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悔此生献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华素琴的艺术人生

 谈艺聊曲 2022-05-01 发布于江苏

无悔此生献扬剧

著名表演艺术家华素琴的艺术人生

彭林刚


穆桂英、白素贞、菊香、张三姐、张丽英、陈妙常……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台戏曲人物,虽历经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鲜活的舞台形象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深受广大扬剧观众的喜爱,至今仍津津乐道,宛若述说昨日之往事。而将这些虚拟人物形象真实地呈现于扬剧舞台上的人,则是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华素琴。她塑造的这些舞台人物形象至今仍流芳溢彩,这些人物的创造凝聚着华素琴毕生心血,也是她无悔此生奉献扬剧的真实写照。

华素琴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开创出扬剧又一支重要的艺术流派“华派”,与高秀英的“高派”和金运贵的“金派”遥相呼应,共同成为扬剧艺术宝库中闪烁着璀璨光芒的明珠。华素琴又因文武昆乱不挡,被誉为扬剧“文武花旦”第一人。因此,以文武兼备为流派特色的“华派”艺术,至今传唱不衰。

其实,华素琴虽然在扬剧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造诣,但她的从艺之路却是无比艰辛坎坷的。


没有“幼功”是出了名的

华素琴,原名华谦,江都邵伯人。1926年生于上海一个贫困家庭,生母早亡,父亲华祺在上海码头做搬运工,续弦舟山王佩芳。继母是扬剧琴师李小琴之妻的闺蜜,李妻见着小华谦,便笑道:“哎呀,这孩子看着有灵性,将来唱戏一定行。”继母当时回答:“好啊,等这孩子长大了就送到你家学戏。”若干年后俩闺蜜一句戏言竟然成真。

9岁那年,父亲见着华谦无心念书,且小小年纪爱戏至深,便任由继母做主,将她写给李小琴为徒,从此艺名“筱素琴”。

与其说是拜师学艺做徒弟,不如说是卖到师父家做小佣人。天不亮就要起床生炉火、烧开水、买早饭、洗尿布、涮马桶、带孩子、倒洗脚水……每天有做不完的家务事情,还要挨打受骂,年幼的孩子过早地经历人间生活艰辛。10岁那年,师父带着她去戏班子干杂活,需要娃娃生或小丫头旦的时候就上台跑个龙套,当然全部收入归师父所有。她虽然在戏班子中干的是杂役,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有戏听,有戏看,有戏学,也常常因看戏入神,忘记干活没少挨打。

筱素琴聪明灵活,边干杂活边跑龙套,边偷艺学戏……这期间也有善良的老辈们见小姑娘聪明伶俐惹人怜爱,她来讨教的时候也愿意传授点拔那么几句。凭借上苍赋于的聪慧,又在戏班子“混迹”数年,她“自学成才”,竟然可以演唱出地道纯正的扬州腔。

要知道筱素琴以前唱的可是舟山腔扬州调。那是因为她的师父从来不教她唱戏,倒是师娘聊以解闷,打发无趣的时光,教给她一点“浙江扬剧”。筱素琴跟着师父多年就更谈不上“耗山膀”、“压腿”、“下腰”等等一些基本功的训练,那上摇下晃的圆场还是每日早晨给师父、师娘买早饭,害怕耽误时辰又要挨打,一路小跑时练出来的。


大器晚成是出了名的

16岁的筱素琴出落成窈窕少女,眉目如画,明艳动人。她总算熬到满师,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自由。她期冀着自己养活自己的美好生活从此开始。然而,之后艰辛坎坷的演艺道路,则是她始料未及的。

出科后的筱素琴,辗转于太原坊、玉兴大舞台、曹家渡后元戏院等数个戏班子,尽管她努力地表现,但分配到的角色都是些水牌子上面都找不到名字的龙套。在当时,她舞不了枪,耍不成水袖,圆场也是一扭三摇,同期的小姐妹们文武皆通,稍出众些的都已经唱二、三路的活儿,甚至也有成角儿挑大梁的了,而她还只是个收入极其微薄的龙套,每天辛苦地穿梭在男兵、女兵、家院、丫环或婆子、僮儿之间。

