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调动人身体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去学习,去丈量现实世界,乃至心灵的世界,是一种美、一种光荣、一种幸福。人在劳动中融入了对美好的向往,对生活的祝愿,人在劳动中锤炼美德与品质,为幸福奠基,劳动也因此成人类社会存续与发展的基础。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劳动,将劳动要素融入教育,打造新的校园生活方式。有的大开脑洞、大胆实践,有的充满“古典”色彩,也有的不同于我们的一般想象……这个“五一”,小新君邀请您云游各国,看看他们究竟在怎么做,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芬兰,是最早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国家,为孩子们设置了手工课、家政课、编程课、自然课及综合课程等……听上去没什么不一样,细节里可都是惊喜。先来瞧瞧他们的手工课——孩子们在课上可以学习两类内容:看!这是芬兰的孩子在手工课上为“幸存者”设计的建筑:孩子各自发挥想象,比如给岛屿搭个帐篷,用来遮挡阳光,还在岛屿上栽种了棕榈树、椰子树,这样幸存者还能找些果实……还有利用各种回收纸盒设计制作“我的村庄”,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搭建各式各样的房屋。在整个手工课的过程中,孩子会不自觉地学会张力,学会如何把东西粘合而不散开,学会如何掌握平衡,让建筑物不会轻易被吹倒下……总的来说,手工课是一门借助多种材料、设备和工具,涉及材料辨别、视觉审美、技术运用及制作方法等多领域内容和艺术、数学等多学科内容的跨学科课程。比如,在这节自然课上,老师就带着孩子们一步步走入茂密的森林中,开启自然探秘课程。来到森林后,老师会发给孩子们一张色卡,让孩子们去森林里寻找跟色卡上颜色相匹配的东西,去寻找森林的气味,用语言形容出不同植物上散发的气味。还会让孩子们各自分享在寻找过程中的新奇发现,对于森林里的一切事物,他们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不小心迷失在森林里,可以如何进行野外生存等等。从这样的自然课上,孩子们会发现,认识森林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还可以用手去抚摸,用嘴去品尝,甚至可以通过在森林里自由地追逐打闹,找到在森林里畅行无阻的方式。自然课程的教室通常在没有围墙阻拦的大自然中,要求贴近实践、贴近社会,老师以问题或现象为导向,基于校园内及周边的各种自然资源,带领学生去探索,去捕捉,去尝试各式各样的自然体验。德国中小学的教育与工业发展紧密结合,孩子们要做好不同职业的准备,通过思考与实践判断自己适合的工作。教育的重点包括: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与手工实践技能;塑造劳动观念与意识;提供最新的职业信息;完善的评估系统。大部分地区,按小学4年,初中6年、高中3年的学段来划分。劳动教育落地为常识课和手工劳作课:常识课一般分为自然与史地,手工劳作则有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这就是一节自然常识课。老师会带领学生直接来到苗圃,特别邀请园艺工程师为孩子们介绍各种草本植物。从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到认识植物的种子果实,从知道植物的名字到了解植物的科目属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孩子们可以自由穿梭在苗圃之间,仔细观察感兴趣的任何植物;也可以认领一块小小的苗地,种下自己的小种子。进入中学后,将侧重“劳动学课”和“操作课”。前者主要讲授生产劳动和就业的理论和知识,后者更加偏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几乎每所中学都有五种劳动技术专用教室:金加工、木加工、烹饪、办公室管理、缝纫和编织。比如这样一堂修理课程:老师带来需要修理的自行车,从拆卸到找出问题,再从修理到拼接零件,每一步都和学生共同探讨,辅助他们上手解决。先将旧沙发进行拆解,看哪些部件可以继续使用,哪些需要先修理;再根据需求重新设计沙发;接着,根据设计图,组装、打磨、美化,一步一步完成沙发的“变身”。这些专用教室里有各式各样的修理物件,大多是学生们从日常学习或者生活中发现的,旧的或损坏的物品。通过回收修理,他们将废旧物品重新改造为新的物件,这也是出于环保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知不觉的就认识了各种工具和它们的使用方法,也学会举一反三,分析不同问题的原因。下面是一台建造于1959年的机器,几位学生就在学校的维修棚里开启拖拉机维修项目。维修之前,学生不仅要了解拖拉机出现故障的问题所在,还要了解它曾经参与的劳动有哪些,甚至还会研究不同时代的拖拉机构造特点。