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珂:家乡文化我传承

 新用户7391BFGL 2022-05-02 发布于安徽

家乡文化我传承


江苏扬州  魏珂


  我小时侯最爱读的书,是《木偶奇遇记》,最喜欢看的戏,是家乡的肩担木偶戏。肩担木偶戏是家乡传统文化之一,2008年被列为第一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肩担木偶戏作为传统戏剧项目被列入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的家乡地处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河荡纵横,木舟穿行,承载着民间艺人的过往。这里泥土芳香,散发着质朴的诗意。特别是走南闯北的木偶艺人泊舟上岸,肩挑一担盛有木偶的箱子,在小集镇一角摆开台面,铜锣一敲,招集南来的北往的“闲老官”看戏。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之后,木偶艺人打开琳琅满目的“戏箱”。戏箱里一个个涂着油彩的木偶人,古灵精怪地站立在木箱中,有唐僧、悟空、八戒、白龙马等西游人物,还有书生、小姐、员外、夫人等造型人物。
  我特别喜欢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杖头木偶是用一根主杆与头部相连,两根手杆与木偶的左右手相连;而布袋木偶,是木偶颈部以下套一件口袋式的戏服。“戏箱”内摆放的除了木偶之外,还有十八般武器,而“戏箱”顶盖上插着各种木偶的“戏帽”。
  高邮市卸甲镇的肩担木偶戏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的乾隆时期。最为兴盛是民国初期、上世纪50年代。据资料记载,民国初期,家乡有孟姓、吴姓、王姓等6姓24户人家,掌控着200多条“戏船”活跃在大江南北。那时镇上还成立了“老郎神会”,每逢农历九月初五,烧香祭拜“老郎神”,在祭拜同时切磋木偶戏技艺,商谈演出事宜。

  在家乡肩担木偶戏的传承人中,吴锦田先生对木偶戏最为痴迷。他头脑灵活,又肯吃苦,十三岁就能独当一面,出去表演了。他会《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等长约四五十分钟的大剧二十多出。
  每年冬季农闲,吴锦田就与镇上三五户人家自由结队,一同行船外出闯荡。一般每年在外漂泊五个月左右,到麦子成熟的夏收夏栽季节,就回家大忙。吴锦田一家子,划着一条小船,沿着京杭运河沿线一路行一路演,到了江南热闹的集市或码头,就会多停留几天,多演出几场。
  吴锦田识字不多,但他做出来的木偶戏人物线条粗犷,轮廓鲜明,别有一种质朴情趣。认识吴锦田的人都夸他是位巧农民。一个人,一双手,一段口唱的曲儿,便是一台戏。
  1954年,高邮水灾,里下河成了一片汪洋。吴锦田一家人,又一次外出演戏糊口。他很随和,只要摆下场子,围观群众给钱不给钱,他都会尽心尽力地表演。那时的观众即使给“票钱”,也就一两分钱。为了提高收入,他从早演到晚,加班加点地演。有一年,吴锦田一家子只带了仅存的十来斤米出门。当时一斤米9分钱,一个冬天,他们积攒了好几担米。春节期间上海的生意很好做,有时一天能挣两担米钱。有一次在上海复兴路演出,一对外国夫妻被我们的表演吸引了,一下子给了两块钱。
  1956年以后,农村成立合作社,木偶戏市场逐渐萎缩。吴锦田也像卸甲其他木偶艺人一样,放下扁担,专心务农。打倒"四人帮"后,文艺又获新生。吴锦田重新赶制木偶,于1978年除夕,他挑着崭新的木偶担子,在扬州热闹的文昌阁广场,开锣演出。后来条件好了,经济收入也高了,吴锦田换了交通工具。他骑着自行车,带着箱子,到泰州、江都一带赶庙会,还坐着大巴车去安庆、九江,最远到过汉口。1991年,吴锦田妻子病逝,没了帮手的老吴便不再出门,加上电视电影渐渐普及,屋角的木偶戏箱渐渐蒙上了灰尘,这灰尘一蒙就蒙了15年。2006年,卸甲镇文化站召开全镇文艺交流会,才了解到本镇龙奔村有位会演肩担木偶戏的吴锦田老人。
  当时参会人员都表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不能把肩担木偶戏这一艺术断掉,希望能有更多人重视起来,重拾匠心,让木偶戏能够重新呈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会后,文化站就派专人去寻访吴锦田。到吴锦田家,打开墙旮旯里的木箱,只剩几个破烂不堪的木偶头像。为尽快恢复本土文化艺术,镇文化站资助吴锦田3000元,让他复原木偶。他请人从城里买来各种布料、绒线、花边,又挑选木材等。经他一番雕刻彩绘、裁衣装饰,每道工序,吴锦田都认真耐心、毫不含糊。前后忙活了几个月,竟然按生、旦、净、丑制成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木偶。

