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禁止出境文物(三)西汉长信宫灯

 与照耀同行 2022-05-01 发布于北京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1968河北保定满城陵山上,发现了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的陵墓。考古人员在墓中清理出上万件随葬品,其中有大量西汉宫廷灯具,这些发现不但填补了西汉宫廷生活的考古空白,也大大丰富了对古代灯具的认识。

而这些灯具中,最有名的当然就是被视为中国古代文物象征的长信宫灯。

对她太熟悉了,从报纸上,杂志上,历史课本上,甚至邮票上。尤其是这个角度的长信宫灯,简直是从小看到大。

它自从出土问世起就倍受关注,早早就列为一级文物,2002年还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目前收藏在河北博物院,在《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览的灯具展厅中展出,妥妥的中央C。

不过她太有名了,现在虽然不再出境了,但还经常出镜,在国内不断四处寻展,除了冀博,光在北京我就见到两次,一次在国家博物馆的《亚洲之光》。

还一次就是今年初在故宫文华殿的《何以中国》。

在河北博物院拍了好多她的照片,但因为大家对她太熟悉了,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了,直到在故宫的《何以中国》又遇到她,又拍了很多细节。现在呆在家里顺便把她的照片好好整理一番。

长信宫灯外形为宫女跪坐执灯状由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以及上下灯座和灯罩,共六部分组成通高48厘米,其中人像高45.5厘米,是一个西汉宫廷宫女的标准形象

宫灯由青铜制作,通体鎏金,因为常年存放在隔绝空气的山洞中,保存得非常好,显得非常灿烂和华丽。

中国很早就在铜器上饰金,最早是错金银工艺,战国时又出现了鎏金工艺。因为鎏金的历程更大,能让铜器显得金碧辉煌,而且鎏金可以对铜器起到防锈效果,因此逐步取代了更古老的错金工艺。

专家们现在还在争论,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四龙四凤方案,究竟是鎏金还是错金的。但到西汉时鎏金已经明显占了主流,这件出土的长信宫灯,还有咸阳茂陵出土的阳信家鎏金马,都是西汉鎏金金铜器的代表。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必然,这两件相隔千里出土的鎏金铜器,都可能出自阳信家,

在灯座、灯盘、灯罩屏板及宫女的右臂和衣角等处,刻有9处铭文共65字,大概浓缩了《史记》和《汉书》中都没记载的一段段西汉前期历史

上部灯座底部周边刻:“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

长信宫是西汉时皇太后的宫殿,这件宫灯由此可知确为西汉宫廷灯具,也由此得名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出于中山靖王刘胜夫人窦绾墓中,而刘胜的奶奶正是汉文帝皇后窦氏,汉景帝时作为太后居于长信宫。此外,窦绾与窦太后的同姓,可能具有亲缘关系,因此这件长信宫灯很可能是从长安城长信宫传到中山国的。
很可惜,这些字刻得太靠里了,隔着玻璃怎么也看不到。 

好在宫女右下衣角刻的“今内者卧”非常清楚。

不过这四个字显得有些潦草,笔画不平,每个字的大小也不一致,像是临时刻上去的。

与这两处意义非凡但显得潦草的刻文不同,另外七处刻文非常工整。

上部灯座外侧刻“阳信家”。

下部灯座外侧刻:“阳信家,并重二钧十二斤七年第一”。

灯罩屏板外片一侧刻两行,一行为:“阳信家”,另一行为“并重二斤二两”。

灯罩屏板内片两侧“阳信家”右侧刻“并二斤二两”。

灯盘外侧及宫女右臂外侧分别刻有“阳信家”。

9处铭文中有6处是阳信家”,而且“阳信家字体工整,应是同一时期刻好的,因此这件宫灯应该与阳信家有很大关系。

史料中记载西汉初期刘揭被封为阳信侯,他的后代在景帝时因参与七国之乱被废除侯位。

因此长信宫灯出土后,认为最初是刘揭家用具,后被没收进了内府,最后被赏赐给了窦绾。不过当时也有学者认为,这件宫灯的品级很高,不应是夷侯能使用的。
1981年,在陕西咸阳茂陵一号无名冢的一号丛葬坑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十几件刻有阳信家铭文,长信宫灯上的阳信家铭文基本一致。

