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早期“文武花旦”王美云彭林刚 1958年,江苏省扬剧团创作演出的扬剧《十二寡妇征西》(后更名为《百岁挂帅》),作为扬剧里程碑式剧目,在全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代表着剧种和剧团的最高水平。1959年进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毅等及田汉、曲六乙、马少波等文艺专家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肯定。同年底,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为戏曲故事片,京剧据此改编为《杨门女将》。 江苏省扬剧团《百岁挂帅》创作演出至今六十余年,哺育了五代扬剧表演艺术家和扬剧新人。2018年,随着扬剧名家王美云的谢世,宣告第一代《百岁挂帅》正式结束。恰好距该剧创作和首演整整一个甲子。 王美云,扬剧早期的文武花旦。原名王秀凤,1924年生于江苏扬州一个手工业者家庭。13岁开始学习扬剧,师从扬剧著名琴师江腾蛟,作为关门弟子,深得师父喜爱得其真传。她的行腔古朴大方、唱功稳重扎实,同时又入上海大舞台学戏。由于她性格开朗活泼,喜欢舞棒弄棍,专工刀马旦、武旦,兼习青衣、花旦和小生。她勤奋好学,又不怕吃苦,一身汗水一身泥,换来的则是扎实的基本功。通过数年的潜心学习,16岁登台以“文武花旦”挂牌演出。 王美云的演出剧目文武并重。她演出大量的文戏中,以演《杨乃武与小白菜》《三审刁刘氏》《秦香莲》《劈山救母》《狸猫换太子》等剧最佳,尤擅演女扮男装的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而武戏方面,常演《珍珠烈火旗》《三请樊梨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刘金定下南唐》等剧。当时的扬剧逐步从青布包头开始走向正规化,尤其是通过学习京剧等大剧种之长处,提升了扬剧剧种的品质。无数扬剧先贤在不断努力探索中,推动着扬剧艺术的发展。此时的扬剧艺术风格已经从“三小”走向多元,并逐步走向成熟。扬剧名家房竹君首开女艺人扎靠之后,扬剧的演员和观众都开始关注武戏,对扬剧武打技巧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她看到扬剧武戏的女演员还没有人学习并掌握运用“打出手”(踢枪)这门技巧,决定将“打出手”引入到扬剧之中, “人无我有”擅以武戏制胜、文戏辅之的王美云,向京剧老师求教“出手”。初习踢枪不得要领,脚背肿痛难忍,但她没有气馁,通过反复练习并逐步掌握这门技巧,以后运用在《白蛇传·水斗》一场中。由此,王美云成为扬剧首个“打出手”的女艺人,在实际演出中也取得良好的剧场效果,得到扬剧观众的一致好评。 王美云长期在上海、扬州、镇江等地演出,在扬剧观众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1944年,“苏北梅兰芳”张月娥组织了新型剧团“海清剧团”,并由花旦改演小生。听说王美云在镇江演出,于是赶往镇江邀请她加入“海清剧团”。王美云答应了张月娥的真诚相邀,演出档期结束,立即来到南京。从此两人搭挡演出,一生一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只要他俩联袂贴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必然一票难求,场场暴满。两人台上是情侣,台下亦渐生情愫,经人撮合,结为伉俪。夫妇俩长期在下关二板桥和夫子庙鸿运楼及六合地区进行演出。 王美云与张月娥的结合,使她获益匪浅,特别是艺术上有了长足发展。张月娥是一位较全面的演员,早年演旦角,后改小生、老旦及小丑,有“苏北梅兰芳”之称,他有文化,又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思想开明,与时代同行。1950年6月张月娥响应号召,将海清剧团更名为南京市力进扬剧团,后归国家所有又更名为南京市实验扬剧团,以后与南京市联友扬剧团合并为南京市扬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张月娥、王美云夫妇以高度的热情积极参与戏改,配合社会需要创作演出时装戏。