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加急《比较教育研究》22年4月刊 张琳琳 (青岛市即墨区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2662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已成为当今国际视野上所公认的基础理论知识之一,国家对中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改变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从“数感”的重要价值出发,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数感培养 策略初探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再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本质,应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首先就是从“数”开始的,“认识数”、“数字乐园”等,都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常见的物品的数量、结合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开始的。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增强学生对数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情景中感知数学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积累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建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感知周围的世界,为后期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思考。通过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运算能力,在经历课堂教学过程中良好数感的陶冶之后,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比如说,买一袋苹果,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去数苹果的个数;对于火车票出发时间、座次位置等也会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这些由于良好数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应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初探 (一)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培养数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的教学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逻辑能力较强,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合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上课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为学生设计班服、统计学生喜爱颜色作为教学背景,统计全班学生喜欢各类颜色的人数,在“全班共有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喜欢什么颜色人数最多”等问题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感知数据收集的流程以及重要性,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以游戏的形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数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直率,对丰富多彩的活动会更加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游戏、竞赛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经过逐渐的亲身参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逐渐热爱数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教学为例,学生已初步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规则,教师可以模仿词语接龙的规则,引导学生开展“口算接龙”的游戏,教师在黑板上根据班级人数事先准备50道口算题,然后教师负责计时,每位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回答。通过这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感。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当前学校教育大力提倡发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素养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导者的地位,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则主要做好意味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推动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教师应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多角度、多层次对学生展开评价。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物品感受“克与千克”时,可以事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常用的橡皮、铅笔等的重量,教师在一旁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随后在小组讨论环节,重点关注学生的活跃度、参与度,在课后总结环节,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上,多角度评价学生,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数的感悟,丰富学生的数感经验。 (四)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模拟实践培养同学们的数感 数感是同学们在不断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培养形成的一种心智基本技能,如果说动作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依靠肌肉记忆而形成的,则心智基本技能的培养就依靠同学们的意识。关于数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借助自己的间接经验和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直接经验,让抽象的数学内容学习更好的融入到同学们的生活中,借助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的数感。 例如:在学习“连加和连减”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次“经营超市”的活动,让一部分同学扮演顾客,每个人手里有20元,一部分同学扮演超市经营者,超市里面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然后同学们之间两两搭档进行购买游戏。扮演顾客的同学可以运用手中的20元随意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但要保证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小于等于20元,此时这部分同学们可以以20元为起始数字进行连减,而扮演超市经营者的同学,要计算出自己赚的钱,就可以进行连加算法。购买东西是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数学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将其放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讲解,帮助同学们在更好的掌握“连加和连减”的算法和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培养同学们的数感。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注意问题 (一)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习能力水平,培养学生数感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上开始出现可逆性,能够借助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解决守恒问题,理解逻辑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群集运算,但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体设计教学过程时,严格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利用某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感知数学,切忌“教学功利化”。 (二)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数感的认识 教材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数感的重要载体。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进行编写,强调学生所掌握的经典知识,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时代的进步和当代科技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更适用于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忽视教材,脱离教材展开教学,要注重在教材的基础之上,科学拓展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更丰富的数学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阶段的重点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理解数学,通过具体的实际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推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会.立足生活,让数感教学更有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1):59. [2]姚春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1).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