  吴锦田的弟子中,要数杨敏老师的肩担木偶戏的表演最为出色。他能够同时操纵多个木偶,熟练掌握嘴说、嘴唱、吹口哨、用脚打锣等高难度动作和技能。他的表演动作设计富有美感,带有浓郁的地方特征,深受观众喜爱,并在2016成为扬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杨敏在成为传承人之前,他是卸甲实验小学的美术老师,对雕刻、绘画、吹拉弹唱都会。艺术是相通的,杨敏老师之前对于艺术的了解为他继承发扬肩担木偶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凭借着卸甲实验小学美术老师的身份,他将卸甲肩担木偶戏带进校园,吸引了学生们对于肩担木偶戏的兴趣,为卸甲肩担木偶戏的发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敏老师第一次把肩担木偶戏带进校园的时候,便表演了一场《猪八戒招亲》,那时,我才上初中,是我第一次大开了眼界。
  “哐当……哐当……”随着一阵铜锣声响之后,唐僧、猪八戒、孙悟空、高员外、高小姐一个接一个出来,肩扛着木偶,手指灵活的上下翻动,配合着口中的台词,唱念做打,一场声情并茂的木偶戏便这样展开了。台下,孩子们欢呼雀跃。
  一场戏结束后掌声如雷般地响起。有几个调皮点的同学更是争相上前想要自己表演。杨敏若有所动,兴奋不己,他耐心地教同学们木偶戏表演的技巧,操纵木偶要做到“稳”“正”“平”,手、口、脚并用。演出时,必须同时掌握“手上功”“嘴上功”“脚上功”,唱、念、做、打,样样要到位。
  那次演出后,杨老师更来了兴趣。他把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创作的童话小说《木偶奇遇记》改编成木偶戏剧本,在全镇中小学巡回演出。改编的《木偶奇遇记》意欲揭示的道理并不复杂,借小说《木偶奇遇记》匹诺曹的形象,向同学们演绎一个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由不幸福走向幸福的曲折历程。整个木偶戏是通过匹诺曹的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表现小木偶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教育儿童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并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
  除此之外,杨老师编写了《新农夫与蛇》、《狼来了》等新剧本,寓理于情、通俗易懂、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所谓木偶戏的传承,就是一代传着一代。在继承先辈智慧的同时加以概括总结,创新发展,迎接各自新的未来。这是文化的发展趋势,这之中并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究其根源实为一家,交流、融合、创新、发展,才是一个文化该有的态度。时代在变化,而木偶戏也是如此,从不知年限的古老时期,初步形成,到文革的衰落,文革后期的再一次萌芽,以及往后更深层次的发扬,木偶戏走过的历程也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不停的改革创新才有资格在这个世界长久的生存下去,而传承在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是一条长河,没有人能阻止一条极富有生命力的河流停止向前。对于肩但木偶戏来说也是一样,木偶戏的观众以及吴锦田和杨敏这样的传承人同样重要。木偶戏的观众与木偶戏的传承人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观众,传承人很难在维持生计与传承木偶戏之间取得平衡,没有传承人,即使是有观众也没有木偶戏可以捧场。
  为了卸甲镇本土艺术的传承,杨老师不但把木偶戏搬进课堂,还特别用心培养卸甲肩担木偶戏的新一代传承人。前年,镇文化站物色了三名85后好苗子:幼儿园教师杨芳、大学生村官张正球和残疾大学生李玲。他们学习木偶戏,一丝不苟、有模有样。小小的木偶,给残疾人李玲的生活还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特别杨芳老师,以前一直在幼儿园上班,她自从爱上肩担木偶戏之后,学得非常认真,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长袖飘飘的木偶起舞,杨芳舞出了飘逸灵动。《猪八戒招亲》的难点在手脚协调,唐僧出场时脚下锣鼓点舒缓,孙悟空却是快速紧密的,孙悟空与八戒打斗时还要吹口哨。刚开始学,她有点手忙脚乱,有时自己性急发脾气。杨敏老师总是笑呵呵的打趣,让杨芳平静下来学习。杨敏老师多次带着她进校园了,走上讲台教孩子们学习地方文化艺术。她讲《武松打虎》,武松一开始怎样迈步,醉酒后上了景阳冈是怎么东倒西歪,边讲边拿木偶示范,学生们理解得很好。吹哨子,是卸甲肩担木偶所独有,杨芳老师吹得逼真。去年,她被高邮市文广新局选定为定向委培的卸甲文化站新人,去扬州文化艺术学校进修一年。在扬州学习期间,她不仅接触到更丰富的扬州木偶,还学习了声乐、舞蹈等基层文艺实用技能。
  目前,肩担木偶戏在卸甲有6名年轻的传承人,这6名木偶戏传承人每年都分别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开班上课,并做到有计划、有教案组织授课,一年培训学员300多人次。
  在授课过程中,传承人通过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木偶戏表演,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和体验到卸甲肩担木偶戏的无穷魅力。孩子们拿到木偶爱不释手,纷纷要登台表演,展示才艺。在去年八月扬州举办的“家乡文化我传承”少年儿童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大赛中,杨敏师徒率领的卸甲实验小学表演队,表演的经典剧目《小蝌蚪找妈妈》荣获了一等奖。
  非遗课程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普及和传承。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简介:魏珂,女,江苏人,现就读于苏州,主张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热爱阅读和文学创作。

