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动创造了人?

 生命的探讨 2022-05-02 发布于贵州

  “劳动创造了人”,这一句看似简单其实深奥的道理,让人们既兴奋又茫然。劳动不是人类的特有,从自然界中索取食物需要劳动,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和搭建适合自己生存繁衍的小生境也需要劳动,而这种劳动并不是人类所特有,而是众多生共有的自然行为。

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了吗?许多的生物都有创造性的劳动,如白蚁会在蚁冢在建造过程中就专门建造了菌圃,然后在菌圃中种植它们喜欢吃的鸡棕菌。蚂蚁也会将蚜虫控制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放牧”蚜虫获取自己喜欢的蜜露。今天的研究发现,许多的啮齿动物也会有意识地“储存并忘记”一些自己喜欢吃的种子,而促进这些植物的扩张与更新。这些难道不是“创造性的劳动”?

是因为“对工具的利用”创造了人类吗?也不是,到今天为止,已经知道其实许的动物民一样利用工具,“乌鸦喝水”的故事就证明了乌鸦会利用小石子将水位提高以达到喝到水的目的。乌鸦还可以利用不同形状的小树枝从小树洞里“钓”出昆虫的幼虫,达到自己饱餐一顿的目的。有些鹭类也会用形状特殊的物体去“钓”鱼,引诱鱼儿来取食靠近后,迅速出击取食。但这种动物对工具的利用是相对初级的,是直接使用或直接改造,而非理性地思考与创造。

人类学会了对工具的利用,同时还学会了创造工具,将这种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传播出去,在总结和传播中得到升华。更为重要的是敢于想象,用“猜想与证实”去发展自己的创造工具能力,使工具变得更为抽象。

动物也会靠经验做出正确的选择,但这种选择是靠经验或本能的遗传记忆,而非理性的思考。曾经在野外观察动物行为,动物会对直接的经验形成条件反射,但很少会对“非直接的因素”做出合理的反应。都知道黔金丝猴是极为敏感的动物,要想在野外发现它或直接观察它是非常困难的。有一次在野外黔金丝猴,却意外地近距离接触了黔金猴的幼体,在幼猴发出多次警告性的信号后,也只有当成年猴来确定危险风险确实存在,并发出警告叫声后猴群才快速撤离。

所以说,人类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人类会劳动,而是人类人类有理性的思维能力。人类可以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一套认知,形成经验,思考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从而形成一种抽象的概念,进一步运用到其它的场景活动中,证实这种规律,并且去尊崇这种认知和规律,形成一种习惯,产生了一种称之为“文明”的行为规范。

准确地说,是工具让人类变得强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当人类打不过食肉兽时,可以用枪炮和兽铗来实现人类战胜食肉兽的目的。当人类打不过细菌和病毒时,可以用抗生素和疫苗来实现对这些看不见的威胁的规避。但同样也是对工具的过度依赖让人类这一物种成为了地球生物中退化最快的物种。

当许多的生物都对自然灾害有所感知的时候,人类却在过多的相信工具中将这种天性和本能丧失。老鼠和青蛙都可以在两三天前就预知地震的到来,而人类最先进的地震仪不过能提前十几分钟预知地震。人们通过卫星与雷达能使天气预报准确率最多能达到一个星期时,细痣疣螈对一个月后的大雨的预测几乎可以达到100%。

空气污染了,人类戴上了防毒面具。水体污染了,人类发明了净化器。土地污染了,人类用更多的化学药物去中和,光和噪声也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去隔离。心坏了换心,肺坏了换肺,肾脏坏了换肾脏,血液坏了换血液。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似乎越来越强大,变得无所不能、无所畏惧。只是可悲的一个现实:当人类都换完了器官,人是否还成其为人?

这种借助工具而放弃人类本能的行为还在继续,而且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能够视而不见。曾经人们能够靠记忆记住若干个电话号码,但今天的人们就连最亲密的人的电话号码也要翻看能手通讯录来获得。曾经一个人能背诵几十首歌的歌词,自从有了“卡拉OK”后,连一首简单常见的歌曲也不能记住歌词。表面上是人们通过人工智能解放了自己,但实际上是人们放弃了很多的能力。

“劳动创造了人”,从历史的观点看,这就是真理。当人类什么都可以通过工具来完成,当人类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个体,“人”这个物种也就离死不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