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西兰人口为什么这么少?

 瑞德阁楼 2022-05-02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作者:大耳兔 
制图:听风者 
来源:地缘谷(ID:Geo-Valley)
在南半球的温带地区,澳大利亚以东的两座岛屿如同两颗巨大的珍珠,点缀着广袤无垠的南太平洋。这两座岛屿组成了新西兰的主体。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作为英联邦中出名的三巨头,吸引了很多外国人的目光。不过尴尬的是,被认为最适宜的新西兰的人口数量却比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少之又少。宜居的新西兰人口却特别稀少?问题出在哪?

图片
电影《只有芸知道》中主人公隋东风和罗芸开餐馆的新西兰小镇克莱德(Clyde),就是一个只有一千多人的小镇。来源.优酷
图片


摊开世界地图,把时间拨回五万年前的冰川时代。寒冷的气候让澳洲大陆和亚洲大陆之间的海平面高度处于一个低值,澳大利亚北部的海岸线远比现在的还要北。海平面的下降减少了澳大利亚与马来群岛之间的航行难度。智人在躲避寒冷气候南下迁徙时,借助这些岛屿作为跳板启航,最终从巽他岛横渡登陆澳大利亚,逐渐形成现在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

在同一时期的加拿大与亚洲大陆建立了陆地的联系,即白令海峡在气候影响所形成的宽约1300公里陆桥。这座陆桥存在了大约3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断有智人们追逐着猎物,从亚洲来到阿拉斯加,又跟随着猎物不断南下,最终遍布美洲。
 
与这两者相比,新西兰因为地质作用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开始不断飘远孤独游离于大陆之外,最终与最近的澳洲大陆相隔着约2250公里宽的塔斯曼海。这种地理上的天然隔绝,使得新西兰与其他的南太平洋岛屿一样孤悬于海外,无人问津。

图片
塔斯曼海犹如一道宽阔的鸿沟,使得新西兰成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国家之一。

公元950年,波利尼西亚人库佩因为洋流原因从社会群岛漂流到了新西兰,从此新西兰这片孤悬的岛屿才正式迎来了人类的入住。从公元95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350年,整整四百年的时间里,大批的波利尼西亚人迁入新西兰南北岛定居生活,这些人便是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毛利人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新西兰的人口会开枝散叶,反倒是一直维持在小规模的状态,究其根本在于新西兰岛屿地形的环境承载力过于弱小。当澳洲和美洲的土著居民为围捕诸如北美野牛、双门齿兽这类大型大型猎物绞尽脑汁时,毛利人的主要食物却是鸟类和鱼类。

图片
崎岖多山的新西兰只许人们在沿海平原建起狭小聚落(图中红色区域为人口密集城市区)

图片
新西兰奥克兰战争博物馆中的19世纪毛利人雕像。来源.Pexels

图片


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加拿大作为“新大陆”的一份子,不出意外地最早进入欧洲人的视野。虽然加拿大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但加拿大地区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对欧洲人来说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其中就有纽芬兰地区的鳕鱼、海岸地区的海獭皮毛。因此在经历早期殖民尝试的失败后,来自英法两国的商人从海岸地区开始逐步建立了大片的贸易定居点,交换范围从鳕鱼、毛皮等物品逐步扩大到木材。

后来随着这些贸易定居点逐渐被英法两国政府发展为治下的殖民地,欧洲移民也随之大规模涌入,最终引发了欧洲人与印第安人争夺土地,英法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图片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它是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来源.Pexels

图片
海獭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其皮下脂肪较薄,但皮毛极为致密,每平方厘米皮肤达12.5万根毛发,亦为动物界之最,高品质的皮毛引来人类捕杀。到1911年,全世界仅存下1000头,后经过保护才有所回升。来源.Pexels

澳大利亚则是地理大发现的次世代才正式被库克船长发现并确认。作为南方遥远的“未知大陆”,澳大利亚并没有引起欧洲殖民者的关注和争夺,只有英国基于国内罪犯激增和北美独立的原因,选择了将澳大利亚作为新的罪犯流放地。对比英国肮脏的贫民窟和昏暗的监狱,这些成为囚犯的底层人民更愿意赌一把前往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迎来移民人口暴增。尽管移民到来之初面临不少困难,但还是站稳了脚跟并在英国的各方面支持下建立起了农牧业的生产生活方式,度过了艰难时期。

