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坦福大学20年研究:一生自卑的孩子,出自四种家庭!网友:扎心了…全占…

 舍得付出 2022-05-02 发布于湖北

孩子的自信心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通过二十年对上百个家庭的孩子进行调研,发现长大后消极自卑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说,很多孩子自卑的源头是不合理的家庭教育。

图片

这种自卑的心理外化表现为:遇到问题首先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身边的人,长此以往,无法在学业和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现,甚至不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不能融入学习和工作的圈子,而且比较敏感和“玻璃心”,动不动就觉得身边的人说话、做事在针对自己。

以下4种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家庭教育,很多网友看完都觉得中招了……

喜欢数落孩子

“你怎么这么笨,邻居家孩子比你强多了。”“学习这么差,还好意思玩!”这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

在家里数落孩子的动机,有时候是源于攀比。

一句句看似漫不经心的数落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不自信,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如别人。

图片

过度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美德,但凡事过犹不及,很多家长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或者不给孩子零花钱,刻意让孩子知道某些东西别的孩子可以拥有,而他不配拥有。

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在和同学们相伴出行、聊天的时候,产生心理负担。因为父母灌输的“贫穷思想”,不自觉在心中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影响正常的社交关系。

使用暴力

这种暴力不仅仅指当面吵架或者大打出手,冷暴力也是其中的一种。

这样伴随着家庭暴力的场景,会产生两个极端。要么变得懦弱,要么脾气暴躁。

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可能会让他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

父母都很强势

有些家庭的父母性格非常强势,这也体现在对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上,希望孩子做任何事都遵从自己的标准。

如果孩子一旦做错了,一味惩罚与指责,不与孩子良性沟通。孩子也因此更加排斥沟通,形成恶行循环。

图片

真正的教育来自父母长足的陪伴,每一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家长们肯细心和他们多沟通,就会发现糟糕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复杂的内心。

正因为很多人都有以上四种家庭的成长经历,所以更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再经历这些“摧残”。但是如何打破魔咒,摒弃自卑心理,有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科学的方法才是王道,我们最需要了解的是:自信的孩子一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图片

父母肯花时间陪伴

中国有句话叫“隔代亲”。一种情况是因为老人本身对孩子容易产生溺爱,另一种情况是孩子没有父母的陪伴,只能在老人身边长大。

父母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母的陪伴,不到万不得已,是错过不得的。

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郑月娥,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后,也从不懈怠对孩子的陪伴。

在她培养下,两个儿子双双考入了剑桥大学。

图片

她曾在在专访中说过:“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

当孩子考到英国时,她更好地照顾到孩子,便向申请调到伦敦工作,之后一家人都去伦敦生活。

家庭氛围和谐

如果家庭是土壤,家庭氛围就是空气和水,它虽无形,却必不可少。

生活中,因家庭氛围紧张而导致性格缺陷的孩子,比比皆是。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的孩子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被问及想去哪里,不是回答某所梦校,而是说:离家越远越好。

因为在家里感到压抑,想要迫不及待地远走高飞。

孩子没有安全感,自然想远离家庭。我们会发现,和谐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总是阳光开朗,也乐于沟通。

懂得尊重孩子

周国平说过: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尊重,意味着将孩子当作一个个体,不居高临下地去批评孩子,否定孩子,能够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爸爸去哪儿》中的黄磊女儿多多,大家都不陌生。

当时,多多年仅8岁,在节目中全程承担着大姐姐的角色,细心照顾弟弟妹妹们,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图片

而今16岁的多多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曾为法国动画电影《小王子》中“小女孩”配音,不但登上了话剧的舞台,也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很多人她是有钱人家的孩子,顺风顺水,但不是每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都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在黄磊的教育理念中,尊重是排第一位的。

在多多年幼的时候,他就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她自己解决事情,而不是把她当作一个小孩去敷衍。

很多父母会说,道理看到的时候都知道,但是事到临头就全忘记怎么做了。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有其局限性,个人经历可能会化为一种暗示,从而让自己陷入教育下一代的循环。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习惯性的动机。作为一个正常人,难免被喜怒哀乐支配,但是升级成父母后,却要更多地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

无法控制的脾气、消极地回避各种社交环境、无意识的语言暴力等……想要改变这些习惯,往往需要很强的心理动机。

我们不妨先要把目光聚集到自身。

毕竟为人父母的道路,也是“修炼”自己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