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四)四逆散——热厥,卒厥,蛔厥

 谷山居士 2022-05-01 发布于上海

Image

129伤寒热厥

陈某,18岁,住汕头。初夏勤劳过度,伏热体酸,勉从苦力运动,意欲因出汗而免药,至晚遂发头痛。医用石膏、生地、麦冬之类,越三日而病剧。手足厥冷,不省人事,耳若无闻,头不着枕,面色及唇皆白,唯指甲红活。脉左右俱伏,切诊已无可考,寒热从何分别?况证属危急,热药非可轻试。即嘱其兄取冷水一大杯,扶之令饮,一服而尽。遂知其口渴伏热,热深厥深,误服阴凝之品,遏热之所致也。对此伤寒热厥,宜运用达郁通阳,泄热宣痞治法。方用柴胡疏其木郁,芍药通其阴结,甘草和其中气,枳实泄其痞塞,木通宣其伏热,红花行血脉之瘀,黄芩清三焦之火,内解外达,血脉畅行,阳气舒畅,而热厥自愈矣。

柴胡4.5克,白芍12克,甘草2.4克,炒枳实6克,木通4.5克,黄芩6克,红花2.1克。服后,1剂知,2剂已。静养3日而能如常做事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经方研习》

130热厥腹痛——汪其浩医案

陈某某,男,35岁。开始发冷发热,头疼身痛,自以为感冒风寒,自服草药后,症状稍减,继则腹痛肢厥,嗜卧懒言,症状逐渐增剧,邀余诊治。诊脉微细欲绝,重按有点细数。但欲寐,四肢厥冷至肘膝,大便溏而色青,小便短赤,面赤,当脐腹痛,阵发性发作,痛剧时满床打滚,痛停时则闭目僵卧,呼之不应,如欲寐之状。每小时发作五六次,不欲衣被,也不饮汤水。前医认为少阴寒证,投真武汤加川椒,服后无变化。余沉思良久,不敢下药,又重按病人脐部,见其面色有痛苦状,问之不答。综合以上脉证,诊为热邪内陷,热厥腹痛。拟四逆散倍芍加葱:柴胡9克,白芍18克,枳壳9克,甘草4.5克,鲜葱头3枚。水煎服。

复诊:上方服后痛减,脉起肢温,面赤消,便溏止,小便通。病人自诉脐部仍胀痛,似有一物堵塞,诊脉细、重按有力,为热结在里。处以大柴胡汤。服后大便通,胀痛如失。[《伤寒论方医案选编》1981260]

按语:腹痛、肢厥、便溏、但欲寐、脉微细,颇似寒证,但虽形寒却不欲衣被,脉象重按细数,乃真热假寒也。《伤寒论》云: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则骨髓也。”本案所现,乃阳气郁遏于里,不达于外所致,正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也。四逆散通利少阴之枢,畅达阳郁。俾气机畅利,阳气布护周身,则腹痛肢厥等寒证自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不是邪热内陷,就是上案刘渡舟老师说的,服用寒凉之药(就是伤中),而阳气内伏,郁闭于内。也正是如此,见少阴病,选真武汤,用之无效。

131肝厥——李克绍医案

胥某,男,49岁,阳谷县大布公社某大队干部。每日发作前,自觉有气自心下上冲至咽喉,遂即口不能言,体不能动,但心中尚能明了,发作后可能立时即恢复正常,也可能持继几分钟。每日可发作一二次,也可能间隔5~20天不等。发作将止时,患者有吐出大量痰涎的幻觉,精神遂即好转清爽。发作过后,可持续有头痛的感觉达半天。曾到省、地区医院检查,按癫痫治疗,久服西药,未见效果,服中药百余剂,亦未取效。患者常感身冷,手足凉,胃脘略觉胀满,心烦,口干能饮,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苔黄厚,脉沉弦有力,症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湿热内蕴,气机不宣,迫使胃气冲逆,壅塞清窍,遂如癫痫样发作,宜宣解郁滞,使肝气条达,冲气自易下降,宜四逆散加味。

处方:柴胡9克,白芍9克,枳实9克,草决明12克,生赭石18克,半方中草决明有较强的疏肝行气作用,再佐以赭石、半夏降冲和胃,此三药只有在四逆散疏肝解郁的配合下,才能起到平冲降逆的作用,如果没有四逆散的疏解条达,只知平肝降逆,不仅无效,必激起反作用而冲逆更甚。患者以前也曾服过大剂量赭石之类的药物,但始终无效,其原因就在这里。

