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除解表发汗功效,还有降血压、升发胃中阳气之用。苦寒药过量时,易伤胃口,加葛根可避免此过。葛根连用多日,可能会影响睡眠,配白芍则眠佳。葛根用量不能太轻,三五分(1~1.5g)没有效果,至少要一钱(3g)以上。 生姜汁、蒜头汁之类灌服,或以热物敷脐可急救阴暑之证,千万不可因中暑以冷饮或冷敷治之,乃因此病外虽热而内实寒故也。 乌梅有解暑、杀菌、生津之效,一味煎服,有预防夏天霍乱、登革热流行之妙。 草药鹅不食草一撮捣汁,加黑砂糖服,渣贴内关穴可治疟,发作时服之,立时可止颤抖。 升麻、葛根、桔梗性皆升提,三者配伍,可相得益彰,却脾阳不升之口渴。 生甘草泻火,炙甘草补中,其理易明,然殊不知用升提药多时,甘草之量可以加重。 苡仁祛湿力宏,张锡纯治水肿常遣使苡仁、赤小豆、白茅根。苡仁亦可消油脂,去黑斑。孕妇多服苡仁,易致胎儿不长,因之,古人云:孕妇勿服,以利小便伤胎故也。 ![]() 养阴药太多,对肠胃不佳者,易致泄泻,斯时可佐以白术;便软者,生地宜慎用,必要时改用首乌、女贞子、旱莲草之类,稍佐砂仁、陈皮可也。 肉桂可引火归原、降冲逆,如苏子降气汤、通关丸等方,其中皆用桂。肉桂宜冲服,每次服用五分(1.5g)即可,至多一钱(3g)。 附子为温阳药中最热者,可挽命于垂危,然毒性大,用之不慎,易生他变,因之有些医者一辈子不敢用附子,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徐小圃善用附子早已流传佳话,我们应当潜心研究前贤运用附子之经验。临床证明,肩背疼痛、身痛而倦重者,在羌活胜湿汤中加上附子,往往可提高疗效。 姜、桂往往被任用治瘀或利小便,如五皮饮用姜皮,生化汤用炮姜,《金鉴》积聚门方中十常八九用桂,此乃辛热药鼓动气化、增快循环、畅流血行故也。若全用寒药,则血液反凝涩不行,膀胱气化迟缓。 丹参一两,加红花、赤芍、桂枝等,脉弱者加人参,治心血管阻塞者有效,可免西医遇此概行手术之苦。治疗之理,乃因集活血通阳于一方,此即“心为循环枢纽,贵流畅,最忌郁滞”之谓也。 木耳一至二两(30~60g),红枣数粒,姜数片,虽为偏方,然对心血管病有效,我们应当博采,不可冷眼对待。木耳有抗凝血之作用,黑糖有活血之功效,故上方若加黑糖,则效果更佳。 连翘善清心热,精神刺激或饮酒过多者,上见舌红舌破,下见小便短赤,斯为心火为祟,用之甚为合拍。 琥珀入心,乃松脂入土中凝结而成。高丽参三两(90g),三七二两(60g),配琥珀五钱(15g),研末服用,可治心脏疾病。 木香辛温,入脾胃二经,功擅芳香健胃,行气止痛,然药有两种:一种名老木香,香味甚重,普通用钱半(4.5g)即可,量多味苦难以下咽,煎药时须后下;一种名南木香,气味较淡,效力较差。 地榆为止血要药,大便下血炒用,尿血生用。用量为四五钱至一两(12~30g)。《金鉴》醋煮地榆一两(30g)治妇人下血不止。烧伤起疤发烂,可用地榆炒炭研粉,蜜调敷于患处。 白及粉性黏,功擅止血,痰中有血及胃溃疡者,咸可用之;白及可长肉芽,然必须为生白及,炮制成的白及,失去黏性,可能无效。 麦芽服之伤胎,人知之甚少,而功助消化,人皆尽知,故有人买三仙服用,用以消食,然久服之,亦会致泄泻,因麦芽发酵故也。 桑寄生可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杜仲可降血压;夜交藤可安神,治失眠,其原植物为首乌,应为草本,然目前药房售者多为木本,不知系何物。 决明子微炒,平时大便不通、血压高者甚佳,炒焦则影响疗效。决明子有两种:一种为长条形而一截截的;另一种呈圆形,又名望江南,效果较佳,研末服用,可兼治糖尿病。 花生之营养素在其红皮之中;蚕豆壳炒黑研末,可治胃癌初期。此乃一般果实之功效皆在其皮故也。 胡桃肉功在补肾,为滋润之品,故与川贝、款冬配伍,可疗唱歌喑哑。 蜈蚣、全蝎功擅镇痉。蜈蚣性燥,不宜用之太多,一两条即可,不去头足亦无妨;全蝎性格柔和,多用无妨。 煅石膏研末,有收敛、清热之效,故将其置于牛胆内风干,可治烫伤。 土茯苓功效祛湿解毒,香港脚发烂,烂至足背,可用土茯苓、黄柏研粉,流水者直接敷之;干性者,调膏敷之。然必须为真土茯苓,现药店所售之土茯苓,用至五钱以上,煮起来就稠黏,不知为何物。 白金丸可治羊痫风,药物组成为白矾、郁金二味,然药要经自己亲手制过才知究竟,殊不知此二药很难成丸,须装在胶囊内服用。 礞石滚痰丸擅治痰火扰心。