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11岁,还是普通孩子玩耍嬉戏的年纪,他已挑起照顾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干农活,照顾年幼的妹妹、80岁的奶奶,再带着生病的哥哥去上学。每天的清晨时分,村里人常常看见,他单薄的背上背着两个书包,瘦弱的小身板架着腿脚不利索的哥哥,两个人歪歪扭扭地去上学。烈日下,他独自在炙热的田里用力地挖地、除草、施肥。深夜时分,他一个人在昏黄的灯光下专注地读书、做作业;准备猪饲料;洗一家人的衣服……虽然家庭贫困,但他从不埋怨,只是默默地做好这一切。一家人就是要开开心心的,遇到事情一起扛,一起分担,这样才叫家人。 2016年,田应志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他被评为“最美孝心少年”,登上央视舞台。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入学贵州省级示范性高中义兴五中。2019年,田应志收到遵义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离他当医生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1998年7月,在贵州兴仁县屯脚镇坡脚村的一户农家,一个小男孩儿出生了,他就是田应志。虽然生活困窘,但父母身体健康,靠苦力劳作,一家人尚可勉强糊口。只是天有不测风云,田应志的哥哥田应权,在3岁那年不幸患了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上学后,田应志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出门,哥哥都会倚在门框上看着,眼神里写满渴望。但学校不想收田应权这种学生,父母也担心哥哥的身体吃不消。为了让父母同意,他眼神坚定地承诺,一定会照顾好哥哥。为此,他还主动要求,从小学二年级降到了一年级,为的就是能和哥哥同班,照顾哥哥。于是,在弯弯曲曲的大山里,田应志成了哥哥的“贴身保镖”。小学六年,个头瘦小的兄弟俩,相携相扶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田应志总是让哥哥紧紧依靠在自己的身上,然后扶着他一步一步向前走去。村民们都很欣赏田应志,把他当成教育自家孩子的模板。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担当和大爱, 这是许多大人都做不到的啊。 2009年,田应志刚11岁,却已经代替父母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多年以来,家里本就穷困,再加上给哥哥治病,父母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三个孩子的学杂费、给儿子继续治疗的费用、偿还外债,光靠在家务农的钱,肯定远远不够。看看留在家里的人,奶奶已是80岁高龄,哥哥身体不便,妹妹年幼。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田应志的11岁,跟我们所认为的懵懂幼稚的少年,根本不搭界。帮奶奶操持家务,做饭养猪喂鸭,打理家里的三亩旱地、四亩水田。每天清早,天还暗黑,他就起床了,先挑着两只水桶去打水。他瘦弱的肩膀被勒得生疼,腰都直不起来,但紧咬牙关坚持着。他知道,时间长了,熟悉了,自然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吃力了。家里的炉灶砌得很高,做饭的时候,田应志只能站在小板凳上。他用尽全力才能拿稳切菜的刀,再学着大人的样子,一点点把菜切短切细。早上做好一顿饭,至少要2个小时,而等饭做好了,天才慢慢亮起来。这时候,田应志还要去帮哥哥穿衣服,哄妹妹起床,再帮他们洗脸刷牙,照顾他们吃饭。等把这一切都做好,剩下的饭菜早已凉了,他这才匆匆扒几口,填饱肚子。到了晚上,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外面开心地打闹、玩耍,而田应志依然在干活。吃完晚饭后,他先清洗一家老小的衣服,然后再去干白天上学落下的农活。当他把剥过皮的玉米一层一层码放得整整齐齐,还没喘口气,又赶紧去准备第二天喂猪喂鸭的饲料。做完这些,田应志还要安排奶奶和妹妹入睡,辅导哥哥的功课。当他结束忙碌的一天,终于可以休息时,已经是深夜十二点多。假期到来,其他学生可以畅快游玩,而田应志却一直忙碌在自家的几亩地里。田应志没有犁田的牛,只能依靠锄具和自己还不强壮的力量。锄具足有20斤重,一个成年壮丁使用起来都不轻松,更别说一个小孩子。但田应志硬生生凭着笨拙的力气,一点一点翻地、耕种、收获。田应志只能一篓一篓往山下背玉米,一趟需要一个多小时。一个还没上初中的孩子,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美好年纪。 尽管每天都忙忙碌碌,没有自由的时间,连读书、写作业,都是见缝插针。有时候,哥哥一天要发病好几次,发作起来“六亲不认”,完全失控。为了防止哥哥伤到自己,田应志只能把哥哥紧紧地抱在怀里,等待哥哥逐渐冷静下来。然而,发病时的哥哥,怎么会听话地被他抱着,怎么愿意被束缚。二哥哥会拿自己的手给大哥哥咬,直到大哥哥的病停下来。 其实哥哥犯病我还是有点儿害怕的,但是爸爸妈妈不在家,我是最了解他的,也是他最亲近的人。 我愿意做哥哥的贴身保镖,如果他不在我身边,我会很担心他发病。 后来,为了更好的照顾哥哥,他开始搜索各种资料,自学如何科学地去面对这种病情。他学会了如何把发病的哥哥抱到床上,如何防止发病的哥哥自伤。还会在哥哥停止抽搐时,给哥哥倒一杯热气腾腾的白糖水。等哥哥的情绪一点一点平静下来之后,总是对田应志感到内疚。也是在这个阶段,他坚定了自己未来要做一名医生的愿望。