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号7年第786篇 ![]() 坐在电脑前敲下这行字时,我已经居家隔离一个半月了。 这一个半月的生活,既好过也难过。足不出户使得生活内容变得很简单,而各种情绪体验则是异常活跃,焦虑、恐慌、愤怒、疲惫、抑郁,一波一波纷涌而来,在情绪浪潮下「存活」下来,成了居家隔离的必修课。 眼看四月即将进入尾声,一边是上海解封遥遥无期,另一边是全国各地也陆续出现了疫情,正常的生活随时都可能被按下暂停键,而这也许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的新常态、新秩序。 因此,也希望结合我的亲身体验,给糖丸儿们提供另一种「囤货清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当下,让我们一起储备一些心理能量,即使生活被打乱,也可以好好照顾自己。 ![]() 最近流传一张梗图,「上海人民在封控中等物资,xx人民在物资中等封控」。这一波囤货热潮折射出了最原始的焦虑——生存焦虑。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疫情」加上「封控」,精准打击了生理与安全这两项最基本的需求,先前精心构筑的生活仿佛一瞬间被抽掉了地基,带来的毁灭感也格外强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应对焦虑的思路——从最底层、最急迫的需求开始,每一层需求的满足,都意味着安全感的提升。 ![]() 社会支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岛,个人的安稳背后,有着社会支持网络的承托。因此,当你感到焦虑与恐慌,可以先按照以下几条,重整一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让自己重新安顿下来。 ![]() 如果买买买就能够带来安全感,那为什么不呢!不过,考虑到真实的需求和储存能力,囤货也需适度。可以先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从最基本的米面油、耐储食材与日用品开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满足了最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再陆续增加品类。 ![]() ![]() 你所在区域疫情的严重程度、管控政策,是否有可靠的物资购买渠道,重要政策信息的传达是否畅通,是否有面向社会的沟通和求助渠道,社区管理与自治系统能否正常发挥功能…… 这些现实层面的因素平时都在默默地运转着,维系着我们生活的有序进行。及时查缺补漏,可以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减少慌乱。 ![]() 可以倾诉心事的家人朋友,摸摸抱抱烦恼顿消的宠物,收藏的治愈系书影音,乃至认同的互联网社群,都是带来情感支持的重要存在。爱和关心,也是安全感的源泉。 ![]() ![]() 居家一周左右之后,我和上海的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种感受:每天在家足不出户,不用上下班通勤,也没做什么别的事情,为什么我却感到这么累? 仔细一想,我们无形之中花了太多时间精力在抢菜、煮饭做家务、为魔幻新闻生气,以及控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上。还有一些小伙伴,居家期间因为不用通勤,依旧保持着从前的工作量,甚至还有所增加。回过神来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很累了。 这种累,不是生理上的疲惫,而是一种倦怠感与无力感。它在传达这样一个信号:要维持与以往相似的生活,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生活确实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封闭和管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微小的丧失」,以往方便的购物、就医资源,假期的出游,甚至自由的出门机会,都已经被打了折扣,甚至是不复存在。更不公平的是,这些丧失发生时,根本没有过问我们的意见,甚至发生了才让人后知后觉。 面对令人无力的现实,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的许多因素,但我们可以让自己过得尽量舒服一点,以一种更「节能」的方式去生活。 ![]() 图源|GIPHY ![]() 有两个很遗憾的事实:一是过去的日子已经回不去了。无论未来是好是坏,我们都回不去过去的生活了。二是许多事情我们能做的都很有限,甚至根本无力改变。然而,这也许就是世界真实的面貌,面对大环境的全然无力,反而是褪去「控制错觉」的时刻。只有承认自己的有限,才能够看到当下真实的状况,真正地将能量用在更合适的地方。 ![]() 如果太多信息来源让你难辨真假,太多负面消息让你痛苦,那就屏蔽一些信息来源,只在限定的时间、限定的渠道接收外界消息。 如果太多事情让你应接不暇,那就不要强迫自己事事做到最好。如果未来还遥遥无期,那就只着眼于当下的生活。在受限的环境中,请允许自己以低功耗的方式生活。 ![]() 不必因为「懒惰」而责备自己,更不必因此让自己陷入劳累的漩涡。毕竟,眼下荒谬的生活,不是你的错。 ![]() 图源|GIPHY ![]() 当然,只要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的内心都不会允许自己彻底躺平。生命最伟大的本能,就是即使眼下一片混乱,也不放弃建设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重建」的最后一步,就是依靠自我力量,重获生活的掌控感。这里有一些老生常谈的建议,可以帮助你积蓄自我力量: ![]() 维持稳定的睡眠时间,在较为固定的时间进餐,并由此将一天时间切分成几大块。规律的作息,可以成为你生活的骨架,支撑起最基本的秩序感。 ![]() 图源|GIPHY ![]() 隔离期间,也是一次难得的了解自己身体的机会。即使你没有健身的习惯,也可以尝试一下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使用」身体的方式,感受身体部位的酸痛与不适,做一些科学适度的锻炼与放松。 (个人不推荐从久坐不动突然进入「刘畊宏」模式,反而是我们小时候都不好好做的广播体操和八段锦,作为居家运动其实很香!) ![]() ![]() 自制泡菜萝卜 如果你感到心情烦乱,可以试着做一些喜欢的,或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整理一下桌面,去冲个澡;或是读读书,写些东西,做做手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又或是在能力范围内帮助一下有困难的人,都可以获得即时的正反馈,「我其实很不错」! 相信我,在即将滑向消沉的漩涡之时,一句「我其实很不错」,能救命。 ![]() 小伙伴勾的花花 ![]() 与好友聊天,写日记,或是定期的心理咨询,让情绪有一个安放和流动的空间,可以让我们更专注于日常的生活。 ![]() 一段时间的辛苦过后,记得给自己一些奖励。可以是一瓶珍藏的快乐水,可以是一部一直想看的电影,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抱抱。生活越是不容易,越要看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对自己说一声「你辛苦了」。 ![]() 最后,在有余力时,对现状与未来进行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意见。也许自此以后,你会形成更具适应性的生活态度,即使未来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也能够以自在的方式去生活。 ![]() 图源|GIPHY ![]() 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是一次格外艰苦而又特别的体验。 在隔离初期,我曾陷入写作的瓶颈,突然感觉一切都不对了,原先的选题也被迫流产。多亏了店长的鼓励和理解,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孕育出这篇文章。 也许,这也是许多人在疫情期间处境的真实写照——原有的一些什么被打破了,但危机中同样孕育着转机。 所以,我也想说,这份清单的初衷是为了让在疫情中受困的你感到好一些,但这绝不意味着,你必须要立刻摆脱痛苦,立刻「好起来」。 因为,疫情,乃至大部分生活变故带给你的痛苦与负面情绪,都只是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它们需要的不是被「解决」、被消灭,而是看见、理解和接纳。 所以,你不需要为了让自己「好起来」、回到曾经的生活节奏而强迫自己使用这份清单。而如果你想要更好地照顾自己,衷心希望这份清单能够给你提供一点帮助。 ![]() 图源|GIPHY 最后,我想用普希金在幽禁期间写下的诗句作为结尾: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活着,就有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