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微塾】格律诗意境

 田牧 2022-05-02 发布于江苏

  【诗词微塾】格律诗意境
  格律只是律诗写作简单的入门知识,平仄、押韵、对仗是律诗的规则。格律是形式,意境是灵魂。意境却是一首诗的内涵所在。
  首先了解古诗词的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一般来说作品中的物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其中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等。
  “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它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马”是具象,而“烈马”就是意象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同样,“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而“好人”与“坏人”就是意象。
  意象指称那些被诗人情感化了的个别物质的形态与特征。它与形象的不同点在于形象主要用来指称“意象”中的“象”,运用范围也不局限于个别物质,它与意境的不同之点在于意境着眼于一首诗的整个画面与画面中所蕴藏着的主题思想。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指抒情诗及其它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苏东坡说,“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诗道与画道,是有共通之处的。在绘画当中,如果纸上画满了景物,那么整张画看起来就会十分繁杂,写诗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在有限的篇幅里,塞满了作者想表达的内容,那么这首诗品来一定是索然无味的。以有限见无限,才是一幅画、一首诗的不凡之处。把握意境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以少总多。
  这方面是相对于诗中之景内而言,又谓“一笔当十”。唐人有残句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因一片落叶而知天下正值秋季,这种写法正是以少总多。举个例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这首诗,以桃、鸭、芦蒿,便勾出一片春景,而桃其三两,鸭其先知,芦芽其短,更是点明时节是在初春,虽不见其他景物,但可知万物正复苏,一派生机勃勃之象,此以少总多是也。
  以小见大。
  这是相对与诗外之意而言,又谓“言外之意”。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有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把景物写得如同身临其境,这固然是佳,但最重要的还是通过景物来表达一个内容意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揭露的是封建阶级的不平等;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刻画的是战争的残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怀古之余牵引出的是三国之争。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这出自《景德传灯录》,意思是:竹子再繁密也不能阻碍溪水的流过,天再高也不能妨碍白云的高飞。表达不管前面有多么的险阻,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
  这些诗句句,背后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背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看,在写诗之前须先确定立意,再藏于言外,作品有推敲的余地,品来便觉意味绵长。
  开阔视野。
  诗歌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多阅读,多思考,走出去,勤探讨。阅览古今书籍,就越增长知识,游览地方越多,视野就越宽广,写作内容就越丰富,诗意境界就越能提升。不要固守一个地方,狭隘了自己,禁锢了思维。格局越大,智慧越高,想象越丰富,思路更宽阔。人生若得如云水,致远望高遍地游阅读锤炼与生活阅历是诗和远方的丰盛原料。李白周游四方,方有佳作名篇。这样的例子不少,可多鉴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