她渴望意气风发,氍毹驰骋……每当观众掌声响起,心里便滋生出莫名的感动,当观众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时,她甚至还会激动的热泪盈眶……她当然明白自己只是站在主角身后、连一丝光环都照拂不到的龙套,但她依然被掌声激动得泪眼婆娑。掌声过后的无人处,她落下属于自己的眼泪。

筱素琴呀,你究竟何去何从?正当她陷入徘徊迷茫之际,恰有好友介绍,她结识了当时红透上海滩的扬剧文武生朱德良。与朱德良的相识,筱素琴至此也开启了舞台艺术的一个新篇章。

朱德良有自已的“龙喜剧团”,他独具慧眼,觉得筱素琴虽然功底极差,但扮相清丽俊逸,嗓音纯净甘甜,这些都是成角儿的必备条件。他更看重筱素琴虽然外表柔弱无争,但骨子里却透着天生的艺术质感与灵性,尤其那种与生俱来甘为扬剧赴汤蹈火的使命感、责任感,那种倔强、执拗的内心世界无人可以超越。

朱德良对她另眼相待,格外照顾,尽可能安排角色,还时常为她开小灶授艺,给她说戏理,谈舞台上的唱做念打,聊舞台上的表演诀窍,还经常带她去看京剧先贤的演出……对于朱德良的悉心辅导,筱素琴自是感激不尽,但每晚散戏朱德良要送她回家,在她心里有着千万个别扭与不合适,毕竟朱德良是有妻室之人,但她还是拗不过朱德良的坚持。日复一日,筱素琴担心的闲言碎语,很快传到朱德良妻子的耳朵里,朱妻一直从家里骂到了剧场,筱素琴感到无地自容,从此对朱德良敬而远之。

经此一闹,朱德良干脆直接向筱素琴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这些表白不足以打动筱素琴的心。朱德良提出正式帮她练功,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对于缺乏童子功,爱扬剧又爱到骨子里、血液里的她来说,这正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也是能触动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为了喜欢的扬剧,筱素琴决定拼了!从此,每天天不亮就随朱德良练功,一切从头练起。

18岁才正式练功,压腿、下腰、台步圆场……此时,韧带和骨头都已经变得僵硬,练功时候韧带撕裂产生的无限痛楚,如同忍受各种酷刑。同时,朱德良对艺术和对她的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甚至可以说严厉到令人发指地步,稍不到位、不规范或是出错,无情的藤条就会落在她的身上……她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但她噙着泪、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毯子功、把子功、水袖圆场,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筱素琴凭借着异禀天赋与刻苦勤奋,在朱德良精心调教下,短短一年有余全部补足。她做到了,她的技艺同时也飞升到一个常人无法在短期内攀越的高度。20岁的筱素琴大器晚成,终于实现她人生的一次反转,她不再是一个只会羡慕别人的大龙套,而是从没有名字,到趴着、跪着、站着,最后稳稳当当地坐上了“角儿”的宝座。此时,朱德良原配在生孩子时候难产已经不幸离世,因此他再提婚事。戏文中常有知恩图报、以身相许的故事情节,筱素琴不知道演了多少遍、唱了多少回,她是个知恩必报的人,因此默许了婚事,这次却遭到华父竭力反对。华父另有谋算,为攀附权贵,要将筱素琴嫁给比她大二十多岁的国民党军官做姨太太,当然做姨太太还有附加条件,那便是从此歇歌罢舞。仅此“不许唱戏”这一条筱素琴就不会答应,于是再也顾不得什么“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传统伦理道德,立即与朱德良私奔。最终华父无奈同意筱素琴与朱德良结为夫妇。

