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经络人体高清穴位图解

 红星军 2022-05-02 发布于山东

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这个术语出自《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阴经之一。

它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上接足厥阴肝经于肺内,下接手阳明大肠经于食指,经脉分布于胸前、上肢内侧前、拇指桡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

手太阴肺经穴位分寸歌(11穴) 
肺经穴起于中府, 华盖平去六寸处。 
云门璇玑旁六寸, 锁骨之下外端处。 
天府腋三臂内求, 侠白泽上五寸渚。 
尺泽肘中横纹是, 孔最腕上七寸属。 
列缺食指交叉尽, 经渠腕后五分处。 
太渊腕后横纹头, 鱼际红白肉界处
少商大指甲根旁, 喉痛刺之可除苦。
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⑴,下络大肠,还循胃口⑵,上膈属肺。从肺系⑶,横出腋下,下循臑内⑷行少阴⑸、心主⑹之前,下肘中,循臂内⑺上骨⑻下廉⑼,入寸口⑽,上鱼⑾,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译文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 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 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图片

肺经歌诀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太阴肺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呼吸系统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咳血、胸痛。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咽痛、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二、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上接手太阴肺经于食指,下接足阳明胃经于鼻旁。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中医解读: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阳明大肠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大肠,阳气盛的经脉。

经脉循行

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挟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骼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歌诀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图片

 手阳明大肠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呼吸道病: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咳嗽。
    头面疾病:头痛、面神经炎、面肌痉挛、面瘫、牙痛、麦粒肿、结膜炎、角膜炎、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鼻炎、鼻塞。
    其他:颈椎病、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三、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循行路线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歌诀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图片

足阳明胃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胀、胃痛、胃下垂、急性胃痉挛、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泄泻、痢疾、胃肠蠕动过慢。
    头面疾患:痤疮、黄褐斑、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咽炎。
    其他:中风偏瘫后遗症、慢性阑尾炎、乳腺增生、白细胞减少症、经脉所过的关节肌肉病。

四、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足太阴脾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42穴,左右各21穴。

歌诀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图片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足太阴脾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消化系统病:消化不良、泄泻、痢疾、便秘。
    妇科病:痛经、月经不调、闭经、月经提前或错后、盆腔炎、附件炎。
    男科:急慢性前列腺炎、水肿。
    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经脉所过的肌肉软组织疾病。

五、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是人身体一条经脉,十二正经之一,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本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个腧穴。该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联系脏腑:心、心系、小肠、肺、目系、喉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

脏腑病:心痛,嗌干,口渴。经脉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本经腧穴: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循行路线

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胸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等。

歌诀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

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图片

手少阴心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心慌。
    神经及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癫痫、神经官能症。
    其他:经脉所过的肌肉痛、肋间神经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上接手少阴心经于小指,下接足太阳膀胱经于目内眦。经脉分布于手小指的尺侧、上肢外侧后缘、肩后及肩胛部、颈部、面颊、目外眦、耳中、目内眦。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少泽,末穴是听宫,左右各19穴。

解读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太阳小肠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小肠,阳气较盛的经脉。

经脉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胚,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面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歌诀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图片手太阳小肠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五官病:咽痛、眼痛、耳鸣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角膜炎、头痛。
    其他:腰扭伤、肩痛、落枕、失眠、癫痫、经脉所过关节肌肉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B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十二正经之一,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此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个腧穴,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此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出处介绍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支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经络歌曲

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寸歌(67穴)

足太阳是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

眉毛内侧攒(cuan)竹取,眉冲直上旁神庭,

曲差入发五分际,神庭旁开寸五分,

五处旁开亦寸半,细算却与上星平,

承光通天络却穴,相去寸半调看匀,

玉枕夹脑一寸三,入发二五枕骨边,

天柱项后发际取,大筋外廉陷中献,

自此夹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论,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下取,十七关元俞可推,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二一椎下论,以上各穴皆可推,

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空好,

会阳阴尾尻骨旁,第一侧线诸穴了,

再从脊旁开三寸,第二椎下为附分,

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寻神堂,

第六譩譆(yixi)膈关七,第九魂门十阳纲,

十一椎下意舍存,十二胃仓穴已分,

十三肓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

十九胞肓二一秩,第二侧线诸穴匀,

继向臀部横纹取,承扶居下陷中央,

殷门扶下方六寸,委阳腘外两筋乡,

浮郄实居委阳上,相去只有一寸长,

委中在腘约纹里,向下二寸寻合阳,

承筋合阳直下取,穴在腨肠之中央,

承山腨(shuan)下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

跗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后跟陷中央,

仆参跟下脚边上,申脉踝下五分张,

金门申(申脉)前墟(丘墟)后取,京骨外侧骨际量,

束骨本节后肉际,通谷(足通谷)节前陷中强,

至阴却在小趾侧,太阳之穴始周详。

图片

本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歌诀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魄户膏肓与神堂,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临是委阳,委中在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主干与分支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yixi)、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呼吸系统:感冒、发烧、各种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腹痛、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急慢性胃肠炎、肝炎、胆囊炎。
    泌尿生殖系统:肾炎、阳痿、睾丸炎、闭经、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
    其他疾病:失眠、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关节炎,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八、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简称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若小孩身体不好,在三至五岁时,父母可轻轻指压其脊骨两侧,从头椎至腰椎,能引导虚热下降。肾阳不足,水肿病会加强于肾经。肾脏强者才能长寿。

灵枢经脉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经脉循行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状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于前(中极,属任脉),