根据收集的资料再结合机器的实际现状,一点点抽丝破茧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这台沉睡许久的老爷车在学生的手里成功运转起来,发动车轰隆隆地发出令人振奋的声音,驶出修理棚。项目过程中,既有老师的陪伴与引导,也有已经毕业了的学生的帮助。 这样的劳技课,并不追求学生掌握技术到什么程度,也不要求学习成果,而是要求学生们能够从中了解整个生产过程和工序,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打常识的补丁就行。德国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实践环节——由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实习,在企业里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他们会和企业工人一样上下班,干一些简单的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工厂、职业。老师一周去看两次学生,巡回了解情况。实习结束,学生作汇报,老师作总结。日本中小学教育很重视教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教育”。课表几乎没有所谓的“劳动课”,但劳动教育分散在小学的体育、社会、道德、家庭等多门课程中。孩子们轮流成为“负责分餐的值班人员”,每天中午,他们都会穿上干净卫生的配餐服,戴上口罩,去食堂把当天的饭菜搬到教室,分发给大家。负责“午餐值日”的孩子,会进行餐前健康卫生检查:询问配餐人员是否有腹泻、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配餐外套是否穿戴整齐;是否洗手消毒等。通过简单的清洁消毒后,值日同学便会跟着老师去餐车室取餐。午餐运到教室后,孩子们简单整理完,便会依次给同学们分发牛奶、面包、饭菜等。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一切井然有序。吃完午餐后,孩子们会收拾好自己的桌面,将喝完的牛奶盒压扁,放在回收筐里。值班的孩子会统一清洗、晾干所有的牛奶盒;将餐具整理好,送去回收点,再运往清洁室清洗。午餐结束后,是学校统一的清扫时间,所有孩子会进行20分钟的大扫除。他们会清洁教室、过道、走廊、楼梯、浴室、体育馆等。一般学生负责把桌子推到一边擦地,其他值班学生会根据自己小组的任务分别负责自己的清扫范围。打扫完毕后才开始继续上课。老师会在课堂上带领孩子制定烹饪计划,清洗烹饪材料、切菜、调味、盛放、餐后收拾等具体方法,掌握基本的煮、炒等烹饪技巧,学会蒸米饭、做便捷汤,安全卫生地使用相关工具等。在这样一节烹饪基础课上,孩子们正在做蛋糕,根据提前制定好的烹饪计划,进行分工合作,和面、调奶油、煎蛋饼、摆盘……井然有序地为制作自己的食物倾注心力。这些设计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日本小学还设有专门的缝纫课,小学毕业的孩子要学会自己使用缝纫机,简单的钉扣子和缝补破洞,制作环保购物袋,或是信件明信片、收纳袋等常用布艺物品。在缝纫课上,老师会指导学生缝补扣子,用针线缝制布袋、抹布、垫子,锻炼孩子手、脑、眼动作的协调能力,逐渐掌握生活的必备技能。俄罗斯的劳动教育,尤其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互作用。俄罗斯小学从一年级起就让学生参加学校实验园地的手工制作和作物栽培(每周2小时),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和劳动观点。进入中学阶段,则在学校教学工厂、服务性劳动工作室劳动,甚至完成企业定货任务(每周2小时)。到了高级(九至十年级)学生主要在校际教学联合工厂与学校挂钩工厂参加生产劳动。此外,学校还会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劳动。如:学生农业生产(农村中学劳动的基本形式)、学生工业生产、林业、维修、劳动休息营等。这些组织形式的劳动,主要利用暑假进行,为期二至四周,每天劳动四小时,学生自愿参加并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美国的劳动教育重在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因此,在美国的小学日常开设的课程中,其实是没有劳动教育课程,但在家庭和学校都有各种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劳动精神。当美国孩子进入中学后,学校会开设基于就业的技能知识、实践操作等劳动教育课程,还会设有家政、手工、烹饪、木工、园艺等劳动教育类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美国十分重视公民的教育与培养。在中小学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志愿服务/社区服务”与“服务学习”。下面就是一些学生在复活节来临时,参与的社区服务活动。他们会一大早来到活动现场,将准备好的复活节彩蛋摆出千变万化的造型,放置在活动现场的各个角落。