筱素琴对爱情、对未来充满着幸福的幻想与憧憬,可现实总是残酷无情的,婚后的浪漫与甜蜜没能维持很久,朱德良暴虐的本性便显露无遗,取而代之的是粗声恶语和无情的棍棒藤条。她成为朱德良一棵不知疲惫的摇钱树,所赚的每一分钱都归他支配,任由其挥霍一空。一次,揭不开锅的父亲到后台找已经红透上海滩大角儿的女儿要生活费,身无分文的筱素琴瞒着丈夫跟同行借了几块钱,这事被朱德良知道后,只见他抄起藤条,暴跳如雷地冲入后台,竟然当着众人面前把筱素琴按倒在八仙桌上就是一顿暴揍。她就连怀孕的时候,也不能有一天休息,即将临盆,为了掩盖住有孕的身体,只能扎起大靠演武戏,即使如此仍然逃脱不了他无情地责打。

“文武并重”是出了名的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良作为“戏霸”被劳动教养。筱素琴在政府的关心下,与朱德良离了婚,从此摆脱他的控制,享受到人生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自由。这时的筱素琴转入到上海艺宣扬剧团,成为艺宣的台柱子。

1950年,属于集体性质的苏北实验扬剧团在扬州成立,剧团主要演员均是扬剧界名流,有王秀兰、周小培、蒋剑峰、蒋峰奎、翟美娟等,当家花旦高秀英已然年届45岁。考虑剧团的前途命运,领导决定招募一名更为年轻的花旦,与高秀英一起双挂头牌。张玉卿力荐筱素琴,她从上海来到了扬州,加入苏北实验扬剧团,恢复了原姓华素琴。

1953年,江苏省政府决定成立首批省属国家剧团,苏北实验扬剧团被列入甄选剧团之一。是年春天,苏北实验扬剧团奉调从扬州来到南京,与南京市实验扬剧团、南京市联友扬剧团以及镇江金星扬剧团同时向省政府作汇报演出。经过省领导和有关专家的仔细评判,决定以实力上更胜一筹的苏北实验扬剧团为基础,再补充苏南、苏北文工团的新文艺工作者,组建国营单位“江苏省扬剧团”。省属国家剧团,就是要引领行业方向,起带头示范的标杆作用,江苏省扬剧团在创建之时,即进行演出机制的全面革新,引领扬剧界彻底用固定的剧本制替代不固定的幕表制。

进入省扬剧团后,华素琴迎来她艺术人生的辉煌。

省扬剧团成立后演出的第一出剧目,是由丁汗稼根据扬剧传统剧目改编创作的神话剧《白蛇传》。

白素贞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华素琴曾经无数遍演绎这个角色。剧本制要求台词固定、唱词唱腔固定,导演制又规定身段固定、地位固定,甚至灯光道具也要固定……一下立了许多规矩。华素琴被这些条条框框约束住,感到无所适从,竟然不知道如何演唱,怎么表演!但华素琴毕竟是个角儿,又肯接受新生事物,她不盲目排斥而是虚心地向新文艺工作者学习请教,认真听取导演意见,接受导演的启迪,仔细琢磨消化导演的人物阐述与角色分析:“演戏必须演人物”。为了塑造出一个有灵魂的白素贞,她甚至连续观看多场话剧演出,并从话剧的表演中汲取营养,此外还邀请京昆老师设计武打部分……。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素琴让一个全新的、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白素贞矗立在了扬剧舞台。新颖的舞台画面、新颖的表演方法、新颖的音乐唱腔,受到观众追捧。该剧巡演于江苏苏北、苏南广大地区,以及上海、安徽等地区,观众携带铺盖卷排队等待买票看戏,演出盛况空前。“万人争看白素贞”一时成为剧坛佳话。

江苏省扬剧团在创建后的第一出大戏便大获成功,为以后创作出更多在全国和全省叫得响的艺术作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59年,华素琴又在《上金山·放许仙·断桥会》中再次成功地塑造白素贞这一人物形像,同年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等接见。《白蛇传》《上·放·断》这两出以白娘子为主要人物的扬剧,成为“华派”重要代表作品。

