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成为“疫情常态化”下的韧性社区!

 良有方 2022-04-30 发布于上海

01

楔子

因为疫情的关系,我已经被封控在上海、足不出户一个月了。经历了“过期酒精”、“没有精肉的五花肉”、高价菜等一系列的魔幻,跟做梦一般。有时候,我都分不清是在现实还是梦境中。

经历了这一切,好歹我还活着,期间还不忘和团队做了一番研究,就当是困境之中的自救吧!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一些成果的展示,希望与你分享,也希望经历下一次的时候,大家能表现的好一点吧。

02

全球挑战

2018年9月4日至6日,短短3天内,先后遭遇6.9级地震和25年来最强台风的袭击,日本民众认为9月4日是他们经历过最恐怖的一天,如同世界末日一般。

2001年的“9·11”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本土最为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遇难者总数高达2996人,对美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总值的2%。

从2019底开始,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造成全球经济损失5.8万亿至8.8万亿美元之间,相当于全球GDP的6.4%至9.7%。


这就是全球面临的挑战,任何个体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03
韧性城市

韧性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resilio”,其本意是“回复到原始状态”;至今则演变成现在英语的“resile”,国内学者翻译这个词为弹性或韧性。

在应用到城市之前,韧性主要应用于机械学、心理学研究。

1973年,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首次将韧性的思想应用到系统生态学(systemsecology)的研究领域,用以定义生态系统稳定状态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后,韧性研究逐渐引入到人类系统。

韧性城市,是指一座城市在面临如经济危机、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战争等各种风险时,能够有效预测、应对并从中恢复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将各类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城市各方面的基本运转。

在中国,“韧性城市”这一理念也已经被写入中央到地方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

北京在2021年10月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

而在国外,韧性城市的研究和探索相对较早。


2006年发布的《纽约城市规划:更绿色更美好的纽约》是纽约市到2030年的综合规划。这一版本的城市综合规划非常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三个主要的挑战是:增长、老化的基础设施和越来越不稳定的环境。

2013年6月11日,纽约市长彭博发布了《一个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纽约》在这份长达438页的报告中,扉页上有这样一段醒目的文字:“谨献给在桑迪飓风中失去生命的43个纽约人及他们的亲人。纽约将与受灾的家庭、企业和社区一起努力,确保未来的气候灾难不再重演。

2019年4月《只有一个纽约︱纽约2050总规:建立强大而公正的纽约 》出台,从8个方面,为这个城市提供了问题的破解之道:① 活力的民主;② 包容的经济;③ 活力的社区;④ 健康的生活;⑤ 公平卓越的教育;⑥ 宜人的气候;⑦ 高效的出行;⑧ 现代的基础设施。


韧性社区在英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底层自发”到“政府主导、多方合作”的转变。纲领性文件有《重建一个韧性英国》、《社区韧性发展框架》、《伦敦城市韧性战略》等。

由于其独具特色的自由裁量规划体系与权力下放改革,英国的韧性社区注重多方共同协作,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为居民提供社区韧性方案。而政府在其中更侧重主导性的发挥,其他各方的作用主要是为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度。


04
社区韧性

韧性社区
“灾害韧性社区”(disaster-resiliencecommunity)的概念最早由Mileti提出,随后,Adger、Bruneau、UNSIDR和CARR1等学者和组织进一步丰富了“社区韧性”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多样化的社区韧性评价模型和韧性提升策略不断涌现,城市研究者将韧性理论应用在城市防灾领域,提出了“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等概念。

社区韧性
指社区受到灾害冲击时,具有自我减轻负面影响的能力、自我调适及时应对的能力、自我恢复的能力。具备这三种能力,社区则可以承受灾害的冲击而不丧失自身原有的机能与结构。


韧性城市与韧性社区的关系
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功能单元和城市基层治理单元,社区被视为体现城市韧性的典型代表,也是近年来许多国家韧性研究的热点议题。

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中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中,地域范围通常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单位,“社区韧性”是“城市韧性”乃至“区域韧性”的基础,是战胜灾害的关键所在。


05
疫情下的社区挑战

这次疫情中,我们普通人感受最深的是基层工作不给力,群众意见大。社区面对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组织方面、资源方面、空间方面


复杂系统
社区工作事务繁多。上级的决策部署,最后都要由社区负责落实。上面千条线,下面只有一条线。以抗疫为例,物资保障,防疫安排、信息发布和医疗保障等多线程的工作同时推进,压力不小。

