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兰沃土更芬芳——“江浦梅兰芳”阮惠芳的艺术人生

 谈艺聊曲 2022-04-30 发布于江苏

梅兰沃土更芬芳

“江浦梅兰芳”阮惠芳的艺术人生

彭林刚著


数日前,南京凤凰剧社老总、原江浦县扬剧团琴师余庭虎先生,从微信传来数段原江浦县扬剧团当家花旦阮惠芳演唱的《张郎休丁香》《孟姜女》《江姐》《赵五娘》《拜月记》《江流认母》等剧唱段。

“红日已落西山岗……”当抒情的扬剧曲调“穿心”过门后,一阵清脆甜润如银铃般的声音响起,真乃惊若天人,仿佛凌霄宝殿仙子之妙音,金声玉震,着实悦耳动听。阮惠芳的演唱错落跌宕有致,缓疾有序,在平和中略显奇峰,质朴而不造作,拐角细微处,天工神韵,自然熨贴,是个道行深厚之歌者。

前日在浦口余总的家里,终于有缘见到了已是82岁高龄的阮惠芳老师,她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这位性格恬淡的老人,回忆起自己的人生,轻描淡写,有如过往烟云,仿佛诉说邻家故事。然而舞榭歌台,一个一直深深植根于乡土艺术的表演艺术家,又岂能被大众轻易所忘。

阮惠芳,南京六合横梁人,1940年9月出生。她的父母都是地道种庄稼的农民,家中孩子多,因此生活十分贫瘠窘迫。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954年底14岁的阮惠芳,便与哥哥阮定坤一同考入南京市鼓楼区新声扬剧团,成为随团学员。伊始,阮惠芳学戏只是为填饱肚子,扬剧是什么对她来说全然不知。直到学戏后才知道自己有一条令多少人羡慕嫉妒死的好嗓子,以及与生俱来“一点通”的超强艺术天赋。

当时,剧团大部分演出以幕表戏为主。所谓幕表戏,就是在后台贴着故事提纲和分场次内容、出场人物,各人根据扮演的角色,按照提纲的要求去演就可以。至于怎么演、唱什么曲调,演员依据现场观众的需要随意发挥。因此新学员跟着老师学些常用曲调和舞台暗语等,便能登台演出。阮惠芳学戏不久便登台,很快就能演二、三路角色。某日,饰演李后的演员突然生病不能登台,团领导让阮惠芳顶上去,对于学戏不久,没有舞台经验的她来说,顶替第一号女主角,感觉比上刑场还恐怖。阮惠芳至今记得初次独立完成大型连台幕表戏《狸猫换太子》的情景。

“因为要现场抓词,我刚学戏不久,还不太会抓词,非常害怕抓不到词,在台上要出丑。我哥哥阮定坤学的是乐队,他鼓励我说:不要怕,到时候我在边上给你提词。真的到了台上演出时,我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有好多地方都抓不到词,嘴里啰里啰里就这么混过去了。我觉得戏让我演砸了,自己也在台上出了洋相,心里很难过,演完后躲在房里大哭了一场”……

经历这场演出风波,阮惠芳一下子茅塞顿开,她明白了什么叫扬剧,什么叫舞台艺术。为了广大的扬剧观众,为了展现最美最好的舞台形象,她开始刻苦钻研艺术,主动向老艺人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演唱和表演方式。

在摸索过程中,阮惠芳喜欢上华素琴的表演艺术。华素琴的举手投足和唱腔,都透着那么的美,美到不可言喻。于是,她很想归宗“华派”艺术。然而虽同在南京市内,华素琴早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大艺术家,而她则是学戏不久、名不经传的青年演员,又苦于无人牵线搭桥,阮惠芳只能私下学习和模仿华素琴的表演和唱腔。凡有华素琴的演出,阮惠芳一定会想方设法到现场观看,然后将华老师的唱做之精华处默记于心,回家后茶饭不思,反复练习琢磨消化看到、学到的要领。

功夫不负有心人,16岁的阮惠芳舞台艺术初见成效,作为剧团青年演员佼佼者正式挂头牌,扬剧舞台上冉冉升起一颗新星。1956年,南京市雨花区新光扬剧团领导发现了阮惠芳这个人才,为了将她挖进团,使用软磨硬泡等等一切手段,最终将阮氏兄妹调入新光扬剧团。