当社区里的小孩子们来到现场参与活动后,志愿者们就在不同的活动关卡充当工作人员角色,全力协助活动的正常举行。 美国高中和一部分大学设有劳动教育课程,则侧重于探讨劳动关系、工会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在法国,普通中小学生,需要会做手工制作和轻微的体力劳动,以及创造性的劳动。这是法国一所小学的户外劳动课,老师带领孩子们从学校结伴走出,到周边的乡村树林里学习如何搭建树屋。一路上,老师在沿途介绍各种植物,孩子们开心地肩并肩前行,随老师仔细观察。孩子们在密林里四处穿梭,一边寻找可以进行树屋搭建的材料,一边去发现更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为了尽可能地获得可用的材料,孩子们一会儿爬上了树,一会儿蹲守在溪流旁,一会儿满手都是采来的野花。在法国高年级学生,学校会加强与企业部门的合作,培养学生为将来生活准备的能力(职业认知与职业技能),感知世界与体验社会生活。来看看韩国这所森林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老师带领着孩子来到森林里,会先进行热身活动和安全教育,然后开展不同主题的森林活动。比如说,制作小水车、制作松针香包、折纸飞机、玩水嬉戏、户外野餐等。幼儿园里还有一片菜地和橘子园。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每天都会带领着孩子们来到菜地,从播种到采摘,从翻土、浇水到施肥、拔草,每一个步骤都带着孩子一起亲身体验。 到了中学阶段,劳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积累多样化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在家庭生活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探索职业的能力。学校大多也在入学前就开始进行劳动教育:家长带孩子到学校做义工,如捡垃圾、在餐厅洗碗,带领孩子做课外活动等。当孩子入学后,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设置了种植、养殖、缝纫、烹饪、木工等选修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尤其是进入中学阶段,学校鼓励教师适时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下面这个就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社会职业体验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到相应的教室、场所,边学习边实践。最后介绍的是印度尼西亚的劳动教育,准确来说我们更想说的是位于印尼巴厘岛的绿色学校Green School。就劳动教育而言,Green School是最好的劳动课程体验场所。 学生在这里可以种植水稻,体验山川河流的生态环境,建造他们心目中的竹建筑。 餐厅里的餐盘是用学校种植的竹子所编,餐盘上的内衬由香蕉树上的叶子制成。学生将使用过的叶子和没有吃完的食物分别投入收纳箱,去喂猪、牛、鸭子、小鸡、兔子和大鹅;将饲养的这些动物产生的粪便集中放到一个地方发酵,发酵好的废料又用来作为食物和蔬菜的肥料,完成栽种。 另外,学校规定每个巴厘岛的孩子只要能带来6公斤的垃圾,就可以得3个月的免费上学机会,将劳动教育扩展到更广的生活空间去。
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教育性是其首要属性。参与体验劳动时要提升对自我、生活、社会、未来和生命的认知高度,反哺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活用劳动中的知识和体验。劳动课程可以更丰富多元,打破学科边界,比如,与信息技术学科、艺术学科的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将课堂延伸到学习、生活中的细微处。如何让劳动教育的效果发挥到实处,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并延伸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呢? 可以改变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以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替代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 并在劳动教育的不同阶段,适时给予学生劳动成果的可视化评价。看完不同国家的劳动教育,你有怎样的感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更欢迎你分享所见所闻!来源 | 文中动图综合整理自bilibili、Youtube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