尽管各级干部下沉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协管员、志愿者等人员共同投入疫情防控一线,但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庞杂的工作任务与基层社区有限的人力、精力与资源之间产生不可忽视的矛盾。


支撑不够
防疫用品供应缺口较大,基层干部自身防疫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无法保障一线工作人员安全。

小区内部物资配送没有合适的工具,有些甚至用垃圾车和手推车配送物资,奋战最后100米效率低下。

疫情期间,老人(病人)药品需求无法得到正常的满足,就医不及时导致“悲剧”持续发生。


螺丝壳里做道场
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但由于缺乏提前的规划设计,实际过程中出现交通堵塞、流线混乱、等情况,应急情况下对空间使用的考虑不周给防疫工作增加额外的波折。

特别是一些老旧小区,本身停车位紧张,疫情期间生命通道很难保证通畅,做核酸检测就更没有足够的场地了。

小区出入口则被各种物资堵得水泄不通,物资无法及时送到群众手里,造成极大浪费。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06
模拟设计

我们选择了一个位于上海普陀区的老旧小区作为模拟设计的对象,基本信息如上。硬件上的通病问题也很明显:场地狭小、设施老旧、配套不足。

我们在模拟的时候,从以下五大方面着手:建筑空间、室外场地空间、流线组织、设施设备、制度与平台


在封控制期间,我们对整个小区的功能分区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如下图)


1.把原来小区之间的商业内街升级成了保障区。
2.将北侧比邻的体育场改成了方舱医院。
3.将南侧比邻的酒店改成了隔离观察点。
4.原来的社区医院增加了发热门诊。
5.原来2个小区则变成了独立封控区。

保障区是封控小区最重要的后勤位置这里我们改造了4个点位,主要是针对建筑空间的。(如下图)


建筑空间

A点位
居委转化为指挥中心 。负责总协调度,指挥人员轮值班休息等。

B点位
居民活动室改做物资仓库,局部增设置冷藏条件,用于物资暂存和分拣。场地设置货架棚,用于已分拣物资接收和配送。

C点位
物业增设物业应急服务点,用于物业人员轮值班休息、防护用品暂存和分发等。

D点位
社区服务用房改做防疫控制中心,为专业人员和志愿者提供更衣、消杀、卫浴、就餐、休息等空间。

室外场地空间

1.小区出入口位置(如下图)
临时设置接收货架、设置配送车辆装卸货停车位、设置卸货场地、卸货后就地消杀。


2.平屋顶(如下图)
将原有的平屋顶改造成都市农庄。把“屋顶绿化(低碳)”和“共建菜园(社造)”两种理念结合起来,打造新型韧性社区空间。

花坛和农场融为一体作为基本单元,用基本单元模块灵活排列来应对不同条件的场地,用不同组合形成不同景观。


其实社区里可供改造的空间还是有许多的,比如架空层、地下空间,犄角旮旯的小空间只要有心,都能在极端情况下发挥作用。就比如阳台如果有1米菜园,就能实现“爱马仕葱”自由。


流线组织

1.核酸流线
核酸检测是防疫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交叉感染风险最高的环节之一。

在设置核酸检测点时,可考虑设置在较为空旷的广场或者纵深较长的空间,利于排队等候。

在安排不同楼栋居民分批次核酸时,要避免已核酸人群和未核酸人群的来回流线交叉。可以采用小区广播按照间隔的方式叫号,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按照楼栋号组织核酸检测


2.配送流线
物资配送是防疫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感染风险较高的环节之一。

在配送前,提前规划好配送路线,可以少走回头路。缩短配送的时间,也可以保证冷链物资的品质新鲜。


在配送过程中,开车、卸货、搬运、核对数量、拍照发群提醒是一系列动作。所以提前做好一张配送图(如下图,由配送表转化而来),做到按图索骥,可以大大提高配送效率,也能预警“阳楼”的风险。


设施设备
除了社区常规的供水、供电等应急设施,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无人车也可以在应急状态下发挥一定的作用。


社区是每个人的家,在应急状态下,社区的潜力是无穷的。但如果规划设计伊始就多预留一些可能性,可能会显得更从容一些。


07
结束语

面对不可抗力时,每个个体都非常渺小,唯有抱团取暖,才能共克时艰。

在面临极限挑战时,既要有上级英明的决断,也要发挥听得到炮声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因地制宜,化险为夷。

居安思危,未雨绸摸,这才是韧性城市的核心思想。

但愿我们的社区越来越有韧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