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茂林之家 2022-04-30 发布于湖南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今天《山河月明》这部剧终于迎来了大结局,自打朱棣登基,在新组建的文臣班底中,杨荣和夏原吉的戏份不少。今天这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其中的“小鲜肉”--杨荣。

洪武四年(1371年),杨子荣出生于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他的祖父杨达卿正是福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万木林”的开创者,“子荣”之名,也是来源其祖父。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福建省建瓯市 万木林

杨子荣自小聪敏好学,在十七岁时被选入府学。建文元年(1399年),身为诸生的杨子荣因为其在讲解《孟子》养气章时的独到见解,被正在福建考察学政的户部侍郎夏原吉所知,并深得夏的赏识。这也是剧集中杨子荣面对夏原吉一口一个“先生”的由来。

之后,杨子荣考取了福建乡试的第一名,也就是俗称的“解元”,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名列第三,在殿试中被点为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杨荣与夏原吉

如果没有朱棣抢班夺权的“靖难之役”,杨子荣的仕途生涯远不会有那么顺遂。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且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建文四年(1402年),也就是燕王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之后进入京师之时,“建文旧臣”杨荣不仅没有出逃,反而拜谒在“篡位者”朱棣的马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朱元璋)陵呢,还是先即位?”

杨子荣的进言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无时不刻不在证明自己皇位正当性的朱棣听后,马上驱驾拜谒太祖陵,杨子荣也因此进入了朱棣的视野,从此受到皇帝重用。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一幕在剧集中已经做了原汁原味的还原。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不那么“名正言顺”的新皇登基,千头万绪、百事待兴。对于以武略见长、从未在中枢理事且“创业班底”普遍是武人的朱棣来说,急需文臣辅佐。但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时,出于维护皇权的考虑,便已经明令后世不得再设立丞相。

丞相(或称宰相)制在中国封建王朝曾经延续千年之久,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对于一般政务是有决策权的。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从此皇帝是不会被丞相分权了,但是也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在政务处置上面,相当于董事长、总裁一肩挑。据记载,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有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多达四百多件。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朱元璋一般的精力与掌控欲。最终,朱棣只好选择曲线救国,在不违背祖制的前提下,从翰林院官员中选任殿阁大学士,让他们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同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至于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内阁“一把手”的首辅成为事实上的“丞相”都是后话了。

进入内阁的第一批幸运儿有与解缙、胡广、黄淮、胡俨、金幼孜、杨士奇与杨子荣七人,而杨子荣是此七人中年龄最小的。朱棣对于给自己做过提醒的杨子荣也是颇为喜爱。据《明史》记载,朱棣登基后,每当与臣下议事久久不能决断的时候,便非常容易发火,身边的大臣更是战战兢兢,不敢言语,这时只要杨荣出现,皇帝脸色便“阴转晴”,事情最后也能得到决断。朱棣为他改名为“杨荣”,从此杨子荣便以“杨荣”之名载于史册了。

在30岁的时候,一步跨入王朝中枢,成为天子近臣,纵观中国历史也没有几个,不能不说杨荣是百分百的少年得志了。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是金子总会发光,更何况是天天随侍天子左右的金子,毕竟近水楼台,做出成绩能够第一时间被大老板看见。由于杨荣为人机警、对事情都有独到见解,因此做人做事颇合上意,先是从翰林编修晋升为修撰,数月后,又被升为翰林侍讲。

永乐二年(1404年)春,一直不为朱棣所喜的嫡长子朱高炽被立为皇储(对朱高炽感兴趣的可以参看之前的朱高炽人物专辑),杨荣被任命为右春坊右谕德,授奉训大夫,同时仍兼前职。

此后杨荣多了一个任务,就是按照排班前往东宫为储君朱高炽讲解经史。杨荣只比朱高炽大七岁,加之身材胖大、喜静不喜动的朱高炽一门心思地选择儒家经史作为发展方向,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人,都与太子培养出了身后的感情,这也成为杨荣在朱棣身后继续得到重用的关键因素。永乐五年(1407年),杨荣升任太子右庶子。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太子 朱高炽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明朝定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漠北,史称北元。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北元的残余势力,在公元1410年到1424年的十五年间,曾五次御驾亲征率军北征。

