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缅怀导师邱怀教授

 微卫星空间 2022-04-30 发布于河南

   邱怀教授生于1915年11月19日,是我国牛界泰斗、著名畜牧学家、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创建者,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学专业的奠基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开创者、《中国牛业科学》(原《黄牛杂志》)创刊人。邱老先生为我国养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其“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和“点上保种、面上改良”的学术思想,是永远的丰碑,激励后人奋勇前行。1994年,我有幸成为先生的最后一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先生与师母给予我学业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邱老虽逝世已十九年了,但他那平易近人的生活态度、踏实严谨的治学风范、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始终在激励、影响着自己。借到西农出差之际,专门到展室拜谒了邱怀教授雕像。


【原创】导师邱怀教授

【原创】导师邱怀教授
邱老展室一角

【原创】导师邱怀教授
展室陈列了邱怀教授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手稿以及简朴的办公陈设,当年我赠送的三彩《五牛图》也挂在墙上


【原创】导师邱怀教授



【原创】导师邱怀教授

【原创】导师邱怀教授

【原创】导师邱怀教授

【原创】导师邱怀教授
国务委员陈俊生的题词

附录:
一、学术映光辉  精神斅后生——邱怀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张英汉)

  邱怀教授逝世十八年来,他的音容笑貌、言传身教依然常常萦绕于心。我作硕士生师从老师,毕业后又在老师直接指导下从事养牛学的教学与研究近三十年,深感老师学术之高深、学问之广博、学风之严谨、为人之质朴,绝非数篇论文可以涵盖的。

  概括而言,老师的学术与“为师”可以包括如下几方面:

  1、崇高的科学精神;

  2、高尚的学术民主;

  3、严谨的治学态度;

  4、慈厚地激励后生;

  5、深远的学术洞察力和敏锐的鉴別力;

  6、以小见大的生活工作“细节”。

  因篇幅所限,仅就上述第1、第5 点略加叙述。

(一)老师崇髙的科学精神

  1、科技体系性研究

  科学精神要素之一是,关于研究与教学内容—— 对象作系统性、体系性的求真探索。半个多世纪以来,不论社会上怎样风云变幻,但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对中国本地黄牛种质作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此及彼地系统性研究。而f 如有的不加联系、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式的离散哦研究。以秦川牛为代表,五十年代即进行实地系统调查研究,以他为组长出版“秦川牛调杳研究报告”。这是国内第一篇对本地黄牛品种提供的全面而系统的科学文献。

  1959年主编出版建国后第一本大学“养牛学”教材。

  1970年前后,正是“文革”动乱时期,教学、研究统统停止了,老师还亲自手执测仗,只身前往秦川牛场测定选择种牛;

  1980 年代,制订“秦川牛国家标准”:80年代初即开展“秦川牛肉用性能研究及“秦川牛高中档牛肉生产技术规范制订”研究,提出了以秦川牛为代表的生产高中档牛肉的“技术规范”。这都在全国处于前沿,研究取得了肯定成果。

  80年代中后期,进一步引进外种牛(丹麦红牛、利木赞牛等)开展与秦川牛有计划的杂交利用研究。这一系统研究和规律性认识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所取得的一系列科学结果,相互补充、紧密联系,汇聚成1993年的陝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996),其中,国家奖尚为我校六十年来第一项正式国家奖项。

  2、老师一直给本科生讲课又招收研究生三十多年,指导鼓励学生对黄牛的生长发育、内分泌、血液蛋白多态性、选种的数学模型、黄牛小群体保种理论、黄牛选种指数、牛的经济类型划分等宏观——微观作体系性研究。既培养了人才,又完善了对黄牛的深入认识,在全国同行中亦属前沿。