1954年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上海举办,华素琴拟以根据扬剧传统戏改编的《袁樵摆渡》一剧参赛。在《袁樵摆渡》中,华素琴成功地塑造了美丽善良、爱慕凡间的仙女张三姐的舞台形象,众人皆认为她在该剧中非凡的表现,一定能在会演中拔得头筹。然而,华素琴即将临盆,舞台形像与剧中人相去甚远。为了对艺术负责,华素琴毅然弃演张三姐,改演《挑女婿》中的老旦张贺氏,结果遗憾地与华东首届戏曲会演大奖失之交臂,只获得演员奖状。有人替华素琴不值,她笑道:演员塑造一个真实的舞台形象,比获大奖更为重要。《袁樵摆渡》毋庸置疑成为华素琴的代表作品。

“菊香”是个以花旦应工的角色,要求演员具备完胜的做、念、表方面深厚功力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上乘的演唱水平,华素琴恰是具备了这样能力的艺术大家。菊香是新创扬剧《恩仇记》中的第一女主角,也是剧中情与法、爱和恨矛盾漩涡中的关键人物,起着转承启合的重要作用。华素琴把菊香爱憎分明的性格,塑造得饱满、真实可信,为行家与观众所称道。1957年在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引起轰动,几乎囊括会演优秀剧本奖、优秀导演奖等所有项奖,华素琴因此获得演员一等奖。该剧作为江苏省首届会演的一个亮点剧目,之后全国几十个剧种、百余家剧团纷纷来宁学习并移植上演。

《百岁挂帅》中的穆桂英,是尽人皆知的女英雄。扬剧《百岁挂帅》以其壮丽恢弘的场面、爱国主义情怀的正能量,成为江苏省第三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最大的亮点,该剧在全国掀起移植改编之风,扬剧这个地方小剧种,开始走向了全国,后来史学家将《百岁挂帅》确定为扬剧里程碑式的剧目,这与华素琴在剧中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1959年春天,《百岁挂帅》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剧目奉调进京演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京艺术专家和观众一致给予好评。该剧还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为舞台艺术片,在全国放映后,影响广泛。京剧《杨门女将》即源自于此剧,并成为京剧著名剧目之一,其他各大剧种也纷纷移植上演。华素琴塑造的穆桂英形象得到戏剧界,包括京剧界的广泛认同。

俗话说“三个人女人一台戏”,《边关审子》便是这样的一台扬剧。该剧说的是戍边多年的陈氏三兄弟,相继为国捐躯,守边重任落了三位夫人身上。当奸细混入,挑起边关风云,二夫人沉着冷静,查明真相,力挽狂澜,保证边关稳若金汤。华素琴将一个睿智多谋、高瞻远瞩的二夫人形象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全剧不仅有【梳妆台】【满江红】【补缸】【西皮梳妆台】等大量扬剧唱腔,还有身段表演以及武打场面。审子一场,与三夫人的对恃中,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在与奸细汪文焕较量一场,斗智勇,层层削茧,最终令奸细伏法。该剧已作为扬剧精品,至今长演不衰。

此外,华素琴还塑造了《汉宫春》中的王昭君、《拜月记》中的王瑞兰、《玉簪记》中的陈妙常上百个舞台艺术形象。这些角色的完美创造,构成“华派”艺术宝库中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

华素琴的表演细腻传神,擅于用内心去创造角色;华素琴的演唱端庄脱俗,清雅俏丽,抒情委婉、清亮而不刺耳,甜润而不造作;武戏敏捷干净,勇猛飘逸。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她创造的“华派”艺术,是扬剧唯一文武并重的艺术流派。因此“华派”艺术,绝不是单一继承华素琴的唱腔,或是演出了华素琴的武戏即成为“华派”艺术继承者,更不能以点盖面,而是要从全方位继承“华派”艺术,使“华派”艺术真正得到光大发扬。

眼神运用是出了名的

1951年春节,上海举办“迎新春戏曲竞赛”,京剧大师周信芳参加了展演。当时,周信芳化完妆后走出化妆间,往舞台上瞥了一眼,崔东升、华素琴正在演出扬剧《武松杀嫂》,周信芳立刻被华素琴的表演所吸引,饶有兴致地站着看完全剧,然后对身边人说:“这个女演员戏演得好,尤其是一双眼睛会说话!”二十多岁的华素琴,表演能赢得大师啧啧称赞,足见功力非凡。华素琴在此次迎新春戏曲竞赛中最终荣获演员二等优胜奖