图片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圣基尔达的库克上校纪念雕塑。来源.Pexels

新西兰的状况则相对要悲惨许多了。库克是在一次天文航海中偶然发现了新西兰的存在,尽管库克在其出版的《航海日志》中表示了新西兰适合移民。或许是太过偏远,英国并没有花费精力去管理建设新西兰,甚至连正式的殖民地都不算。故而在库克之后欧洲与新西兰的航行往来主要是贸易、资源掠夺和科学考察为主。

新西兰地处南半球的中温带,常年受西风带及西风漂流的影响,属于气候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加上靠近南极大陆,许多南极生物如鲸、海豹都会出现在新西兰地区。在捕鲸盛行的年代捕鲸船常年活动在新西兰地区附近,从事捕鲸活动。这些人中绝大多数不会在新西兰只做短暂的停留完成既定需求就会离去,只有一小部分会选择定居新西兰。

之后随着欧洲商人与毛利人的贸易逐渐深入,部分欧洲商人开始建立居留点和永久移民区甚至是与毛利人混居。但人数并不没有太多,更谈不上规模化,到19世纪30年代为止,移民新西兰的欧洲人也只有一两千人,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简直是相形见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为解决步入工业社会所面临的农业和社会问题,新西兰成为了大英帝国的农产品供应地。在这一时期英国为保证新西兰开发活动的稳定展开,先是在1840年通过《怀唐依条约》将新西兰正式变为殖民地,建立起殖民统治。

图片
1840年,英国皇室和500多位毛利族首领在新西兰怀唐伊签署了新西兰的建国文献《怀唐伊条约》。条约批准新西兰成为英联邦的一个成员国。图为怀唐伊条约屋。来源.Pexels

图片
此外,怀唐伊还定期举办毛利战舞表演。来源.Pexels

由于当时新西兰处于未开发的“处女地”状态,需要英国提供各方面支持,包括了移民人口、资金等等。英国国内大量的城市底层人民在民间移民公司带动下,开始移民新西兰。英国政府提供的政策资金,为移民在新西兰的生活提供基础保障。通过这样的方法,1840年到1850年,新西兰的人口规模就从约两千人达到了两万多人,翻了十倍!在移民的过程中欧洲移民们从澳大利亚引进了“美利奴”绵羊,初步搭建了新西兰畜牧业的生产架构。

图片
至今新西兰南北岛仍分布有广阔的自然牧场,这里水草丰美但人口稀少。

在之后的19世纪70年代,南岛地区金矿的发现更进一步吸引了移民的到来,新西兰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新西兰人口也随之稳步增长。
 
同时期下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同样迎来了经济发展和移民潮,移民规模远非新西兰所能比肩的。1845年-1850年的爱尔兰大饥荒事件,约180万爱尔兰移民离开故土,其中加拿大就成为了爱尔兰移民的第二大选择。同时加拿大从消费品工业开始,逐步开启了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转型。

图片
爱尔兰大饥荒是一场发生于1845年至1852年间的饥荒。爱尔兰语占主导地位的爱尔兰西部和南部受饥荒的影响最为严重,在大饥荒的影响下,约有一百万人死于饥饿,另有超过一百万人被迫离开爱尔兰,使得爱尔兰的总人口减少了20%至25%。图为都柏林爱尔兰大饥荒纪念雕像。来源.Pexels

澳大利亚则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国内农业稳步增长,这也就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之后随着金矿的发现,澳大利亚迎来了淘金移民,以此为基础澳大利亚逐步建立起了采矿业的工业部门。两国都在这一时期建立起了大农场农业和基础工业部门,这些发展既从根本上刺激保证了国内人口增长,又吸纳了大量欧洲移民。以澳大利亚为例,在19世纪50—70年代,新移民总体都维持在50万人的水平。

图片
澳洲淘金热。来源.Pexels

当19世纪末欧洲爆发农业危机,英国缩减对殖民地的投资时,新西兰表象下所隐藏的危机迅速爆发。产业失去英国投资迅速衰退,政府的财政无力继续为移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大量欧洲移民因此离开新西兰。毕竟这些移民基本都是在政府的保障支持下才定居新西兰的。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前后,随着新西兰的经济复苏和英国对殖民地的恢复投资,才有所改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其本身较为厚实的经济基础和先前大批移民的稳定留住,从根本上为后续人口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图片


随着柏林地堡的一声枪响,日不落帝国也最终成为了英联邦,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也正式“分家”单过。但殖民时期所打下的经济基础加上战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让它们都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随着战后的繁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迎来了国内出生人口井喷时期,也就是著名的“战后婴儿潮”。但人口基数上的劣势只是让新西兰实现了相对以往的人口高增长