  老师给我们本科生讲养牛学,课堂上的高昂情态、流利书法,至今历历在目至心。

  老师主持对黄牛的体系性研究对全国也有示范意义。对本地黄牛特征特性的认识取得了系统知识,从而丰富

了养牛科学知识体系。由此,老师得出结论:中国黄牛乃“国之瑰宝”。揭示中国黄牛某些产肉性能可与国外专
门化肉牛品种”媲美“,但在整体上的品种类型归属,黄牛(秦川牛)“仍属原始品种”(1998 ) —— 即原有地方品种(按照原“育种学”中的划分)。2011年出版的新的牛品种志”仍肯定这一结论。而不是现在常见到的一些个人,偷换概念,将“黄牛”通统叫作“肉牛”。

  3、曾有人在奶牛兴盛时建议老师改为主研奶牛问题,但老师始终未放弃黄牛方向,数十年如一日对黄牛作体系性研究,从而形成了系统性的黄牛学问,至晚年还主编出版有“中国黄牛”专著(1993)。随著农业机械化发展,老师主张役牛要向肉用方向选育。

  老师九九年主编出版的“养牛学”大学教材,至今一直是多个高校本科教材的“模板”。要说明的是,一九九六年老师丰编出版的“牛生产学”教材,其“名称”老师是违心之举,只因某些外力干扰不得不为之。老师的本心仍然应叫“养牛学”。这一点也请弟子们注意!

  4、老师身在西农,胸怀全国

  还在一九七0年代中期,老师倡导全国成立“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及时主办和作为“主编”,出版《黄牛杂志》(现改名为《中国牛业科学》,且从2015年为“核心期刊”),宣传科学养牛,培养科技人才。

  一九八三年即申报农业部成立“黄牛研究室”,一九八四年六月获批,成为我校(畜牧学科)仅有的两个部属“研究室”之一。当时老师定“养牛学教研室”和“黄牛研究室”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老师都兼任“主任”。 

  上述几点都体现了老师对于中国黄牛体系性的教学与研究。所取得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知识,充实了“养牛学”及“育种学”知识体系。这种体系性思想非常可贵,正如大科学家钱学森所言:“在今天,如果从实践或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不能纳入科学技术体系中,那这部分规律就末入科学技术的殿堂,只能算是知识,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1985)。而老师对中国黄牛的研究与教学是和这种“体系思想”不谋而合的。

  二、深遂的学术洞察力和科学鉴别眼光

  老师对于养牛学所在的畜牧科学理论有着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精准地把握,从而对于国内出现的学术不端之

苗头具有深遂的洞察力和科学鉴别眼光。

  例如:

  l、199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夸大牛数,'借牛’展览风。对此,老师一样批评:“牛都认识书记了”,对此种种现象很反感。

  2、对于背离畜牧科学原理的评论(如一些个“专家组”作出某些项目、成果评审、技术鉴定等)中出现的对

牛品种类型概念的混淆,老师在论文中直斥其“简直是缺乏育种学常识”。

  3、对于一些个同行弄虚作假的问题,老师指出:“我们要抓养牛,千万不能吹牛。社会上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群众很反感。我们作为科学工作者更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千万不可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同流合污,降低自己的名誉和身份”(1998.5)。“实事求是、一丝不苟”是老师科学精神的精华!这正是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所坚持的。老师一辈子所鄙弃的如有人所说“浮华取代了扎实、名利顶替了责任、投机压倒了实在”之风。

  然而,直至目前,老师的批评与警告之事,仍然在养牛科技领域蔓延着。都二十年了,老师的教导和批评仍

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警示意义。这些都显示了老师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和敏锐的科学鉴别力。
    老师在全国同行中,亨着很高的学术声望,作为他的学生,一方面感到很是幸运,另一方面又深感业疏学浅,老师的科学精神和深邃的学术洞察力时时在警策自己,仍需努力。

  本人作为老师的一个硕士生,已退休经年,尽管已年逾七秩,老师的教导不敢忘记。

  仅以此文纪念老帅百年诞辰。

  老师精神永存!