古人谓礞石要烧至白色,硝烧至消失,然礞石烧红即可,硝再长时间烧煅,也不会消失不见。 上述老师用药心得丰富多彩:有对古人用药经验之验证;有对乡间野老偏方之搜集;有对药物质量之鉴别;有对药物炮制之笺正;更有诸多临床用药发明与创新。由此,充分体现老师用药犹如将帅用兵,战士之刚柔、勇怯、智愚,既往“战事”之得失、经验、教训,尽在胸中,故而谋略布阵,调兵遣将,挥洒自如,用药如神。 以下这些实用经验不一定是完整方剂,但是其中的剂量、药对、组合很有借鉴价值,皆为干货。 1、头痛,川芎,35~40克。 2、尿道炎,萹蓄,50克。 3、崩漏,生椿根皮,60克。 4、结核,猫爪草100克。 5、外感高热,柴胡50克,黄芩50克,板蓝根30克。 6、肺热咳嗽,百合40,石斛30克,鱼腥草5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7、肺虚咳嗽,知母4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山药30克。 8、寒饮咳嗽,天冬30克,淫羊藿30克,补骨脂30克,黄精50克。 9、肺燥咳嗽,沙参50克,玉竹30克。 10、虚劳咳嗽,黄芪80克,白芍50克,龟板30克,丹参30克。 11、化痰止咳,侧柏叶50克。 12、咽喉干燥,天花粉50克。 13、口腔溃疡,生石膏30克。 14、顽固性口腔溃疡,黄芪40克,党参40克,连翘50克,防风30克。 15、心动过速,菟丝子30克。 16、心悸,磁石30~50克。 17、风湿性心脏病,鸡血藤50克,何首乌50克,玉竹50克,千年健35克,菟丝子30克,威灵仙30克。 18、冠心病,珍珠母40克。 19、腹痛,小茴香100克外敷。 20、高血压,葛根40克,泽泻30克,牛膝303克,代赭石30克,川芎40克。 21、中风,益母草80克,何首乌70克,葛根50克。 22、顽固性呃逆,柿蒂75克。 23、胃脘痛,茯苓50克,白术40克。 24、慢性腹泻,黄芪70克,白芍50克。 25、便秘,桑葚50克,生地30克。 26、脓血便,白头翁50克,黄芪50克,蚤休30克,石斛30克,白芍30克,黄柏30克,白芨30克,山药30克。 27、急性黄疸型肝炎降低谷丙转氨酶,板蓝根50克,茵陈50克,败酱草35克,山豆根35克。 28、慢性肝炎,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板蓝根50克,败酱草30克,连翘30克、石斛30克,蚕砂20克,柴胡40克。 29、慢性肝炎,脾大,肝硬化,鳖甲50克,沙参50克,丹参30克,黄芪30克,败酱草50克,连翘40克。 30、癌性黄疸,白花蛇舌草50克,山慈姑50克,半枝莲330克,茵陈50克,五加皮50克。 31、胆管结石,金钱草50克,芒硝20克,海金沙30克。 32、胸腹水,葶苈子50克,白茅根50克,茯苓40克,黄芪50克,丹参30克。 33、癃闭(前列腺肥大所致尿闭),黄芪50克,白茅根50克,茯苓30克。 34、遗尿,桑螵蛸30克。 35、慢性肾炎,萹蓄60克,瞿麦30克,玉米须60克,黄芪100克,生椿根皮60克、菟丝子30克。 36、失眠,夜交藤5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磁石30克。 37、虚性眩晕,山茱萸50克,益母草50克,沙参50克。 38、多汗,麻黄根50克,沙苑子50克,龙骨50克,牡蛎50克,防风50克。治疗。 39、带状疱疹,紫草30克,白蒺藜30克,白鲜皮30克,党参30克。 40、痿证,何首乌50克,陈皮100克,千年健30克,地枫皮30克赤芍3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 41、肩周炎,鸡血藤50克,地枫皮30克,何首乌50克,千年健30克,薏苡仁40克。 42、痹症,薏苡仁100~200克。 43、痛风,鸡血藤50克,伸筋草50克,豨莶草40克,何首乌40克,威灵仙40克。 44、脱疽,当归100克,丹参100克,玄参100克,鸡血藤50克,牛膝30克,黄芪30克。 45、产后足跟疼,防风60克,艾叶60克,干姜20克,附子20克,红花15克,鸡血藤60克。水煎外洗。 46、热伤血络之牙龈出血,生地100克,白芍70克,龙骨50克。 47、血便,生椿根皮50克,刘寄奴50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