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没有电灯的日子,你家靠什么照明?

 夏德明 2022-05-01 发布于山东

难忘小时候各种各样的照明灯。

昏暗灯光里那一幕幕场景,恍若昨日~~老娘缝缝补补,纳鞋底;一家人噼里啪啦地剥着花生;炕头上的老人絮絮叨叨地说着旧事;串门的人坐在炕沿上传递着村里的最新消息……

我也曾经在煤油灯下读书、写字、做题。因为过度入迷,火焰引燃了我的帽子,烧焦了我的毛发。

~~电灯下的年轻人再也体悟不到“火烧眉毛”的原始意思了。

当电灯横扫天下,下面的照明灯基本上消逝于人们的视线里。

但是,它们都是曾经我点燃过的,我记忆犹新,旧情难舍。

我不知道你点燃过几盏?见识过几盏?

01  油盏灯

小时候,我见过近似这种最简陋的灯。

就是一个比碗小多的碟子,盛上豆油之类,加一根用棉花搓成的灯芯。在墙壁上挖一个方形的洞,让它蜷缩在里面,向外散发着荧荧的光亮。

读《儒林外史》,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走上前道:“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咽了气。

我是经过评论家的提示,才知道这个细节包含极大的讽刺意味。

我去村里的老人家里,灯光昏暗,人影绰绰。

老头吩咐老嬷,“孩子来了,你挑挑灯。”老嬷在头上摸摸索索,拔下簪子,小心翼翼地拨一拨灯芯,屋里便亮了些。

待我离开,回望屋里,又是一片黯淡。

严监生平平常常的细节,骨子里的诉求,又有什么奇怪的呢?那些热爱渲染的文人,不知道灯油的珍贵吧。

02  煤油灯

过去用钢笔,购买一瓶的墨水。吸光墨水之后,瓶子舍不得扔掉。

一是将药片形状的蓝色墨片(我忘记了叫什么)捣碎,放入瓶中,兑水,制成墨水。价格低廉,远低于购买的墨水。

二是将瓶子盖打一个圆孔,然后将铁皮制成的灯芯管插到圆孔里,用棉花或布条做灯芯,在瓶内注入煤油,制成小煤油灯。

在五莲一中读书,晚自习熄灯后,教室里就亮起几盏这样的灯。我亦如此。再学习一会,吹灭,端回宿舍。

有时再点燃,看几页书。床铺身边的同学(见《怀念恩师姜天德》)迷迷糊糊就会催促:睡吧。

早晨起床洗脸,鼻孔黑乎乎的。

直到现在,每当在网络上看见一盏煤油灯,总会想起灯下埋头写作业、背书的情景。

心中的那一缕火苗永不磨灭。

03  蜡烛

平日是舍不得用蜡烛的。蜡烛只有大年三十晚上才隆重登场。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蜡烛与香永不分离,从没想到蜡烛其实可以单独用来照明。

过年的蜡烛是特大号,正堂中间橱子上,竖立两支。三个大饽饽实实落落地蹲在它们的下面,附带三双筷子,是不是天、地、人的贡品?

一派庄严、肃穆。

放鞭炮前,院子里方桌上也得摆上蜡烛与饽饽,敬献各路神明与各代先人。

放完鞭炮,吃水饺。吃完水饺,就熄灭蜡烛。

用报纸包裹起来,留待来年。

蜡烛一年一年地用,越来越短。

就像村里的老人,来日可数。

04  松明

人受伤了,会流泪。

松木受伤了,也会流泪,泪水是松脂。

流泪的松木砍下一小节,叫松明。

在很久很久以前,山中居民生火做饭、夜间照明都少不了它。

松明燃烧起来热量大,一般的风雨也奈何不得。

但是,我小时候,作为照明用途,它已经被替代了。

只有我们孩子们才点燃它照明。

我们举着它,摸截流龟,摔泥碗,打纸包,制造木质枪械,等等。

05  轮胎皮

从自行车、汽车上淘汰下来的橡胶轮胎,是个好东西。

制成凉鞋,结实耐用,是货真价实的物美价廉。修补也极为方便,无非用锤子噼里啪啦地钉几个钉子,一个孩子就能搞定。我每年得穿破一双。

一般人不知道是,割成条状,夜里点亮照明,如火把。

由于浓烟滚滚,刺鼻难闻,故一般场合不敢用。 

夏夜,到树林里捉蝉。选一稍空旷地带,你举着它,别人使劲地用脚跺树,用石头震树,知了便知知地稀里哗啦地落在你的周围。

知了不知道,是废物害了它,这实在有损“知了”的名称。

06  罩子灯

玻璃罩煤油灯,在五莲简称“罩子灯”。

在没电灯前,这种灯,村里家里最常见。

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

我一般负责添油,点燃,擦灯罩。

因为用了一段时间,玻璃内壁会被熏黑,必须重新擦掉。轻轻地擦,以免弄碎。一旦弄碎,或爆裂了,就得重新买一个灯罩,大约一枚鸡蛋换一个吧。

一次,我端着靠近窗子,引燃了窗纸。那时,窗子是窗棂糊上白纸。

幸亏扑得及时,没酿成火灾。

07  保险灯

这是生产大队才拥有的灯,可以手提,能防风雨。

挂在马身上,称为“马灯”;挂在船上,称为“船灯”。在五莲叫“保险灯”。

小巧简单,点灯也方便。夜里多用这个。比如,捡拾瓜干,山坡上影影绰绰,像鬼火一样;比如,饲养员夜半起来喂养牲口。

走夜路,用它再好不过了。
常常看见,远处的田野里,灯光一晃一晃,或越来越近,看清是哪一个社员的面目;或越走越远,直至消失不见。

08  汽灯

这也生产大队才拥有的灯,叫“汽灯”,是高大上的灯,奢华的灯。
构造复杂,使用起来比较麻烦。

底部的油壶装上煤油;向油壶里打气,产生压力,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形成蒸气,喷射在炽热的纱罩上,发出耀眼的白光。

一盏汽灯可以把周围十几米的范围都照得通明。当然,点的时间太长了,半路上还需要再打点气。

汽灯平时似乎用的不是太多,六、七十年代,主要是遇到一些大场面或隆重的场合才会使用。

召开全村社员大会,搭台子唱戏,轰轰烈烈、迫不及待的抢收,麦场上打麦子,等等。
大年三十晚上,破例大街上点燃几盏,孩子们整夜放鞭炮,玩耍。

08  手电筒

手电筒的出现,标志着村庄步入电器照明时代。

后来家家户户都有。漆黑一团的夜晚,村民串门必备,民兵巡逻必备,饲养员照料牲口必备。

接触不良了,便在底座上垫上钢镚。

灯泡不亮了,用手指轻轻地弹弹小灯泡。

拧一拧灯头,调节一下聚光。

电池潮湿了,或没电了,都放在阳光下晒一晒。

用布头为它缝制一个口袋,用毛线为它编织一个口袋,装进去。

最高级的,开关能露出来,不影响正常使用。

后来出现了加长版。

为增加亮度,心灵手巧的青年会模仿着加装一截筒身,加装一截电池。

自己家的手电筒,被老的藏起来。家里来串门的,孩童都爱拿着他的玩一小会。

来人不好意思说,老的会适时制止:别动,家里有。

家里有是有,不让玩啊,怕费电。

当不怕费电的时候,我们却老了,再也不爱玩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