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修建北京城的事,姚广孝没有像徐达那样把北京城缩小,而是选择在元大都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改建。刘秉忠当年根据天地感应,在地上划出一个大十字,姚广孝也同样在地上划出一个大十字。而这两个大十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姚广孝修北京城整整进行了18年,这么长的时间,围绕这个大十字都他干了些什么?大概有这么几件事。
(图源网络)
一是把元大都遗留下的中轴线保留下来不变,中轴线还是原来的中轴线,只是把南城墙向南推了将近二里。也就是说从现在长安街一条线推到了前三门那条线上了,使全城平面布局的中心落在了元大都大内的后宫。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当时朱棣有交代,就是建城的时候,既要用这个地方的地理之气,又想要清除元朝残余的王气,那该怎么办?姚广孝考虑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决定把宫殿的中轴线向东边移动,这样一来元大都原有的宫殿中轴线就落西了,于是处在风水上面的“白虎”的位置,就可以克煞前朝剩余的王气。这样也突出了城市中轴线的重要作用,而且使皇城扩大了很多。
(图源网络) 二是在紫禁城的北门外面堆建起了一座镇山,取名叫万岁山,也就是现在我们见到的景山,这是一座向东西方向延伸、两边略向南面聚拢的五峰,这是后靠山中最高级别的形体。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在五峰的上面各自修建了一座亭楼,在里面供奉佛像,作用就像是民间的“风水楼”。镇山、五亭以及在亭中供奉的佛像,作用是一样的,修建这些都是想要坐镇都城的。这样主山(万岁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风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北京就变得后面有靠山了。前面有水环绕,后面有靠山,这是最兴旺的。 三是他把紫禁城前朝的三大宫殿都布置在中轴线的相应位置上,等于说全压在中轴线上了,三大殿的主殿—华盖殿(中和殿)正好建在龙穴的正中。特别是因为要开挖护城河等一系列新的规划要实施,大内就要向东边移动,但是又要保障明堂仍然在龙脉上面,这样一来就得向南边推移了,所以紫禁城跟元大都对比是向东南方向移动的。 四是他挖了两条河:一条是天安门前的河,与紫禁城的护城河沟通了;另一条就是在皇宫太和殿前面的内河。这是两道泾水河,它的价值是使江山能够兴旺。五是他把太庙和社稷坛都移动了。太庙和社稷坛在元朝时是位于东西城墙下面的,他把这两处宫殿都移到了紫禁城的前面,都往近处挪了,像两个龙眼珠子似的在紫禁城前面。同时,按照说天子祭天于南郊的规定,把中轴线继续向南边延伸了十二里,一直延伸到现在永定门北边的位置,又分别建造了天坛和山川坛(社稷坛),一个是祭天,另个是是祭山川五岳。特别是这个中轴线相对延长了,意义很大,它形成了一种面南而王的趋势。  六是他把北海、中海、南海这三个海域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片幽静秀美的园林,而作为皇家的园林,也是给整个北京城增添了一些自然的色彩,这个意义也是很大的。七是他把整个宫城放在了都城的中间,这是个很大的变化。过去可不是这样。都城的皇宫都是一层一层包围着的。在宋代以前,秦汉隋唐的皇宫宫殿都是在都城的北面。皇宫的南面建有大臣们的住宅,再往南边看就是东西两市了,这个格局都是一样的。到宋朝唯一变化的就是把过去的城市分为多少坊,然后就把坊墙拆掉。到了朱棣这里,都城的设计就把宫城放在了城市的中间,相对来说比较居中也会更加安全。实际上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突显紫禁城的地位尊崇,所以会有人说仔细观察太和殿里面皇帝坐的那把龙椅,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最中心点。 这一条条耗费心神的设计规划,建造出了明朝恢弘大气的北京城,历史的兴衰更替在此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