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铁涛秘方——胆蛔汤

 虚竹怀远 2022-05-02 发布于湖北

胆蛔汤

【组成主治】

       乌梅12g,槟榔18g,使君子30g(打),框子30g(打),苦楝根白皮15g,郁金12g。水煎服,每天1~2剂。主洽胆道蛔虫,肠道蛔虫,亦可治蛔虫性肠梗阻。

【用药心得】

      胆道蛔虫症的发生,是因寄生在体内的蛔虫上行钻入胆道而引发。疼痛剧烈,上腹部有钻顶样绞痛,患儿哭闹不安,甚则寒战发热或发黄。本病属中医学“蛔厥”的范围,治疗重点在于驱蛔、安蛔、止痛。邓教授自拟“胆蛔汤”疗效不错,曾收入广州中医学院第三版《方剂学》教材中。本方有安蛔与驱蛔作用,是治疗本病的主方。该方中,使君子、苦楝根皮、權子肉均为驱蛔虫的要药,各药合用则驱虫力更大。前人经验认为,“蛔得酸则静”,故用乌梅酸味以安蛔止痛;更兼槟榔杀虫消积,行气通便,则易使蛔虫退出胆道,排出体外而病愈。上方剂量为10岁左右儿童剂量,可根据年龄体质及病情加减。病势重而体质一般尚好者可以一日2剂。服此方宜禁食1~2天。

      临床运用时,如腹痛甚者,可加木香、枳壳、砂仁以行气止痛;兼有发热者,可加黄连或黄柏以清热;大便秘结者,可加枳实、玄明粉、大黄以攻下通便;脾虚者加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出现黄疸,可另用鸡骨草、柴胡、茵陈、郁金、大黄之属治之。

      凡遇胆道蛔虫病,接诊后先嘱患儿父母去挖苦楝根白皮,取回配药。选粗针针刺四缝穴,每穴捻转1分钟,并挤出水液或血点。同时给予葡萄糖静脉滴注,患者多在输液后疼痛即逐渐缓解,开始安静。再用食醋30-50ml微温服。如无食醋可用30%醋精稀释100倍,每服30~100ml。然后再用胆蛔汤,服药后阵发之疼痛乃止。多数在12小时前后即排虫。此方比仲景之乌梅丸有效。乌梅丸对胆道蛔虫之轻者有效。广州中医学院一女同学患胆道蛔虫,未用静脉滴注,单用此方治之数剂而愈。

       运用胆蛔汤,药材的质量很重要。苦楝根白皮杀虫药力专著,一定要鲜用,且不能夹杂红皮,红皮毒性较大,轻则伤正,重则可致中毒。使君子需打烂,整个使用则无效,此药亦不宜重用,过量会引致呃逆。槟榔凡经加工切片者效果多不佳,最好临时切片或打烂用,邓教授喜欢用枣子槟榔,因容易加工,切开即用。

【临证经验】

      此方既能治胆道蛔虫,对一般蛔虫病自当有效。若遇蛔虫甚多者,可配合氧气驱虫。曾在157医院会诊治一2岁患儿,骨瘦如柴而腹大,其蛔虫之多,使人咋舌,不但肛门有虫爬出,口鼻亦出蛔虫,用鼻饲管插入胃内给氧,然后服中药,排虫甚多而愈。

       蛔虫病,外因是一方面,内因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常有些病例,不但一般中药无效,西药也屡用无效,这就有个辨证论治的问题。这类患儿,多数体质甚差,屡服驱虫药而大便虫卵仍不能根除,欲要根治,除了驱虫作针对性的治疗之外,健旺脾胃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治之之法,必须先用健脾药1周,然后驱虫药与健脾药同用,便能收效。驱虫之后,必须用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之类方药以善其后,亦可于健脾药中加一二味驱虫药服一二周,大有好处。

       若遇蛔虫团肠梗阻,针剌“四缝穴”疗效甚佳。本症临床表现多为阵发性腹痛,多位于脐周,常兼吐蛔,腹部可扪到绳索状团块,但易改变形状和部位。先用花生油或豆油30-40ml,或用食醋30ml,口服或胃管给药。再针四缝穴,用粗针,每穴入针后捻转1分钟左右。20世纪60年代,广州中医学院与部队157医院合作进行脾胃学说研究时,就曾对“四缝穴”做了研究,发现针剌“四缝穴”,能缩短胃排空时间,提高胃液酸度与酶的活性,增加胆汁和胰液的分泌,并能提高白细胞计数及吞噬能力。这就为针剌“四缝”能治疗疳积找到了实验依据。患儿抵抗力增强了,产生了不利于寄生虫寄生的环境,必然有利于虫体的排出,这也是针刺四缝能驱虫的道理。广州市儿童医院曾进行研究,用X线观察:针刺后半小时,梗阻之肠段先扩张,虫团即向上下伸开,然后肠管收缩,梗阻解除。此法简便有效,不可轻视。“四缝穴”在《针灸大成》有载,为脾经之“奇穴”。穴在两手除拇指之外,其他四指之第二节下之横纹正中间。宜用最粗之针灸针,逐穴施针,进针后,每穴捻转1~2分钟,共针八穴,针完即可。如一时无针灸针,用缝衣针亦可,针后服胆蛔汤,内外合治最好。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