投稿须知(向上滑动)

  孔雀东南飞微刊旨在宣传孔雀东南飞文化,推崇精品,力主打造高品位纯文学平台,竭诚为作者服务,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一:投稿

  本微刊只刊发原创首发文章,作品要求立意新、充实、耐读,拒绝平庸之作。投稿请关注孔雀东南飞微刊。1:稿件以word文档在邮箱附件形式发送。并附作者简介及照片,并注明真实姓名,地址。2:投稿须原创首发,切忌一稿多投。若两次非首发而受原创保护不能发表的文稿,平台将拒发作者后续作品。3:来稿两周未见发表,作者可自行处理。4:来稿请作者认真审稿,杜绝错别字,通篇文章超过5个错字平台拒发稿费。5:小小说、散文投稿邮箱:605262707@qq.com.诗词投稿邮箱:13966972556@163.com.

  二:稿费和赞赏款

  作品发表一周为推介期,阅读量达300,留言15条,基础稿酬20元,阅读量达1000,留言20条,基础稿酬30元,阅读量达2000,留言30条基础稿酬40元,最高上限50元。发放稿酬时间第二个周末。

  赞赏百分之八十归作者,百分之二十归平台运营费用。不足10元不予发放。赞赏在赞赏款到账后发放。

  稿酬发放请加微信:xxy082003,赞赏款发放微信:ds4978800。如联系不上作者,稿酬和赞赏款视作放弃。

  所投稿件文责自负,如有剽窃之嫌,本编辑部将取消其全部待遇。

            孔雀东南飞微刊编辑部

             2022.2.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