沿腹中线旁开0.5寸、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俞府)。

肾脏直行之脉: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肺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 水泉照海复溜交信 筑宾 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 俞府

图片

 歌诀

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乖徽海出,太溪大钟连水泉,复溜交信筑宾立,阴谷横骨趋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得,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直,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

 足少阴肾经预防及治疗的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急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遗精、术后尿潴留、睾丸炎、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附件炎、胎位不正、各种肾炎、水肿。

    头面疾病:头痛、牙痛。
    其他:消化不良、泄泻、耳鸣耳聋、腰痛、中风、休克、经脉所过的各种关节肌肉软组织病。
  

九、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当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少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图片

基本介绍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厥阴心包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端桡侧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该经脉腧穴为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左右合18穴。

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于胸中,出来归属于心包,贯穿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到达两肋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向上至腋窝下。

沿上臂内侧,进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到达其末端;另一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曲伸困难,腋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红,目黄,喜笑无常等。

歌诀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间使内关输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手厥阴心包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心血管系统:心慌、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绞痛、心肌缺血、胸闷。
    其他:恶心、呕吐、抑郁症、中署、休克、小儿惊风、胃痛胃胀、经脉所过的关节肌肉痛。

十、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十二经脉之一,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循行路线

手少阳三焦经

经脉循行:该经起自无名指尺侧端,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三焦有穴二十三,关冲液门中渚涵;

阳池外关支沟续,会宗三阳络四渎;

天井清冷渊消烁,臑会肩髎天髎合;

斜上天牖到翳风,瘼脉颅息角孙从;

耳门再上耳和醪,丝竹空与胆经交。

图片

手少阳三焦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五官病:耳鸣耳聋、腮腺炎、偏头痛、面神经炎、面肌痉挛。
    其他:肋间神经痛、便秘、感冒、中风后遗症、肘关节屈伸不利、经脉所过的关节和肌肉软组织病。

十一、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共四十四穴,原穴为丘墟穴,络穴为光明穴,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他能治疗发热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质介于阴阳明之间。足少阳胆经的位置: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

循行路线

起于眼外角(瞳子 ),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 窝。直行脉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有三分支;一支从耳(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气冲穴),横入髋关节(环跳穴);一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指甲后(大敦穴),交与足厥阴肝经[1]

主要证候

寒热,口苦,胁痛,偏头痛,外眼角痛,颈及锁骨上窝肿痛,腋下淋巴结肿大,股、膝、小腿外侧疼痛及第四足趾运动障碍。

图片

足少阳胆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肝胆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绞痛、各种慢性肝炎。
    头面五官病:头昏、偏头痛、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耳鸣、耳聋、近视。
    其他: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胁下痛、经脉所过处的肌肉痛。

十二、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足厥阴肝经循经路线: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 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图片

基本定义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肝经。

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歌诀

足厥阴经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是,中封蠡沟伴中都,膝关曲泉阴包次,五里阴廉上急脉,章门过后期门至。

循行部位

编辑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分支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脏腑

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病机分析

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该经主治

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足厥阴肝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生殖系统疾病: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盆腔炎、前列腺炎、疝气。
    肝胆病:各种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肝脾肿大、抑郁症。
    其他:头顶痛、头晕眼花、各种眩晕、癫痫、胃痛等。

十三、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这都是督脉经络之气受阻,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之故。由于督总统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不仅发生腰脊强痛,而且也能“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同时,督脉的别络由小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亦发生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妇女子不育等证。

图片

歌诀

督脉中行二十七,长强腰俞阳关密,命门悬枢接脊中,筋缩至阳灵台逸,神道身柱陶道长,大椎平肩二十一,哑门风府脑户深,强间后顶百会率,前顶顖会上星圆,神庭素髎水沟窟,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任督毕(二十七穴)。

督脉的功能很多,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督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与各阳经都有联系,所以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其二,它对脑髓与肾的功能有所反映。督脉行脊里,人络脑,又络肾,与脑、髓、肾关系密切,可反映脑、髓、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肾为先天之本,主髓通脑,主生殖,故脊强、厥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统疾患与督脉关系重大。脑是人的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而督脉的路线与脊髓有重复的地方。所以,督脉与人的神智、精神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主治病症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十四、任脉

任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该经脏腑募穴多达6个,包括全身半数的募穴,是所有经脉中含募穴数量之首,与女子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任脉为“阴脉之海”。下面来看看任脉的准确位置图。

任脉主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部正中线上行,经过曲骨,关元,鸠尾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沿面颊,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胃经,止于承浆穴。其分支由胞中分出,与冲脉相并,上行于脊柱,循行于背部。

穴位歌诀

任脉穴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两阴间。

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

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

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里。

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止

图片

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此外通过按摩、中药贴敷、艾灸任脉,还可以起到调节人体性激素分泌的作用,保持肾气充足而畅通,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人体衰老。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保养任脉,保证任脉的通畅,就可以延缓衰老。

任脉不通的症状

任脉不通可表现为月经不调,胎动不安,少腹坠胀,阴道下血,淋漓不尽,甚或滑胎;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任脉不通,肝经气滞,则睾丸胀痛,疝气。

任脉功能主治疾病

对于小腹,脐腹,胃脘,胸, 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均有强壮作用,还可以治疗神志病。

下焦病:小腹胀满,疼痛,二便不通,遗精,月经不调,痛经。

中焦病:腹胀,腹痛,肠鸣,腹泻,胃脘痛,呕吐,纳呆,水肿。

上焦病:胸闷,气喘,咳嗽,胸痛,呃逆。

面颈部疾病:失语,口眼歪斜,牙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