阮惠芳刚一进团,即被剧团作为青年优秀人才进行系统培养。先是安排京剧武功老师教形体、把子,跟着昆曲老师学身段,又将她安排在著名老艺人潘秀英身边学习扬剧。1958年,她被保送至由文化部主办、江苏省戏剧学校承办的“扬剧演员进修班”学习。进修班的学员有潘玉兰、筱荣贵、丁曼华等,都是有建树的扬剧名家。

学习班邀请专家谈戏剧表演理论,邀约扬剧老艺人指导唱、念,聘请京昆名师传授做、打。学习班虽然只有短短数月,阮惠芳收获则要用车载船装,在艺术上大开了眼界。学员中有好些个是扬剧前辈名家,与他们同吃住、同学习,可以随时向她们讨教。尤其是睡在阮惠芳下铺的扬剧名家潘玉兰,不仅在艺术上时常给予点拔传授,生活上也是悉心关照。在食物紧缺的年代,看着阮惠芳少吃无穿,时常在半夜偷偷塞给她一个苹果或几个蜜枣。潘玉兰很喜欢这个扮相秀丽、嗓音清亮的小姑娘,想收阮惠芳为弟子,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能得到扬剧大家潘玉兰的青睐,阮惠芳自是满心欢喜地赶紧向团领导进行汇报,不料却被领导泼了一头冷水:“要拜也得拜潘秀英为师”。“拜师也只是个形式”潘玉兰看出阮惠芳的难处,反过来宽慰她。潘玉兰与这个“徒弟”失之交臂虽有遗憾,但依然不遗力地倾囊相授。事后阮惠芳才知道,团领导之所以反对她拜潘玉兰为师,是怕她“攀上高枝飞向更远方”。

不过后来阮惠芳确实有过差点离开扬剧团的经历,但命里注定她这一生要奉献在江浦县扬剧团。

1958年,在一次演出中,她被人嘲讽为“臭戏子”,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便有了不做“臭戏子”的想法。她的好朋友、也是她的粉丝,振明电池厂的一把手厂长,热情地邀请她担任工会主席一职。阮惠芳便向组织递交了转业请调报告,剧团新上任团长是刚从部队转业的军人,他立即召集全团大会,在会上狠狠地批评阮惠芳,是“吃不得苦、受不了委屈的娇小姐……有负剧团培养之恩,在剧团最困难的时候要临阵脱逃。”阮惠芳很不服气!自己也是穷苦人出身,怎么就吃不了苦?不过转念一想,自己点滴成长离不开剧团培养,眼下剧团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危难时刻,老艺人潘秀英、丁鸿僖等年龄偏大,只参加重要或示范性演出,如今日常演出重任,落在她们这一代青年演员身上,也确实是最需要她报效剧团的时刻。她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于是她咽下所有委屈,撕毁请调报告,从此再也不说转行不唱戏的事。

1959年南京市扬剧团被撤销建制,部分主要演员并入江苏省扬剧团。同时抽调了江苏省、南京市和各区扬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成立江苏省青年扬剧团(隶属南京市管理)。成绩斐然的青年拔尖人才阮惠芳,早被南京市文化局看中,为她特批了一名进团指标。

阮惠芳是剧团的顶梁柱,失去一块金字招牌,不仅会造成剧团巨大的票房损失,更会使人心涣散。不等已经是剧团业务领导哥哥开口挽留,她已经满口答应留下。为了保证剧团还能正常运营、全团人还有饭吃,她毅然放弃“飞上梧桐变凤凰”的机会,甚至不理会市文化局多次发来的调令。

也是在这一年,省、市扬剧团进行重组,各区级扬剧团也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将近年尾,阮惠芳所在的南京市雨花区新光扬剧团与南京市栖霞区大众扬剧团进行合并重组,更名为南京市红旗扬剧团。刚开始剧团有百余号人,经过一再缩编,最后只保留七十余人,都是精兵强将。

年底,刚完成重组的南京市红旗扬剧团来到江浦县进行演出,阮惠芳以其出类拔萃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地观众,在当地引起轰动。当时江浦是南京唯一没有专业剧团的县。时任江浦分管文化的副县长、后来被人们誉之为“草圣”的林散之,是个地道的扬剧迷,他对南京市红旗扬剧团的演出、尤对阮惠芳的唱做表演赞不绝口,随即打报告要求市政府将该团划归江浦县,成立江浦县第一家专业剧团。南京市政府很快有了答复,1960年初南京市红旗扬剧团被正式迁入江浦县,改编为南京江浦县扬剧团。