由于朱棣对于杨荣十分倚重,五次北征杨荣次次扈从皇帝出征,一次也没落下,即使在筹备出征的时间,皇帝也不愿杨荣长时间不在身边侍奉。永乐六年(1408年),杨荣的父亲去世,当时已经开始筹谋北征的朱棣让他乘驿车回乡安葬父亲。待其父亲下葬后,杨荣即被召回任事。后来杨荣之母去世,请求回乡为母亲治丧,朱棣因北征日期临近,甚至没有批准他的回乡请求。

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开始第一次北征。由于事先侦查到了鞑靼军队的行踪,朱棣亲自选拔精锐进行长途奔袭,轻装前进,杨荣也率领勇士三百人作为亲兵跟随。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经过激战,明军大胜北元蒙古可汗本雅失里所率领的鞑靼主力,本雅失里只率少数轻骑逃走,朱棣下令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明军的粮草供应开始紧张起来,很多士兵几乎断粮。关键时刻,朱棣采纳了杨荣的建议,不仅让军队中粮多与粮少者借贷互济,还将自己御用的储粮散发给少粮的将士,有惊无险的使明军度过粮荒。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北征,杨荣再次随行。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朱棣为了培养大明王朝未来的接班人,还带着年仅15岁的皇太孙朱瞻基(朱高炽之子)一同出行。这一次杨荣不但要担任朱棣的机要秘书、为其保管皇帝玉玺,还要在行军途中为朱瞻基讲经说史。能够同时担任这两项重要任务,足以说明朱棣对杨荣的信任与重视。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永乐十四年(1416年),杨荣和金幼孜一同晋升为翰林学士;两年后,杨荣开始掌管翰林院事务;永乐十八年(1420年),杨荣进升文渊阁大学士,仍兼学士,授奉政大夫。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部的边患,朱棣决定由“天子守国门”,将京师从南京迁往北京。但朝中很多官员多生于南方省份,让他们前往风土气候与南方迥异的北方,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也遭到很多人或明或暗地抵制。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杨荣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等出于迁都对于解除北元的威胁有不可低估的战略作用,则坚定地站在朱棣一边,坚决支持迁都。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但是同年四月,北京新宫中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三殿全部焚毁,因此朝中再次出现反对迁都的舆论。最终还是杨荣等人极力支持朱棣,使风波很快平息下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的归途之中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由于此地与北京距离尚远,加之朝中有汉王朱高煦(朱棣次子)对于皇位虎视眈眈,不能不谨慎处置。

关键时刻,杨荣与金幼孜商议后决定秘不发丧,还下令将军中所有锡器熔炼成一只圆桶,将朱棣遗体放置于锡桶内,再密封桶口,避免遗体散发出异味;另一方面,让人每天三餐照常进膳,营造皇帝依然健在的假象。

诸事妥善安排后,杨荣和少监海寿先回京师,向太子朱高炽报告情况,协助太子顺利地即位,有效避免了朝局出现动荡。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朱高炽即位后,杨荣升任太常寺卿,授职嘉议大夫,仍兼两职学士。一月后,晋升为太子少傅、资善大夫、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食三禄,获赐赐“绳愆履缪”金印。然而朱高炽登基不足一年便暴毙,当时皇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监国,杨荣前往德州迎驾。

看着哥哥驾崩,侄儿刚刚登基皇位还没坐稳,汉王朱高煦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在山东发动叛乱。朱瞻基接受了杨荣的建议,决定御驾亲征,讨伐自己的叔叔。在征讨大军的震慑下,朱高煦出城投降(顺便说一句,朱高煦的死法很特别,他是被自己的侄儿皇帝用铜缸活活烤死的,他种种作死的光辉事迹,可以参看上一期)。回师后,杨荣因决策之功得到赏赏,被赐给五枚银章。

山河月明:深受器重的杨荣,为何要将朱棣遗体封在锡罐之中?

气鼓鼓的汉王 朱高炽

在此之后,杨荣先后辅佐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长达15年,与同样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位至台阁重臣的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享年七十岁。明英宗为他辍朝一日,追赠杨荣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号“文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