拆下大修,2009年4月大桥以原貌回到了原址。





有“外摆渡桥”,自然就有“里摆渡桥”。

上海本地人称河流的上游为里,下游为外。故位于苏州河下游、汇入黄浦江口的桥被称之“外摆渡桥”。而建于位于其东侧下游的第二个渡口的桥(四川路桥)被称之“里摆渡桥”。


【乍浦路桥(头摆渡桥)虎丘路─乍浦路


上海开埠后,美国圣公会主教蓬恩(文惠康)在此建了一座浮桥。

1873年改建成木桥,外国人称蓬恩桥,而当地中国人称之“头摆渡桥”(当地话第一座免费过的桥)。

1927年拆除改建钢筋混凝土桥,命名乍浦路桥。





【四川路桥(二摆渡桥)四川北路─四川中路


桥址处原是苏州河上第二个渡口,名为“二摆渡”或“里摆渡”。

1878年,工部局在此建造了一座桥,最初是一座木桥,因建在“里摆渡”,故被称之“里摆渡桥”或“二摆渡桥”。

192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43年被命名为“四川路桥”。





【河南路桥(三摆渡桥)河南中路─河南北路


桥址处原是苏州河上第三个渡口,名为“三摆渡”。

1875年由工部局在此建桥,最初是一座木桥,名为“三摆渡桥”。又因为桥北新建的天后宫,又俗称“天后宫桥”。

1883年拆除另建新桥,新桥仍为木结构。

1927年拆除改建成3孔混凝土悬臂挂孔桥,并命名为河南路桥。


2006年6月,老河南路桥开始拆除重建,新河南路桥于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车,桥由原来的四车道拓宽至六车道。




【山西路桥(盆汤弄桥)山西南路─山西北路


山西路桥又被称之“盆汤弄桥”,因为这里原是盆汤(浴室)集中的地方。


(盆汤弄里老上海的生活)



“盆汤弄桥”始建于1885年,原是一座六孔木桥。


因太过陈旧存在安全隐患1956年拆除,但很长时间并未重建。

直到2006年,才在原址建成现在的山西路桥。




【福建路桥(老闸桥)福建中路─福建北路


桥址处原为1570年建造的一座三洞石闸,上设浮桥可供行人通过是苏州河上第一座桥。

1864年改建成两侧平桥、中间“吊桥”,此桥被外国人称之“石桥”。有船过时升起吊桥通船,无船通行时,放下吊桥通人。


但仅几年后“吊桥”损坏而不能使用,1885年,工部局重建老闸桥,放弃了“吊桥”,在原来的桥墩上加高桥墩,使桥梁的高度足以保证木船通行。


之所以称之“闸桥”是源于上海方言“闸”与“石”是同音字,于是才会有“闸桥”(石桥)之称。而称之“老闸桥”是区别于之后建的新闸桥。

1946年老闸桥因为毁损严重被拆除重建成,仍为一座木桥。

1968年拆除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2001年因多次遭遇撞船事故已成危桥而拆除重建,2005年9月完工。




【浙江路桥(老垃圾桥)浙江北路─浙江中路


已有138年的历史,是苏州河上仅存的第二座钢结构老桥。

始建于1880年,由上海工部局在苏州河上建造的一座步行木桥。因桥边有一个垃圾码头,此桥被称之“垃圾桥”。因之后在其东侧新建了一座木桥(西藏路桥),又被称之“老垃圾桥”。

1887年因原木桥已有毁损,旧桥被拆除,另建新桥,桥仍为木结构。

1906年10月,由于有上海北站至东新桥的电车,必须沿浙江路过苏州河。工部局拆去木桥,改建成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梁。


1908年老垃圾桥上铺设单轨,通行英电5路、6路有轨电车。

1924年老垃圾桥有轨电车单轨改为双轨,同时桥面由木板改为水泥混凝土桥面,人行道改铺预制水泥混凝土板。

1942年老垃圾桥更名为浙江路桥。

1949年后,多次维修,包括1974年拆除有轨电车轨道,直至2015年对浙江路桥主体结构进行修缮。






【西藏路桥(新垃圾桥)西藏中路─西藏北路


始建于1853年,系一座木桥。

因西藏路系泥城浜(苏州河南岸的小支流)填浜筑成,故此桥被称之“泥城桥”。

1922年拆除重建,因桥堍也有垃圾码头,因此得名新垃圾桥,而浙江路桥也相应地被称为老垃圾桥。


1942年更名为西藏路桥,2004年再次拆除重建。




因电影“八佰”,四川路桥与四行仓库一样闻名天下。


【乌镇路桥】横跨苏州河乌镇路两岸


始建于1929年,原为6孔木结构桥,在抗战中毁于战火。


1948年重建新桥(钢筋混凝土简支架桥梁),1997年拆除重建(1999年5月建成)。




【新闸桥】大统路─新桥路


始建于1735年,闸上设抽板浮桥,取名新闸桥(区别与东侧的老闸桥)。


(点石斋画报中的新闸桥)

