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幼年点滴........................3二、回忆学生时代..................5五、在中高村一段...................34六、多变的而立之年...............37七、山西八个月 . ...................45八、第五次返回洛宁...............48十二、洛宁县城的三年.............63十三、省公安干校半年.............73十四、地区公安处三年.............74十五、省粮食厅保卫科.............76十六、困难时期抓粮食..............77十七、急需人时到银行.............80十九、恢复工作.........................8812.在“培训班” 刚从延安回来,劲头自然比较大,宣传抗日,发展共产党员,并且组织赵文申、马子仁等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于一个夜间没吭声给前沟姓巩的一家军属收割了八亩麦子,这样自然是受到群众拥护的。收罢麦子接到通知参加“短期义务师资训练班”学习。到县委后,得知组织上没通过,我又给自己起名马子明(至今仍用)报到了,这又给我极大鼓舞。教学人员仍为韩达生、王子珍、周声远来担任,以第一高小为校址。韩达生同志是主讲,教课时间也最长,而伪教育局长刘兰如等人,却偏将韩先生的课放在午后最热的时间段,而韩为中共县委的领导,自然表现了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情操。他挥汗如雨,言真意切,听而不厌,直至如今我仍有“余音绕梁”之感。此次我和彭超千(即仲韬)是县委特意派进该班发展共产党员的。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发现城村的张鸿俊、中高村的李宗范两同学,各方面均表现很好,报上级党组织同意,我和彭超千即介绍其入党。借中午休息时间,到城东关的竹园边去举行宣誓仪式,而誓词还是按照延安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实行革命,牺牲个人,永不叛党。此后这两位同志,不但是亲密战友,而且都成为很好的领导干部,为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此外这个期间,和曲书城在该校遇到高小教员孟怀林,曲便很郑重地向其介绍说我是从延安抗大毕业回来的,孟当时有些惊奇而羡慕似的,紧紧握下手,欢喜的分别了。 到原村去办短期义务小学,是贺崇升同志通过河底镇公所来聘请的。在我前去的路上,遇到曲鸣亚同志前往延安学习。因为他家庭比较困难,被褥带得太少,我便送给他一条。初来原村时,还是秋收季节,我便趁空前去宜阳县辖的纪彰村伊自修同志家去看望,停了几天返回原村。因为我不是该村自己请来的,人们不了解情况,自然对我不太相信,就不情愿让学生们来就学。看到这种情况,只好主动到村上去找小孩去玩,边玩边教他们唱歌。和小孩们混熟了,再领他们到山坡上去大唱革命歌曲,这样就吸引小学生自动来学。不拿学费,还发给书读,很快连邻近村庄的学生都来了,甚至还有和我年龄相仿而学历比我还要高的也自动来报名入学,学生人数很快达到百余名。不但学生多,而且学生也各有不同,我一个人怎么能教呢?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个利用学生教学生的小先生办法,这样大学生和聪明些的学生们,即可以发挥其积极性,同时我还可以腾出些时间,培养学习好的先发展为“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继之再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员,逐步建立党的支部,一举两得。我在原村待有四个多月,除了购书往返县城以及参加县立中学的学潮斗争外,对于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的支部,也算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该村魏希贞很早就参加了共产党,但家庭富起来后,就对地下党没兴趣了,其侄魏成章以前曾任过伪保长,是比较反动的,而他又是小学校董之一,给统战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利用与回避都是不太好办的事,但是也都搅尽胆汁来团结和利用他们。首先从学生中来培养积极分子,先后共发展优秀学生二十多个,选择其优异者介绍入共产党。清楚地记得最先参加共产党的是魏永儒,十八岁,文化不高,为人十分忠诚。其次是魏成名,年仅十四岁,其父为盲人,会说书,家贫如洗,其本人非常聪明,幼年跟随其父亲说唱,积极性很高。再次是魏振岳,念过中学,与我年龄相仿,各方面也都较好,唯以家庭稍微富些,所以,考验时间较长。再后来就是魏振林,系农民校董,年龄较大入党也更晚些。还有魏永贤、贾周子、程景亚、魏成家等也都先后参加了共产党,至离校时发展共产党员近十名。此后虽然不少学生都参加了革命,甚至还成为高级干部,继续为党作出贡献,但最可惜的是一九三九年参加八路军的魏永儒、魏成名、魏振岳以及王友三等同志,均不幸在战斗中被战火夺取了他们的青春。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