1951年根据南京市七里洲恶霸萧月波真实故事创作改编,王美云主演的《枪毙恶霸地主萧月波》一剧,公演后引起轰动。该剧参加南京市春节戏曲竞赛演出获第一名,王美云获主演优秀奖章(一等奖)。 1955年王美云被调入江苏省扬剧团,当时的省扬剧团名家荟萃,旦角有高秀英、华素琴、任桂香、王秀兰、翟美娟等等,还有其他的青年旦角演员。她调入省团后,以为有了更大的平台与空间,哪知担任的角色均是三、四路花旦。从领衔主演、当家花旦的高度,一下子跌落到配角的境地,令她一时无法适应。某次,在新排现代戏中担任一个只有几句唱的配角,过去的女艺人均是幼年失学,看着剧本反而拿捏不准词组的正确读音,于是偏将人尽皆知的“鬼鬼祟祟”唱成了“鬼鬼崇崇”,一时诒笑大方,成为人们的话柄。由此更加感受到孤独与冷落。 1956年张月娥突然病故,王美云暂时回到南京市扬剧团,处理亡夫事宜。其实自她离开南京后,只剩下房竹君一个人独挑大梁,日复一日地演出,没有片刻休息的日子。南京便以没有旦角为由,正式把王美云又要回到南京市扬剧团。王美云回团后如鱼得水、如鸟归林,显现出超强的生命活力,演出大量的传统和现代戏,可以说是好戏连连,一台接着一台。在《魏大蒜》一剧中饰蔡朱氏参加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又在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同样获演员一等奖。此次省会演,整个江苏省扬剧界只有高秀英、金运贵、华素琴、崔东升、任桂香、石玉芳、筱荣贵、林玉兰、陈立祥以及王美云,共十人获得表演一等奖。 王美云回到了南京后,在政治上,她光荣地入了党,当选为南京市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还被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在生活上,她与团里的音乐人张国基年龄相仿,工作中时常接触,张国基经常为她记谱、创腔,又耐心细致地指导她演唱,俩人渐渐产生感情,以后携手相伴终身。 正当王美云事业爱情双丰收之时,1958年省扬剧团根据幕表戏提纲创作排练的《十二寡妇征西》,为了打造成全明星阵容,由省里有关部门出面,把她和房竹君、陈立祥从南京市借到省扬剧团,分别担任该剧中的杨八姐、杨九妹和大太监。《百岁挂帅》当年参加江苏省第三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1959年作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进京庆典演出剧目之一。为了在北京集中展示江苏扬剧实力,正式将省、市扬剧团进行合并,还借来筱荣贵、石玉芳等名家参与演出。进京演出时,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毅、刘少奇等和在京的文艺专家观看了演出。在北京期间,王美云还在《挑女婿》中饰演县官太太,与筱荣贵、蒋剑峰、王秀兰、周小培、杭麟童、王金洪等名家共同完成该剧。 省、市扬剧团合并后,王美云再也没有担任过主要演员,甚至鲜有演出,在《女会计》《战士在故乡》《千万不要忘记》等剧中饰演的均是小角色。她虽然心有不甘,但总还是能接受组织上的安排。1962年在扬剧折子戏《三搜店》中饰王快嘴,参加江苏省扬剧流派观摩演出大会,广获好评。此后主要从事教学为主,很少登台演出。 那个特殊年代到来之后,王美云不仅被彻底赶下扬剧舞台,1969年全家被强迫下放到江苏灌云县参加劳动,以后任灌云县旅社主任和伊山镇妇联主任等职。1977年终于等来云开雾散,恢复政策,举家又迁回了南京。此时刚恢复古装戏,她在省扬剧团任教师兼化妆师。1978年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扬剧科任教。1985年12月从教师岗位退休。 退休后的王美云安享晚年生活,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王美云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行动已经不便,她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一再嘱托家人:如果哪一天真的离这个世界,要向周总理学习,将骨灰撒入长江,希望魂归大海、永伴涛声。 2018年4月王美云与世长辞,享年95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