阳信侯在景帝时就被革除,不可能陪葬到汉武帝茂陵里,因此这批“阳信家”文物的主人肯定另有其人。于是学者终于在汉代史料中找到了唯一一处记载,《汉书・卫青传》里说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也称为阳信长公主。

平阳公主是窦太后的孙女,是汉武帝刘彻底和中山靖王刘胜的姐姐,作为长公主等同于诸侯王,因此拥有皇家级灯具很正常。
有学者具此提出这件宫灯最初是阳信公主家的,后来进贡给窦太后,又赏给了窦绾。当然也可能是窦太后先赏给阳信家,后来大概出于窦家的原因又转送给窦绾。

这个推测从逻辑上更合理,不过也只是推测。学术就是这样,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翻看长信宫灯照片里,发现除特写照片外,要么是拍的正面,要么都是从宫女的左半边拍的。

想了想很快明白,这种下意识的角度,正是为了拍下宫女,从右半边拍就被宫灯挡住了,看不到这位优美端庄的汉宫佳丽了。

这位汉装宫女面部清丽,神色温柔,头后梳有发髻,发上覆巾帼,服饰、发式凸显汉代特色。
宫女上身平直,跣足,双膝跪地,足尖顶地以撑全身,从后面看跪坐执灯的造型,宛如一个舞蹈造型。

长信宫灯的人物服饰,应为汉代最流行的曲裾深衣。

汉代着外衣喜欢领大且弯曲,露出中衣的领型,衣物以白色面料做里,袖宽一般为一尺二寸。

从长信宫灯宫女的发式上看,也可以折射出汉代妇女非常讲究的发型。那时,发髻主要有单髻、双髻和多髻。发式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等。

汉代陶俑多以长衣覆地,少有不露足。而这位宫女却露出双足,而且似乎没穿鞋。这大概与身上铭文所说“长信尚浴”相关,是一位在“内者卧”与“尚浴”相关吧。


此也可推测这件宫灯最初还应是长信宫中的,安放在内室或浴所里照明所用,后来赏赐给阳信家,送走前匆匆写上铭文表示恩赐。而阳信家收到太后的礼物自然非常重视,恭敬地刻上阳信家铭文。

也许是这样吧。

长信宫女造型端庄,制作精细,而她举着的灯更有名气,其构造设计和工艺技巧,往往超出了历史价值。

宫女左手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块弧形平板组成,镶嵌于灯盘的凹槽之中,其中的一片可左右推动。灯盘直壁平底,壁分内外两重形成凹槽,灯盘还附有把手以便来回转动。

而灯盘中心的铜扦子是用来插火烛的,火烛点燃后,袅袅烟尘通过灯罩上方的灯盖被吸入导烟管,再由导烟管使烟尘融于体腔内的清水,从而防止了灯烟污染空气,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

当时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容易造成室内烟雾弥漫。长信宫灯在设计上就就解决了消烟除尘、防止环境污染的问题,表明汉代灯具在功能上已经处于非常先进的地位。

长信宫灯在人机结构学上也很科学。

汉代还是席地而坐,常用的几、案、床、榻等家具都比较低矮,一般也就12到18 厘米。长信宫灯就非常适宜人的视觉感受,高度控制在50 厘米之内,在精致的灯座上面置有灯罩,灯光从一侧泻出,与人们跪坐时眼睛的视线基本适宜,充分发挥灯具的照明功能。

现在长信宫灯已成为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但与她平视,仍能想象出当年闪动的灯火是如何映托出她的美丽。

因为,她平静的脸上,凝结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赞美古代劳动者的不朽创造!
感谢所有劳动者的伟大劳动!

2022年国际劳动节快乐!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