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选粹」梁实秋:听戏

 小桥流水1i79ra 2022-04-30 发布于河北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韩霞霞

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喜欢阅读,热爱文学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付婷婷 / 美编:张新雨

文章图片1

【编者寄语】

“北平”“戏园子”“靠着柱子”“闭着眼睛”······时间好像回到了我小时候,回到了冬天里被烧得热热的火炕,小小的收音机,惬意地躺在炕上闭着眼睛、眯眯笑的姥姥,听着收音机,只是巴掌大的收音机里放着的是我从未听懂过的戏曲。长大后,从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了解北平戏园子的兴衰,老派新派对艺术的态度,剧里有很多经典的戏曲唱段,或许是长大了开窍了,我突然就能听懂了,也明白了姥姥的痴迷。

时代总是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塞进我们的记忆中,然后又用新的东西逗我们笑,让我们跑。

【披文入情】

听 戏

语言平实简洁,点明写作对象。

①听戏,不是看戏。从前在北平,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开篇点题,与题目相互照应,强调“听”而不是“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为下文的“听戏”和“看戏”做铺垫。)这一字之差,关系甚大。我们的旧戏究竟是以唱为主,所谓载歌载舞,那舞实在是比较的没有什么可看的。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台上的歌唱,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若是发现唱出了错,便毫不容情地来一声倒好。这正是真正的观众,是他维系戏剧的水准于不坠。当然,他的眼睛也不是老闭着,有时也要睁开的。

从作者的视角,对听戏观众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形象精准地突显出了当时人们对“听戏”的沉醉和喜爱。

②生长在北平的人几乎没有不爱听戏的,我自然亦非例外。(“几乎没有”“亦非例外”从当时社会背景上阐明了当时北平人们听戏的热爱和戏剧的盛况,也为下文戏剧的改良、衰败形成了鲜明对比。)我起初是很怕进戏园子的,里面人太多太挤,座位太不舒服。记得清清楚楚,文明茶园是我常去的地方,全是窄窄的条凳,窄窄的条桌,而并不面对舞台,要看台上的动作便要扭转脖子扭转腰。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打赤膊,而我从小就没有赤膊的习惯,觉得大庭广众之中赤身露体怪难为情的,而你一经落座就有热心招待的茶房前来接衣服,给一个半劈的木牌子。这时节,你环顾四周,全是一扇一扇的肉屏风,不由得你不随着大家而肉袒,前后左右都是肉,白皙皙的,黄橙橙的,黑黝黝的,置身其中如入肉林。(那时候戏园里的客人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这虽颇富肉感,但决不能给人以愉快。戏一演便是四五个钟头,中间如果想要如厕,需要在肉林中挤出一条出路,挤出之后那条路便翕然而阖,回来时需要重新另挤出一条路。所以常视如厕如畏途,其实不是畏途,只有畏,没有途。

作者用特色诙谐的语言带领读者回到了当时的戏园子,幽默风趣地将当时戏园子的环境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采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将戏园子的拥挤和热闹描绘得活灵活现,即使作者从前是不喜欢这样乱糟糟的环境,但是后来还是同北平其他人一样参与其中了,侧面烘托了当时戏剧的精彩和表演的精湛,深受观众认可。

③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对于戏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打出手,递家伙,尤觉有趣。记得我最喜欢的是九阵风的戏如《百草山》《泗州城》之类,于是我也买了刀枪之类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手,有一两招也居然练得不错。后来年纪稍长,又复常常涉足戏圈,正赶上一批优秀的演员在台上献技,如陈德琳,刘鸿升,龚云甫,德珺如,裘桂仙,梅兰芳,杨小楼,王常林,王凤卿,王瑶卿,余叔岩等等,我渐渐能欣赏唱戏的韵味了,觉得在那乱糟糟的环境之中熬上几个小时还是值得一付的代价,只要能听到一两段韵味十足的歌唱,便觉得那抑扬顿挫使人如醉如迷,使全身血液的流行都为之舒畅匀称。(戏剧的精彩,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对戏曲和演员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间接描写自己小时候听到一两段后便“如醉如迷”“全身血液的流行都为之舒畅匀称”衬托出当时戏曲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并且再一次表现了当时戏剧的盛况,为下文改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研究西洋音乐的朋友也许要说这是低级趣味。我没有话可以抗辩,我只能承认这就是我们人民的趣味,而且大家都很安于这种趣味。这样乱糟糟的环境,必须有相当良好的表演艺术家才能控制住听众的注意力。前几出戏都照例的是无足观,等到好戏上场,名家一露面,场里立刻鸦雀无声,不知趣的“酪来酪”声会被嘘的。受半天罪,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

④后来,不知怎么,老伶工一个个的凋谢了,换上来的是一批较年轻的角色,这时候有人喊着要改良戏剧,好像艺术是可以改良似的。我只知道一种艺术形式过了若干年便老了,衰了,死了,另外滋生一个新芽,却没料到一种艺术成熟衰老之后还可以改良。首先改良的是开放女禁,这并没有可反对的,可是一有女客之后,戏里面的涉有猥亵的地方便大大删除了,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认为这好像是个损失。台面改变了,由凸出的三面的立体式的台变成了画框式的台了,新剧本出现了,新腔也编出来了,新的服装道具一齐来了。有一次看尚小云演天河配,这位人高马大的演员穿着紧贴身的粉红色的内衣裤作裸体沐浴状,观众乐得直拍手,我说:“完了,完了,观众也变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戏。听戏的少了,看热闹的多了。

“后来”体现了戏剧的转折和作者对戏剧情感的转折,“改良戏剧”台面变了、剧本变了、服装道具、观众口味都变了,听戏也变成了“看戏”。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仅是戏剧本身的变化,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变化。

我老早就离开北平,与戏疏远了,但小时候还听过好戏,一提起老生心里就泛起余叔岩的影子,武生是杨小楼,老旦是龚云甫,青衣是王瑶卿,小生是德珺如,刀马旦是九阵风,丑是王长林……有这种标准横亘在心里,便容易兴起“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我常想,我们中国的戏剧就像毛笔字一样,提倡者自提倡,大势所趋,怕很难挽回昔日的光荣。时势异也。

文末把戏剧比作亲友般,“与戏疏远了”,提起老戏庆幸而又惆怅,“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庆幸,“难挽昔日光荣”的惆怅。从内容上,点明主旨,作者对传统文化衰败的无奈、伤感、惆怅之情。从结构上看,呼应开头,照应全文,总结了全文。

(有删改)

作者:梁实秋

【文章珠玑】

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台上的歌唱,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若是发现唱出了错,便毫不容情地来一声倒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