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唇炎皲裂、结痂、疼痛,用清热解毒治疗无效后,却用附子一类热药治愈,道理何在?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5-0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01  【患者资料】

某女士,53岁,昆明市人。2021年12月3日初诊。

02  【首诊证候】

主诉:下唇皲裂、结痂、疼痛三月余。

病史:三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唇皲裂、结痂、疼痛,多方诊治,均被诊断为唇炎。遍用中西药物,内服外用,毫无寸效。

主症:下唇皲裂、结痂、红肿、疼痛,口腔溃疡多发,口腔内有3个溃疡点,其余无特殊不适。舌质淡嫩,舌尖偏红,舌苔白腻厚浊,脉弦滑,沉取不足。

03  【辨证论治】

诊断:阴火、唇痈。

辨证:相火不秘,湿毒上窜。

治法:秘阳安相,利湿解毒。

方药:连梅附子饮合三术汤加味(免煎颗粒剂)。

黑附片30g、黄连9g、乌梅20g、白术10g、苍术10g、莪术10g、川芎9g、当归尾10g、金荞麦15g、土茯苓20g、贯众10g、益母草15g、红景天10g、射干10g、川牛膝15g、牡蛎20g、砂仁3g,5剂。

医嘱:上药为免煎颗粒剂,每剂药分成3袋,每天3次,每次1袋,开水调服,饭后半小时服。忌口生冷、寒凉、水果。

2021年12月8日二诊:

服药后口腔溃疡有所减轻,下唇疼痛感稍有减轻,前方乌梅加为30g,7剂。

2021年12月30日三诊:

下唇皮损已愈大半,下唇右侧还留有少许黑色结痂。前方加蛇六谷10g,7剂。

2022年1月27日四诊:

下唇结痂全部脱落,唇部为嫩红组织。口腔溃疡已消除。前方减红景天,加炒白芍10g。

2022年3月7日五诊:

服药后下唇唇炎基本痊愈,近几天口腔溃疡又有发作。更方如下:

附片30g、黄连6g、乌梅30g、川芎9g、当归尾10g、炒白芍10g、杏仁10g、桃仁10g、天花粉15g、射干10g、砂仁3g、炒鸡内金10g、海螵蛸10g、牡蛎20g、姜半夏9g,7剂。

04  【按语】

本案唇炎,虽不是大病,但引起的痛苦却是十分强烈的。因下唇皲裂结痂,张口、讲话、进食都会引起皲裂疼痛,其痛苦可想而知。患病以来,患者多方求治,中药、西药用了不少,外涂内服都不管用。查看以往处方,大多为清热解毒的方药,从表面看,患者似乎就是一个火毒的问题。但是,为什么用了清热解毒的药没有效果,反而用了附子这样辛温大热的药,效果就很好呢?
还是要回到中医辨证识病的方法上来。患者除了唇炎,还有口腔溃疡,表面上看确实像是火热的表现,但是患者的舌象和脉象表现出来的却不是火热征象。
从患者的舌象、脉象来看,很明显就是一副阳虚里寒、寒湿内蕴的征象。局部表现是火热毒蕴,而舌脉反应却是阳虚征象。一寒一热,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这该怎么认识和解释呢?
其实,用中医的阴火理论就可以完美的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病理问题。

这个患者的舌象、脉象反应的是疾病的病机本质,而局部的唇炎及口腔溃疡是疾病的症状表现。局部表现出火热征象,而本质表现出阳虚寒湿。这时候就要舍症从脉、舍症从舌。抓住舌脉表现出来的病机本质是阳虚寒湿这个特点,就能够判断出唇炎和口腔溃疡就是虚火内扰的局部表现。
阳虚里寒,相火内扰,相火裹挟寒湿之邪上犯,就产生了唇炎及口腔溃疡的病理改变。
病机理论梳理清楚了,用药就不再是难事。
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病例,表面乍一看是热证,但是深入辨析就会发现并不是热证,而是寒证。运用阴火理论指导用药,就能治疗这一类的很多疾病。
学习和践行扶阳流派,关键在于辨证识病。识别阴阳,需要在“道”的层面下功夫。这是我跟师悟道、践行吴氏医学的深切体会。

图片

本期专家:张吉成

贞和中医馆中医主治医师,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云南省首届国医名师、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吴荣祖教授,是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入室弟子、吴荣祖教授亲炙弟子,“吴荣祖扶阳学术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工作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冠心病、中风后遗症等心脑系统疾病;肺气肿、肺心病等老年性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不调、不孕症等妇科病;面部痤疮、痘印等皮外科疾病。


责任编辑丨吴明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