1862年改建为三孔吊桥,1897年仿西式改建成木平桥。


1916年改建成钢桁架桥。


(1916年建成的新闸桥)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闸桥)

1999年11月拆除老桥重建成现在的新闸桥。




【成都路桥(南北高架路成都路桥)成都北路─共和新路


建于1993年,是南北高架道路工程中唯一跨越苏州河的桥梁。



【恒丰路桥(新木桥)恒丰路─石门二路


苏州河上有很多桥,恒丰路桥作为其中之一,建成年代并不是最早,建筑结构也不是最具特色。但它的存在却是一个纪念、一座丰碑——闸北华界抵御租界侵蚀,越界筑路过程中,仿照西方市政管理模式,建成的第一座构筑物。

1903年由广东、浙江商人集资在此建造了一座木桁架桥,定名为“汇通桥”,俗称“新木桥”。因这儿曾经是外国人办的赛船总会所在地,上海人又称之为“舢板厂”、“舢板厂桥”或“麦根路桥”。

1927年因桥桩柱腐朽而倒塌,当年重建了木桥,改名为“恒丰路桥”。


1948年拆除,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孔桥。


1986年为配合上海新客站工程拆除重建,1987年竣工通车。




【昌平路桥】昌平路─恒通路


有着“苏河之眼”之称的昌平路桥于2020年12月6日10时起正式通车。




【普济路桥】海防路─普济路


普济路桥又称海防路桥,此处原无桥,过河靠摆渡。

1997年10月建成人行桥,桥的两头均无引桥,都是走铁板的踏步台阶上下桥,桥面很狭。


2009年拆桥重建,把踏级式上下桥改为坡度式长引桥,拓宽海防路使引桥直至昌化路口,并对桥外表精雕细刻。



【长寿路桥】长寿路─天目西路


据解放前相关资料记载,1949年上海解放前,长寿路与广肇路(今天目西路)间曾经有座木桥,但被毁于日军占领时期。

在解放初期,广肇路与长寿路之间没有桥梁,两岸交通均依赖船渡,称为广肇渡口。

1953年12月在广肇路与长寿路之间建造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这是1949年上海解决后苏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桥。


1998年,为了满足长寿路拓宽所带来的车流量,长寿路桥进行改建,新建的长寿路桥是钢筋混凝土单悬臂梁加挂梁结构的桥梁。




【昌化路桥】昌化路─中潭路


昌化路桥于1951年建造,是一座7孔人行木桥,当时取名“归化路桥”,1957年改名为昌化路桥。

1974年9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桩基拱肋吊杆桥。


2000年11月拆除重建,于2001年12月重新通车,是一座双拱肋钢筋混凝土中承式吊杆桥。



【江宁路桥(造币厂桥)江宁路澳门路路口─光复西路


江宁路(原名戈登路)原是靠摆渡船沟通南北的,1922年江宁路对岸我国第一个中央造币厂建成后,屡次要求当局架设桥梁。

1929年江宁路与造币厂之间建成一座5孔木桥,名“造币厂桥”,俗称“洋钿(银元)桥”。

1949年4月造币厂桥破损不堪,停止使用。在北岸桥西新建了一座木质排架简支梁桥,改名为“江宁路桥”。


1968年拆除木桥,改建钢筋混凝土桥。


2011年12月起,江宁路桥拆除重建。




【西康路桥】光复西路─西康路


十九世纪中叶,此处为一渡口,名为“小沙渡”。

190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渡前道路,命名为小沙渡路。


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受租界后,将其改名为西康路,得名于当时中国西部省份西康省。

1949年上海解放后,西康路一带成为沪西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木船摆渡费时费力、安全性差,不能满足苏州河两岸之交通需求。为此,1981年撤渡建桥,命名为西康路桥,服务于两岸行人。



