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其一生,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5个时刻,你有没有缺位?

 石0610 2022-05-01 发布于吉林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孩子的学习也一样。

事实证明,有内驱力的孩子,才能够从学习中产生满足感、愉悦感。

那些靠着父母督促而行动的孩子,即便暂时优秀,然而一旦缺乏督促,孩子便会感到无所适从,迷失方向,甚至停滞不前。

心理学家大卫·伍德认为:“父母应该充当孩子的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作为爸妈,我们必须接受的残酷真相就是:你的操心,其实99%都没用。

当在校门口看到孩子和父母挥手告别的场景,内心多少有些触动: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为人父母,真正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可能不知不觉就错失了童年的陪伴黄金期。

真希望时间慢一点,能有更多机会好好陪孩子。

那不妨就从现在开始,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重要时刻,用共情陪伴让孩子更加幸福。

说到孩子的重要时刻,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孩子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学,第一次毕业典礼。

其实,孩子每一次发脾气时,每一次失败时,每一次被拒绝时,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要时刻。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影响着他未来漫长的一生。

《时代周刊》曾刊登过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话题,“孩子长大后能记住父母什么?”。

其中分享了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5个时刻,让无数家长深受启发,并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

01

让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时刻



孩子难免会遇到恐惧和紧张的事情,比如不敢一个人睡觉,害怕打雷声,看见生人就躲起来,这时候一些父母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好怕的;男子汉要大胆一些;你看看别的小朋友多勇敢;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父母的这些反应,不会让孩子变得勇敢,反而让他只感受到孤独、无助,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导致内心的安全感严重匮乏。

心理学家马斯洛发现,缺乏安全感的人经常会感到孤独、被遗忘、被抛弃;同时对他人会抱有不信任、嫉妒、敌视的态度;严重的会有悲观倾向,反反复复地反省自己、过分自责等。

所以,我们要及时满足孩子对父母爱的渴望,让孩子拥有内心踏实的安全感。

当他们乏了、饿了, 父母给予他们所需的温暖和食物;当孩子害怕、伤心或孤独时,碰到困难和问题时,父母需要抚慰和陪伴他们,而不是打压和嘲讽。

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里,他认为父母是可以信任的,“爸爸妈妈爱我,会帮我,我并不孤独”。

当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与鼓励,不责骂,不打击,孩子才会自由探索世界,尝试新事物,不用担心失败,不用恐惧未来,这样才能有持续向上的力量。

这样的孩子,在未来也能拥有健康的社会人际关系。

02

给孩子全部关注的时刻


当你停下手头的事情,专注地和孩子谈谈心,或投入地和他一起出去打球、跳蹦床,这些都将永远铭刻在孩子心里。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纠结,每次下班后回到家,决定好好陪伴孩子,但却三心二意,一边自己玩手机,一边看着孩子独自玩,这样孩子就不会获得父母的高质量陪伴。

陪着≠陪伴,父母每一个敷衍的反馈,孩子都会敏感觉察到你对他的忽视。

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应该是全神贯注的陪伴,丢下手机,放下疲乏的情绪,走进孩子的世界,陪他一起玩玩具,听他描述有趣的事情,在互动中了解孩子内心想法。

父母全身心投入亲子陪伴,爱意将会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那么孩子接收到的是满满的关怀,这会成为他们永远的美好回忆。

总之,高质量陪玩20分钟,比“监督”孩子2小时,更加有意义!

03

与另一半相处的时刻


孩子会记得与父母相处的很多细节,无论是亲昵甜蜜,还是争执吵闹。

在所有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

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我们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夫妻间的争执他们并不在意,但事实上,孩子是敏感的,他能迅速觉察到爸爸妈妈传递的负面情绪。

夫妻争吵不休,孩子感受到压抑、恐惧。
夫妻相敬如宾,孩子感受到温暖、安全。
夫妻互相关心,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夫妻互相包容,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
夫妻互相赞美,让孩子学会赏识他人。
和睦的夫妻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经营。

对爱人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赞美与包容,整个家庭就能多给孩子一份温馨。

从小生活在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中,孩子通常自信又乐观。

客厅有笑容,书房有灯光,厨房有烟火。

这是一个家该有的温度,也是滋养孩子一生的童年记忆。

04

肯定与批评孩子的时刻



你对孩子的肯定或批评会深深地影响他,孩子的心像水泥,早期的印象会固化一辈子。

在成年后,即使花数倍的精力,也不见得能修正过来。

当孩子做错事时,一些家长会经常这样唠叨:你太笨了,这点事都做不好;说了多少次,还是不会;每次都这样,我对你很失望;如果孩子总是接受这样的评判,他会怀疑自己,从而变得自卑、敏感。

做事情蹑手蹑脚,不敢尝试,不敢犯错,这样才能避开父母不断的批评。

如果孩子不管做什么,都能收到父母正向反馈,那结果就是另一个样子。

孩子犯错了,智慧的家长会说:“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想想怎么解决。如果你需要帮忙,妈妈可以帮你”。

孩子在运动比赛中取得小组第一名,明智的妈妈会说:“这次你肯定下了很大功夫,很厉害。一次比一次好,就是好样的!不管你是第几名,妈妈都会爱你,你是最棒的”。

有了父母这样的鼓励,孩子才能有勇气去挑战,松弛有度,就会收获越来越多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喜欢这样积极向上的自己。

05

家庭固有的传统时刻


孩子们都喜欢不期而至的惊喜,但对可预测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动更是记忆深刻。

在《小王子》中,有一段对仪式感的诠释无比动人。

小王子在驯养狐狸后的第二天又去看望它。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更有幸福感。

家庭传统时刻不一定是盛大隆重的节日,而是聚焦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它可以是早上出门前给对方的一个拥抱、一个吻,每天睡前的晚安心语,周末的公园露营,家庭读书日的共读分享,一次轻装上阵的海边度假,能让孩子记住的美好时刻,太多太多了。

我们只要花一点点小心思,带给孩子的将是深厚又美好的回忆。

终其一生,我们能让孩子记住的就是这5个重要时刻:当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时刻;给孩子全部关注的时刻;与另一半相处的时刻;肯定与批评孩子的时刻;家庭固有的传统时刻。

在孩子成长关键期,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给他足够的爱与安全感,在未来他可以无所畏惧、披荆斩棘,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