华素琴在《上金山》中眼神的运用,也是得到一致好评。华素琴饰演的白素贞恰到好处地运用眼神来传递和表达情感。透过华素琴的眼睛,看到了白娘子对许仙一往深情、无限依依;看到了白娘子面对法海“咬牙捺心火,低眉改笑庞”强压住心中的熊熊怒火,以及“放出我夫回店堂”那种期许与盼望;看到了白娘子对小青严厉呵斥,眼里蕴含着却是姐妹情深……华素琴面对不同的人物,各种不同情绪,精确地运用不同的眼神。《江苏戏曲》就华素琴不同眼神运用以及在角色创作中起到的重要意义发表文章,进行详细地论述。

七十岁的华素琴在向弟子传授技能时告诉弟子,如何用眼神去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她透过厚厚的镜片,突然感到时光飞逝力不从心,长叹口气说:“我老了,眼睛已经不能说话了。”

德艺双馨是出了名的

华素琴的艺术令人敬仰,其人品亦令人点赞。六十年代初期,已是全国知名的表演艺术家的华素琴,在随团演出路过高邮时,听人说朱德良出狱后被下放在高邮戏校教学,日子过得极其贫乏窘迫,便请假前去探望,结果阴差阳错,朱德良带着学生到外地演出,华素琴也因繁重的演出任务不能久留,她留下身上所有的钱,然后匆匆赶回,华素琴就是这样一个心底善良之人。对于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老大姐高秀英,华素琴发自内心地尊重,生活中尽全力照顾老大姐,隔三岔五总要给老大姐送些吃食,或是通一番电话慰问几句,在艺术上更是极其尊重老大姐。这两大扬剧名角之间,几十年间相互映衬扶持,从没有因为争角色、争地位而闹的面红耳赤,或吵的鸡犬不宁,这在戏曲团体中,真是十分难能可贵。

1964年,剧团为了扶持青年演员,根据知识青年田加耕的故事创作了现代戏《耕耘序曲》一剧,该剧由才进团几年的青年演员吴蕙明、李明英首次担纲主要角色。华素琴愿做人梯、甘为绿叶,为了扶持青年演员,她在剧中只担任了一个小角色,但无论角色大小认真对待,出色完成这个小角色的创造,仅一个叠衣服的动作,在演出时赢得满堂彩,为青年演员树立了榜样。她还热情地、耐心细致地辅导青年演员完成角色创造,在她手把手的传授下,青年演员吴惠明、李明英均较好地完成了角色创造,该剧在省首届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中反响强烈。以后京剧据此改编为《耕耘记》并参加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华素琴在为扬剧培养接班人和扶持后人问题上向来是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在扬剧艺术的代代传承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1974年,江苏省戏剧学校从南京艺术学院剥离出来,又迁回了申家巷46号,华素琴从此离开了心爱的扬剧舞台,成为戏校一名普通扬剧老师,她在余生将全部的精力扑在了一群娃娃身上,扬剧事业的未来继承者身上,为扬剧艺术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继承人,在这群娃娃中后来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扬剧的领军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或是梅花奖得主、省级大奖得主……

李开敏是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秀英的开山弟子,“文革”结束,剧团将中国京剧院演出本《蝶恋花》移植为同名扬剧。李开敏拿着剧本找到华素琴老师帮忙设计唱腔,华素琴摒弃门户之见,根据李开敏的嗓音特点设计唱腔,“向朝阳”“古道别”等经典唱腔至今传唱。

1986年,徐秀芳为了参加江苏省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选择《罗帕记》“回娘家”一折作为参赛剧目。徐秀芳关起门来,在家中练习身段、水袖等动作,楼对面正在厨房做饭的华素琴看到后隔着大楼就喊了起来:小徐,这个动作不对,应该是这样的……说着就示范表演起来,全然忘了炉子上还烧着菜呢,她心里满满装的都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年轻人的关心。

华素琴是有口皆碑“德艺双馨”艺术家,她创造的“华派”艺术推动了扬剧艺术向前发展,为扬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在扬剧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流芳百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