他从来没有埋怨过命运不公,就像这句话所说: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虽然对田应志来讲,生活和命运充满了痛苦和不公,但他却没有沉溺其中,止步不前。他深知,学习改变命运,他要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 2013年6月,15岁的田应志与哥哥小学毕业,兄弟俩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的屯脚中学。这所中学距家八公里,因为哥哥的身体情况,田应志考虑后选择住校。他去找校领导,诚恳地说明自己的实际情况,希望学校可以答应他和哥哥一个班上课,一个寝室休息的请求。没有谁会拒绝一个成绩优秀、有担当、有责任感、有爱的孩子。生活老师也被感动了,专门把兄弟俩的宿舍安排在一楼的位置。就这样,田应志兄弟俩开始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段新征程——初中生活。晚上放学后,田应志一边要照顾好哥哥的生活,一边要花大量时间给哥哥做讲解。田应志很着急,每天都要花费很长时间给哥哥做讲解,自己学习的时间相应减少了。所以,每当深夜时分,等所有人都睡着了,他就拿出课本,打开手电筒,把头深深埋进书本里。他在微弱光线的照射下,奋笔疾书、浑然忘我的样子,常常被巡夜的班主任发现。班主任心疼被窝里亮着灯光的田应志,同时也很欣赏他吃苦的勇气和毅力。他悄悄替这个努力拼搏的孩子加油,也默默地祝福,有一天,田应志得以苦尽甘来。 2015年9月,田应志的哥哥瞒着家人,向学校提出退学申请。尽管他也有努力学习,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自身条件的限制,他的成绩一直上不去。他看着弟弟不停地给自己补课,被自己拖累,心里内疚无比。如果不用顾及自己,那弟弟肯定能顺利考上好高中,他不想浪费弟弟那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时间。当田应志从校长那里得到消息后,坚决不同意哥哥这么做。我知道我已经是九年级了,虽然学习比较忙,但我向学校保证: 我一定会考出一个好成绩,我的哥哥我也能够把他照顾好。 他说,读书改变命运,无论多难,他都会做哥哥的依靠。他们互相担当、互相鼓励的场景,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后来,在老师们的共同劝导下,田应权放弃退学的念头,转而决定留级一年。这样,自己既可以好好学习,也可以让弟弟有更多的私人空间。这一年,田应志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各路媒体把镜头对准这个坚强的贫困少年。他荣获兴仁县“十佳美德少年”、“黔西南州美德少年”、“贵州省美德少年”等称号。朴实的田应志从没想过,自己做的分内事,竟得到这么多的肯定。他学习的劲头更足了,除了肩负着这个家庭的责任,他知道,无数的眼睛也在盯着自己。 2016年夏天,田应志18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贵州省示范性高中——兴义五中。这一年,他荣登贵州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还获得“最美孝心少年“的称号。田应志用小小身躯担起一家重担,成了许多青少年学习的楷模。寻声转过身来,望向镜头的他,那张本该青春稚嫩的脸,却写满成熟和坚韧。记者看到他额头上渗出的汗珠,表情里透出些许心疼,不禁说到:“辛苦了!”田应志闻言,赶忙摇头,随后腼腆地说到:“不辛苦,种地能学到很多东西。”谦虚的语气,闪亮的眼神,无不透露着这个阳光男孩的奋争精神,大家不免都有些感动。身处逆境、笑对人生,身处寒微、志存高远,这就是田应志的胆识与志气。这一年,因为媒体宣传的力量,田应志的家庭得到很多资助。这样,田应志再也不用担心家里的琐事,可以安心备考。因为妹妹和哥哥进入同一所学校,也可以方便照顾哥哥。 他终于可以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起早贪黑,心无旁骛,为改变命运努力拼搏。 2019年,田应志参加高考,以517分的成绩被遵义医科大学录取,顺利迈出他从医之路的第一步。他笑着对哥哥说,自己一定好好读书,等将来治好哥哥,兄弟俩就去环游世界,让家里人也过上好日子。他不想辜负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并且打算继续考研深造,为将来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做充足的准备。同时,他还积极回馈社会,不仅自己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还为他们联系资助。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田应志积极参与到村里的一线抗疫工作。既利用所学知识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也不断积攒人生经验,朝着心中的愿景出发。他还是像以前一样,乐观腼腆,但却比以往更有底气和力量。田应志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自己虽不能选择命运的起点。 即使生活有种种不公,但境随心转,正念下的磨难会成为人生中宝贵的养分,锻造出更好的自己。他努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怨恨与生俱来的困难;用担当和责任全心全意去爱家人,进而追逐梦想,创造自己生存的意义。现在的他,还是一名医学院学生;将来的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只要顽强不息,只要一直向阳,生命终不会辜负赶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