当年的江浦县有着这样一句谚语:“江浦小,不是亲就是表;江浦破,老爷打板子四门都听到。”因为不愿当农民,更不愿到穷乡僻壤的江浦县落户,许多人选择转业、辞职……。为了稳定人心,阮惠芳兄妹率先将户口从南京市迁入了江浦县,从此离开了大城市的繁华与喧闹,一生植根于乡村沃土。

江浦县扬剧团正式成立后,林散之县长亲自关心剧团的发展,也为剧团定了调子:“江浦县扬剧团要为农民服务,特别要为江浦县的广大农民多演戏、演好戏。”从此江浦县扬剧团钻山沟、进乡村、下田头,长年于江浦县、六合县,仪征县、邗江县、江都县、高邮县、泰兴县等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安徽各郊县演出,全年几乎无休,有时一天要演二三场。江浦县扬剧团长期坚持在农村演出,锻造成一个能打硬仗的团体。多年来剧团演出《拜月记》《张四姐大闹东京》《红灯照》《秦香莲》《白蛇传》等大量传统戏,还排演了《江姐》《雷锋》《母亲》《夺印》《槐树庄》《白毛女》等现代戏,在观众中影响深远,亦为剧团的保留剧目。江浦县扬剧团成为江浦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阮惠芳在农村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接踵而至的还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及妇女代表、劳动模范等各种社会荣誉和头衔。阮惠芳成为江浦县的一块金字招牌,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所到之处受到夹道欢迎,观众亲切地称她是“江浦梅兰芳”,也有人称她是“江浦严凤英”。“草圣”林散之是阮惠芳天字第一号铁杆粉丝,凡是阮惠芳的每场演出,第一排中间两个位子必然是林散之夫妻的专座。即使林散之后来调离江浦,遇见熟人或是回乡探亲,总要写几付对联送给阮惠芳。若干年后字画市场火爆起来,“林散之一副对联可以换一套房子”便有人打起了阮惠芳手中林老的字画主意,或是公开索求,或者连骗带抢,阮惠芳所珍藏林老的字画尽数被人收刮。当问及此事是否后悔,阮惠芳善良地淡然一笑:“一切都是身外物,我虽然没有留下来一副林老的字,但我永远能记住林老这个好人……”阮惠芳也一直视林散之是自己的领路人、最崇敬的人。林散之先生不仅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也是江浦扬剧文化艺术建设事业的重要推手,而这其中离不开阮惠芳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特殊年代开启后,江浦县扬剧团被改成江浦县工农兵剧团,以演革命歌舞为主。1971年更名为江浦县京剧团,阮惠芳一度改演京剧,曾主演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1974年江浦县京剧团又被更名为江浦县文工团。无论经历什么变迁,阮惠芳都是以满腔热忱为观众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她的深厚功力,对各种艺术驾轻就熟。

文革结束后,重新恢复江浦县扬剧团。剧团虽然遭受了严重的创作,但人心还在,活力自然还在。剧团恢复建制后,首先公演了根据同名京剧改编的《雏凤凌空》以及扬剧传统戏《狸猫换太子》等剧。这年冬天,江浦县扬剧团应邀来到六合县人民剧场进行驻场演出。六合观众为了看“江浦梅兰芳”阮惠芳的戏,风雪天带着铺盖卷睡在售票处排队买票。剧团在六合县驻场一个月,共演出110场,平均每天演4场,阮惠芳一个人便要领衔主演3场。

阮惠芳长年坚持在农村演出、为农民演出,她的演唱保持“土”韵的同时,追求着“洋”腔。吐字归韵准确,行腔精雕细刻,又丝毫不露痕迹。演唱讲究声、情、韵、美的和谐统一,懂得控制,善于取舍,因此演唱风格清新淡雅,达到了声情并茂的臻高境界。

阮惠芳在江浦县扬剧团连续工作45年,退休的同时也退出舞台,从此谢绝一切演出邀请,过着极其平淡朴素低调的退休生活,她再也没有在扬剧观众面前出现。其实她的内心惦念的还是戏剧、还是扬剧,凡是有扬剧演出,凡是有剧团在南京演出,不管有多远、什么样的恶劣天气,她都是自己花钱买票看戏,看完戏后悄悄离开。

如今,阮惠芳虽然退出历史舞台,淡出扬剧观众的视野,但她为扬剧和江浦县扬剧团所作出的贡献,将青史留名,永载史册。

祝愿阮惠芳老师健康长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