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换句话讲呢,就是手艺人。给人看病,靠的就是手艺。手艺的好坏就决定了自己能不能吃饱饭。 我呢,一个不起眼的中医人,但是也有一点点压箱底的本事。 当然,自己的这本本领,也是和别人学来的,甚至是厚着“脸皮”要过来的。 比如这张方,我是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也是越看越喜欢,私藏多年。 方见: 枸杞子,白芍,石决明,炙甘草,制附片(先煎),肉桂,熟地黄,山茱萸,怀牛膝。 这张方子是干嘛用的?就是补阳气、降血压。 有些人呢,血压之所以高,就是因为身体内的阳气少。 这张方是我之前阅读朱文峰先生医案的时候,收集到的。 医案记载是1973年,朱老师曾为一位患者诊断病情,这位患者,年龄在40岁左右,很年轻,患有高血压。 当时描述的他的状态是,面色发红,额头冒汗,看上去很热。但实际上,他只是脑袋上爱出汗,脖子以下部位,基本没有汗,穿的长衣长裤,但是下肢是冰冷的,有畏寒之感。 仔细观察诊断,发现脉象偏弱,尺部弱,舌苔无异常,只是舌体偏胖。平时还常常感到自己头重脚轻,有时候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小便增多,夜尿也变得频繁,嗓子干,睡眠不好,腰酸。 结果就用了开篇的方子。 结果患者连用十多剂后,诸多症状悉平。脑袋也不出汗了,血压也降下来了。接着,在原方的基础上去掉决明子,接着调理了一段时间,患者自觉身体大好,之前的不适感,一扫二光。 接下来我给你讲解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这位患者的问题,很明显属于阳虚型高血压。 此人脉象弱,尺脉,侯的就是肾气。尺部弱,说明就是体内肾气虚弱。穿着长衣长裤,还怕冷,这是肾阳不足,温煦失常,平日里下肢冰冷,尿频,这是肾阳不足,导致温故失职。腰部酸软。这是肾气匮乏导致肾气不能再给腰膝供给阳气。 为什么肾阳不足会让患者,得高血压,脑袋冒汗、口干、失眠不安呢? 虚火上炎。就是我们体内的肾阳,本来好好的储存在下焦。如果体内的肾阳不足,阴寒之气就会偏盛。阴寒之气偏盛,就把阳气给赶走了。拿家庭做个比如啊,切勿对号入座,妻子在家过于强势,老公在家里待得非常委屈、憋气,于是离家出走。 阳气离家出走了,去哪里,到了头部。虚热被迫外出,就导致患者冒汗。虚热灼伤津液。于是就有了口干。虚热扰心,睡不好觉。当然,也是因为血热上雍,对患者血液形成了过分的推动,导致血压的升高。 如何治疗,就是把上雍的虚热引导下去。 常规的方法,就是用清热、引血的药,固然时合乎情理的,但是关键还需要滋补肾阳。别忘了,阳气上雍,是因为下面太冷了。 这里牛膝、白芍、石决明,都具有清热、降压、引血的效果,是下行之品。负责疏导热邪。制附片和肉桂,具有滋补肾阳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地滋补肾阳,就需要滋补肾精肾阴。阴阳护根。所以,要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来滋补肾精肾阴。 这样,肾阳不足,虚阳下潜的问题就得到了缓解。 总结一下,阳虚型的高血压,在临床中是较多见的。这类人的高血压,比较顽固,不容易降下来。采用温阳的方法确实是一种思路。当然,前提是准确辨证。你得看清楚,上面医案的问题,就是因为肾阳不足所致,身体有非常明显的虚寒之证。没有体内的虚寒之象,可不能乱用。否则的话,虚虚实实,后果非常严重。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