2011年,在正常服役30年后,经检测评定,该桥技术状况为较好状态。







【镇坪路桥】常德路─镇坪路


镇坪路桥于2007年开工建设,2009年8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全长660米,一跨过河。设双向4车道,南北引桥东侧各设置一座人行梯道。



【宝成桥(叶家宅路桥)光复西路─叶家宅路


桥址处原是小木船摆渡口,叫“谈家渡”。

1931年北岸的崇信纱厂人士捐资建造了一座五孔木桥。因桥南是宝成弄(今叶家宅路),故取名“宝成桥”,1937年被日军炸毁。


1938年修复,以崇信纱厂和东华纱厂两厂名命名,叫“崇东桥”,又叫“谈家渡木桥”。


1971年拆除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梁人行桥。

2009年进行景观改造,桥身为宫廷黄色,踏步为四川红大理石,有四根希腊古典式灯柱,显得十分华丽。




【武宁路桥】武宁南路─武宁路


此地1949年上海解放前,与宝成桥所在地一起统称谈家渡,宝成桥所在地为“东谈家渡”,而武宁路桥所在地为“西谈家渡”。

武宁路桥建成于1956年6月,后经1967年、2000年改建、扩建。2008年再次改建,并配合世博会的要求对整个桥体进行了“中西合璧”的景观改造。


武宁路桥的桥身上有4座大高达27米的立柱,使其整座桥梁从周围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

顶部四个表面贴金的塑像,分别代表孕育、萌芽、成长、希望,突出体现了武宁路桥这个交通枢纽像伟大母亲一样,用坚实的躯体横贯苏州河上,带给人们和谐、甜美、宁静的气息,这也是苏州河上唯一有人物塑像的桥梁。






【曹杨路桥(三官堂桥)江苏北路─曹杨路


晚清时,此处的摆渡口叫“曹家渡”。


1928年由两岸企业家发起并捐款建造了一座木桥。因桥南西侧有道观三官堂,取名“三官堂桥”;又因桥南东侧是曹家渡渡口,又称“曹家渡桥”。

1937年木桥被日军炸毁,随后修复。

1949年3月在此桥西侧建造了一座临时木桥,名为“曹家渡西桥”,老桥就叫“东桥”。


1950年东桥改为人行桥


1976年在东桥原址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起名“曹杨路桥”。



【华政桥(学堂桥)位于华东政法大学南北校区之间


原圣约翰大学被苏州河环绕形成半岛,学生到新建的科学馆和体育场由校工划船摆渡过河。


1903级学生为纪念毕业30周年募资建桥,翌年建成,取名“学堂桥”。


1933年荣毅仁入学圣约翰,其父荣德生捐资5000美金于1934年建木桥一座。


(荣德生与荣毅仁)


1967年因失修和苏州河水位提高被拆除。


1980年10月兴建钢筋混凝土新桥,取名校园桥。


2001年8月开建新钢板桥,当年10月完工取名华政桥,仅供人行往来。


【凯旋路桥(铁路桥)凯旋路─凯旋北路


凯旋路桥原名铁路桥,1915年建设沪杭铁路时,在现桥址建成钢结构桥梁,称为“铁路桥”。除通行火车外,行人也可以步行通过,使用时间长达80多年。



建设轻轨3号线(当时称“明珠线”)时,在凯旋路桥旁新建了轻轨明珠线桥,2000年12月通车。


【中山西路桥(中山桥)中山西路─中山北路


1930年兴建中山路时建,为该路自南而北第三座桥,故名,习称中山桥,1937年毁于八一三战火。

不久侵华日军在原址建军用桥,西侧另建人行桥。解放战争时被国民党军队炸毁,1949年底修复。

1960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桥,1993年至1994年10月上海完成了内环高架路一期工程时进行了改建。


【强家角桥】光复西路─万航渡路


这里原来是一个渡口“强家角渡”,也是苏州河上最后一座停航的渡口,名字缘于河南岸曾有个叫强家角的村子。






1997年12月16日,撤渡建桥,取名“强家角桥”。



桥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桥是一种向往,是通达彼岸美好生活的快捷途径;桥是一种历史,见证着城市的古老和河流的久远,珍藏着两岸的往来;桥是一种心仪是一种默契是岸与岸的牵手,堤与堤的并肩。

桥是凝固的生命,河水是生命的流淌,河与桥的风景定格在城市的记忆里。

更新于 04-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