图片
英联邦是一个现由54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互助组织,并不是一个统一联邦或邦联,也无权约束旗下任何成员国内政。其成员国大多由英国旧殖民地、自治领组成,所有成员国地位一律平等。历任英联邦元首通常由英国君主兼任,但此职位并无实权。图为英联邦会旗。

加拿大虽然失去了来自宗主国的大规模投资支持,但在二战后潮水般的美元投资涌入加拿大配合上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矿产油气资源的开发,保证了加拿大迅速实现了战后的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催生的国内产业劳动工人需求促使加拿大积极引进熟练的技术工人。紧邻美国的地理优势也在此时发挥了出来。加拿大与美国的开放式边境和相似度极高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很多无法进入美国的移民来说,加拿大通常是不错的选择。不少因某种原因被迫避难西方的人也会选择经美国落脚加拿大,相较于热闹的美国,加拿大总归是低调安全的。
 
澳大利亚在战后就立刻着手进行移民计划工作。通过加入国际难民组织、与参战国家签订移民协议的方式,积极向当时满目疮痍的欧洲国家招收移民。这些中产阶级出身的欧洲难民们在经历大战后也自然是想要逃离欧洲这块伤心之地,澳大利亚不仅在距离上正好合适,移民所需负担的费用和压力也相对要小。因此战后到1974年这将近20年内,有将近17万战争难民定居澳大利亚。除了来自欧洲的战争难民,大量的非欧洲移民尤其是亚洲人,在澳大利亚庞大的劳动力需求和宽松的移民政策下,逐步移民澳大利亚。

图片
1954年,50000名荷兰移民进入澳洲。

反观新西兰在殖民地时期就甘心当英国的牧场,全心发展农牧业,并没有如加拿大借助工业化潮流建立完善的基础产业部门,最终导致新西兰的经济结构始终是畸形的。国家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依靠农业和服务业,以乳制品和旅游业最为重要。至于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的占比十分微小。如此产业结构带来的就是经济发展繁荣但人口增长相对缓慢的情况。

图片
战后新西兰人口增长逐渐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拉开差距

同时在移民政策上,新西兰虽然有所放松,移民政策看起来对各地区移民一视同仁,但实际上非欧洲移民依然受到很大限制,相关的移民审批十分严苛。然而出于国内的政治需求,新西兰对太平洋岛屿移民持宽松态度,太平洋移民尤其是具备熟练工作技术的移民在战后新西兰是备受欢迎的。不过太平洋岛民人数的稀少并不会让新西兰实现移民规模的暴增。

图片
来源.Pexels

并且过于狭小的国内市场让新西兰严重依赖外贸经济,如果世界经济发生微小波动对新西兰来说都有可能变成重击。在70年代,随着“滞胀”来袭,新西兰不可避免地遭受巨大冲击,经济整体陷入衰退低谷。这直接就导致了约10万新西兰人前往海外寻找工作,移民活动完全停顿。80年代新西兰人口增长率常年低于1%,更是出现负增长情况。而同时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人口增长率则常年在1%徘徊。

图片
即使是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人口也只有150万。来源.Pexels

80年代开始,新西兰国内开始了新自由主义改革。政府首先削减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放开市场管制尤其是交通运输和能源工业,调整劳资关系和税率,降低国内失业率。在移民政策上,新西兰彻底抛弃民族种族的偏见,全面推行“计分制”移民政策,以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等因素作为参考,分为技术劳工和投资两大板块。通过这样的移民政策,新西兰既吸纳熟练技术工长久定居,又引进海外资金的投资创造就业岗位,达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

图片
来源.Pexels

国家人口数量的比拼就是一场全程马拉松,比拼的就是耐力。很明显,新西兰从一开始就输了,地理环境上的劣势让它起跑时没有获得优先,自身畸形的产业结构又难以实现反超的爆发。诚然新西兰的教育、交通运输等行业发达,但轻工业占绝对的工业结构和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需求结构让新西兰经济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也由此带来人口增长的不稳定。近年来新西兰经济改革,完善产业结构和改进移民政策,从基本抓手为人口的增长创造稳定环境。或许经过长久的发展。新西兰人口真的能和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比肩吧。

参考资料:《新西兰史》菲因帕·史密斯著,傅有强译;《新西兰:历史、民族与文化》赵晓寰、乔雪瑛著;《澳大利亚史》罗伯特·莫瑞著、廖文静译;《加拿大通史》李节传著;《新西兰的经济改革》孟庆琳;《新西兰移民政策的沿革》张文清;《纵观新西兰移民政策的走向》关天舒;《“福利国家”的改革—新西兰经济重振之路》钱星博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