427日二诊:上方共服5剂,病未再作。自病后从未矢气,此次药后却腹中作响,觉有气下行,并多次放出矢气。舌苔仍黄厚,知胃气虽已下行,但湿热未消。上方再加苍术9克,橘红9克,嘱令再服4剂。

411日三诊:上次诊病回家后,晚9点又发作1次。但发作时无气上冲的感觉,持续的时间也甚短,发作后头痛消失也快。现身已不冷,手足不凉,脉已不沉,舌苔较薄,苔色不黄,舌质略红。因湿热已除,气机已畅,以平陈汤加减续服,巩固疗效。(李克绍,伤寒解惑论·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32

按:患者因郁怒伤肝,遂发痴呆如癫痫样,屡用抗癫痫药无效。据病因及脉证分析,系属肝胃失和,湿热内蕴的肝厥证。故一方面以四逆散加草决明疏肝清热,一方面以半夏、猪石和胃降逆,5剂病势得到控制,续服4剂后,改进平陈汤善后调理。《经方临证集要》

论:此是阴阳不相顺接之象,典型症状。

Image

132卒厥——赵清理医案

刘某,男,5岁,1954年夏就诊。初诊:近来时于饭后发生食厥,厥则不省人事,肢冷若冰霜,拘急抽动,口唇撮紧,腹部胀滿,指甲、口唇青紫,身有低热,常需一小时左右苏醒。前医曾以癫痫处理,服药无效。余望其舌苔黄厚腻,切其脉滑实有力。脉症合参,诊属食厥,治宜消积导滞、顺接阴阳,拟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4.5克,枳实3克,白芍4.5克,甘草1克,焦三仙各10克。2剂,水煎服。药后即愈,而后再无发作

按:本例食厥有其典型的发病规律,即每于饭后突然发作,前医曾误以为癫痫,用药无效。殊不知食厥多在饭后出现,癫痫随时均可发作,且伴见的症状也不相同。食厥者,同时伴有脘腹胀闷,气急窒息,舌苔厚腻等;癫痫突然昏厥时,常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做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间歇发作。本证的病机主要是饮食不节,食滞中焦,使气机受阻,阳郁不伸,脘腹痞满,塞闭清窍,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而发生昏厥。治疗当以调理气机,和中导滞为首务。因胃属六腑,以通为用,气贵条达畅通,故宜用解郁透热、调和肝脾、疏利气机的四逆散,加消食导滞之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药到病除,二剂而癌。(《赵清理郁证调治与医案医话》《经方直解》

论:食则中壅,虚则发厥,胃腑不通,阴阳不交。四逆散,疏木而建中,和中而消滞。

四逆散,也是能治食积的方。其理就是中焦壅满,阴阳不相顺交。现在看来不仅逍遥散与柴胡疏肝散的方义取于此,而消食片与食积症,也应取于此。还有积疳证,也要仿此。

133卒厥——吉良晨

四逆散合甘麦大枣汤案

刘某某,女,41岁。因与单位同事口角,气郁胸闷欲悲,继而厥逆不醒,经厂医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逐渐缓解,但昏不知人,语无伦次,二目不活,医又给鲁米那、安定、冬眠灵等药,仍未知人,亦不得眠,往诊如前,手足厥凉,喜笑无常,切脉沉伏而涩。辨证:暴怒伤肝,气郁神扰,四末为气所阻,致成肝厥脏躁之候。治则:条肝行气,解郁安神,以四逆散加味。方药:南柴胡9g,炒枳实9g,生白芍9g,合欢皮15g,生甘草6g

上方为《伤寒论》少阴篇四逆散加减组织而成。方中以柴胡条肝、宣畅气血。以枳实利胸膈之气,辅助柴胡一横一纵,使气机得调;以合欢皮解郁和心志,宽胸理气,以芍药甘草汤柔肝育阴能缓其急。方药之目的是使肝厥之证有所转化,四末气阻得以理畅,则手足厥凉自解。服药2剂,手足厥凉已温,夜寐较安,但仍不识人,出言无序,且多喜笑,脉来沉细稍弦。此气郁已通,心神未宣,拟甘麦大枣汤法,以养心安神,润燥缓急。

北小麦30g,炙甘草6g,合欢皮15g,石菖蒲9g,大枣(切)10枚,朱砂面1.2g(分冲)。

此方系《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甘麦大枣汤加减。经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其发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受损,致脏阴不足而成。本例亦因情志所伤,先以四逆散解其厥,后拟此方安其神,有养心安神,润燥缓急的作用;更用菖蒲入心宣窍,芳香醒脑,朱砂镇心清肝而定神明。故服一剂,即能识人,夜寐安和,语次如常,喜笑自然,问其病中语言一无所知。因其神志已清,能够望舌,苔呈微白,尖边稍红,脉沉细弦缓,知病去八九,嘱早晚各服舒肝丸半丸善后,后其女告之痊愈。