2、弘扬先贤精神,激励我辈奋进(赵延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11月19日,是我国著名畜牧学家、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创建者,我校动物科学专业奠基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开创者--邱怀先生百年诞辰,我们缅怀先生大家风范,传承先生优良传统、弘扬先生科学精神,激励我们奋力前行,促进学院跨越式发展。

  邱先生1915年生于福建上杭,少年时颠簸于江、浙,读完小学、初中和农校;青年时在抗日的烽火中奔波于京、陕,先入北平大学,后入西北联大,再入西北农学院,终完成学业,获学士学位,又于战乱中,从湖北恩施到云南昆明,走重庆、赴广西、奔贵阳、回陕西,辗转求职,历经苦难,后任西农教师,痴心牛业;中年时即展现才华,承担重要课题,潜心研究、著书立说,作为硕导、博导,精心育人,担国家大任;老年时,科研、教学、育人,耕耘不辍,鞠躬尽瘁。

  邱先生为学务实求真。科学研究最宝贵的精神是深入实际,从中探求客观规律。先生从开始科研工作时起,便一头扎进生产第一线。1956年,他担任西北畜牧科学研究所及省农业厅联合组成的秦川牛调查队队长,带领调查队用2个月时间在关中7县逐村调查摸底,掌握了秦川牛原产地的自然概况、分布、形成因素、体形外貌等情况,写出了有史以来对秦川牛最全面、系统的调查报告,为以后的研究改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后来,他与远在渭南的全国劳动模范、著名饲养员张兴荣结识,他们一同住在生产队的饲养室,一起养牛,写出了轰动全国的《张兴荣养牛经验》。就是在做了教授以后,他还是深入生产实际,收集数据,形成了《秦川牛国家标准》、《中国牛品种志》等重要成果。这其中的数字虽是枯燥的,却展示了他对国家、对科学的负责态度。

  邱先生为人刚直求公。无论是在企业做技佐、技士、技师,还是在学校做讲师、副教授、教授,邱先生都是一身正气、真诚公道。上世纪40年代,在西北役畜繁殖改良场工作时,他负责改良场各种报表,都如实填报。但当时的场长好大喜功,硬要他虚填冒报,他与场长当面争辩并向上级反映,后来受场长排挤不得不离开该场。在他担当中国良种黄牛改良委员会副主任及全国养牛学会副会长等职期间,先生办事公道、宽以待人,先后被推选为省劳模、省优秀教师、部优秀教师、科技精英,获得各种荣誉称号。

  邱先生为师敬业求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先后承担了《养牛学》、《畜产品加工》等多门课程教学,以丰富的实践经验、精准的调查数据和严谨的讲授逻辑深深吸引着学生。1963年,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从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设置,从教学大纲编写到教材组织都力求规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先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重学生独力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严格要求学生,热情扶持学生,极力推荐学生,甘为人梯。他培养的37名研究生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现已在高校、科研等单位独挡一面。

  邱先生为文质朴求准。文如其人,先生的品质也映射在他撰写的著作、调查报告及科研论文的文风中。无论是年轻时撰写的《秦川牛调查研究报告》还是他中年时编辑出版的中国养牛学界权威刊物《黄牛杂志》,无论是他与著名作家柳青合写的《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还是自己撰写的《科学养牛之路》等著作,数据准确翔实,文风朴实无华,逻辑严谨周密,从朴实的文字中透出鲜明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邱先生为学、为人、为师、为文的大家风范也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赏,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的同行以敬仰的心情与他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研究生。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编辑的《名人传记》等收录了邱先生的业绩。

  在学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进程中,动科学院也在努力创建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学院致力于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需要形成科研团队集中攻克学科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难题,需要实实在在的高水平成果。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需要邱怀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精诚协作、务实求真的精神鼓舞,我们应传承和弘扬邱先生务实求真、刚直求公、敬业求精、质朴求准的优良传统,在学院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积极上进、凝心聚力、互敬互帮、勤于创新的文化积淀,为实现创建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文发表于2018.1.15.微卫星新浪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