摘自:吉良晨,临证治验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2《经方治验内分泌代谢病》

Image

134卒厥——刑锡波医案

丛某,男,39岁。因工作不遂心中抑郁,逐渐发生寒热,脘满身倦,不思食五六日猝然神识昏厥,四肢逆冷,面色苍白。脉象沉伏,舌苔黄垢。从脉证观察,很难肯定其是阴证或阳证。根据病情发展之情况,发病猝暴,转变凶猛,如系纯阴证不应若其迅速,而且小便赤涩,舌苦黄垢,口唇焦燥,大便三日未行,脉象有时表现为沉弦有力,因此诊断为热郁神昏。 由于肝中郁热,气血不能畅达,热郁无以宣泄,致使郁热伤阴,津枯液涸,不能宣泄于外,而反壅滞于中,所以昏厥无知。若系虚寒厥逆,虽至亡阳阶段,亦不见有昏迷症状之发生。因此诊断为热郁昏厥,以四逆散加清热醒神之剂。

嫩柴胡6克 杭白芍12克 小枳实10克 广郁金10克 甘草10克 送服紫雪散3克。服药一剂后,身得微汗,四肢回暖,脉象由沉伏而变为弦数,神识逐渐清醒。二剂后,大便溏泻一次,精神清楚,然口干思饮,心中烦热,睡眠不安,头部眩晕,胸胁膨满是肝滞尚未疏达,郁热尚未肃清。后用四逆散加清热育阴疏肝之剂调理而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

论:情志抑郁,木旺贼土,阴阳不交,则卒发厥逆。

135蛔厥——何志雄医案

某,女,10岁。因上腹部疼痛2天,曾吐出蛔虫,到x卫生院住院。患儿2天未大便,右上腹部有压痛,腹痛时两手逆冷,并有怕冷感觉,脉象沉伏不显,舌红苔薄。辨证,蛔厥。方用乌梅丸合四逆散加减:乌梅、川椒、黄连、槟榔、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服一剂排蛔虫10多条,腹痛减轻。再服2剂,未见排虫,其它症状消失出院。(新中医>编辑室: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第234页,何志雄医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136蛔厥——池绳业医案

郑某,女,21岁,已婚。19651027日初诊。患者产后一个多月,性情暴躁,饮食不节,昨夜起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递次加重,辗转不宁,今晨痛势急剧,向肩背放散,四肢厥冷,头额汗出,在床上翻滚,呻吟不歇,呕吐黄绿苦水及蛔虫10多条,胸胁满闷,嘈杂心烦,食纳不振,精神疲乏。检查:体温37.5℃,上唇粘膜有唇粟疹,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每分钟85次。

证属:肝胃不和,蛔虫内扰。先行针刺阳陵泉、足三里、内关等穴,出针后,痛势减缓。予疏理肝气,安蛔止痛剂。处方:北柴胡6克 生白芍、乌梅、川楝子各9克炒枳实、炙甘草各4.5克 炒黄连3克 炒川椒2.4克 炒莱菔子12克,服药一剂,下蛔虫2条,痛楚消失,呕吐止,手足温。惟感乳房作胀,奶汁涩少。乃予疏利通乳,调补脾胃之法善后,未见复发。池绳业:应用四逆散的点滴经验和体会,浙江中医杂志7141,1966《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Image

137肠梗阻吐蛔

郑某,男,18岁。自诉:3天前开始脐之周围挛急钝痛,不能入睡,伴有呕吐并吐出蛔虫几条,大便2日未通。体检:体温37.8~c,急性重病容,神志清晰,舌苔厚浊,脉象弦急,腹部有压痛,尤以下腹部为著,可明显扪到块状与条索状物,肠鸣音减弱。…印象:机械性肠梗阻。辨证:上吐下闭,热伏于里,阻碍气机升降,木气欠伸,疏泄失职。予四逆散加味:柴胡6克 枳实12克 白芍18克 大黄30克 元明粉24克 赭石15克 甘草2.1克

服药至第2煎,自觉腹部挛痛稍缓,呕吐已停。随用甘油灌肠,排出宿便半小盆,蛔虫几条。第2天梗阻部分松解,但尚见肠型,腹部疼痛仍未止。认为除虫未尽,原方加使君子,川楝子各30克。第3天连续排出蛔虫200余条,梗阻症状顿失。住院5天,痊愈出院。《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