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上真的有寿神

 明日大雪飘 2022-05-0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颐和园转轮藏正殿屋脊上“福寿禄”三仙像

颐和园有福禄寿三座琉璃像,位于颐和园万寿山转轮藏正殿三个攒尖顶上,由琉璃烧制而成。

图片

颐和园官网显示:2005年颐和园排云殿—佛香阁区域进行大规模修缮,转轮藏也在此次修缮范围内,当时这三座琉璃像的排列顺序为自西向东“福”、“寿”、“禄”,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三座琉璃像,决定将原件移至文物库房进行保存。

图片

颐和园官网介绍,这尊是“福”。

图片

颐和园官网介绍,这尊是“寿神”。

图片

颐和园官网介绍,这尊是“禄神”。

但是有专家认为“福”神和“禄”神形象反了,此处有争议。

图片

颐和园转轮西藏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颐和园工程清单》记录了光绪十四年开始维修颐和园万寿山转轮藏建筑群工程情况:

光绪十九年正月二十一至二月二十九,转轮藏并两边游廊楼均拆卸头停琉璃瓦片。二月初六至三月初五,转轮藏楼后起刨坍塌石块。十月十一至二十五,转轮藏归安压面柱顶等石。十月二十六至三十日,转轮藏正楼竖立大木,两边八方亭挑换角梁橼木望板。十一月初一至初五日,转轮藏签钉橼木望板,两边八方亭挑换木料。十一月初六至初十日,转轮藏接钉橼木望板,两边八方亭接换木料。十一月十一至十五日,转轮藏正楼安钉橼木望板,八方亭挑换角梁橼木望板。十一月十六至二十日,转轮藏头停钉橼木望板,两边八方亭挑换角梁柱木。十一月二十六至三十日,转轮藏头停签钉橼木望板,两边八方亭均树立柱木。十一月十二月初一至初五日,转轮藏头停签钉角梁橼木望板,八方亭二座均树立大木。十二月初六至初十日,转轮藏八方亭二座均树立大木已齐,随安转轮宝塔。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转轮藏头停苫灰背八方亭头停橼木望板钉齐随苫灰背并调脊瓦绿色琉璃瓦随安转轮宝塔。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一日至初五日,转轮藏头停苫灰背八方亭头停瓦瓦以齐随安法轮宝塔。正月十一日至十五日,转轮藏头停苫背八方亭内摆安法轮常转宝塔已齐。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转轮藏头停苫背已齐,八方亭安钉外槽装修。二月初一日至十五日,转轮藏两边八方亭安钉外檐装修,游廊竖立柱木已齐接钉橼木望板。二月十六日至二十日,转轮藏正楼瓦脊瓦并摆安福禄寿仙人。二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转轮藏正楼安钉楼板挂檐板,两边游廊调脊瓦瓦已齐。三月十一日至十五日,转轮藏安挂檐板叠落上并东西进深墙成砌墙身调脊瓦瓦随抹饰红灰。三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转轮藏南面叠落上宇墙安砌压面石随砌墙身。四月十一日至十五日,转轮藏正楼并两边八方楼亭上层安砌冰盘檐并成墁地面砖。五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转轮藏正楼并两边八方楼亭安砌冰盘檐已齐接墁地面砖正楼前檐地面地脚刨槽筑打灰土。六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转轮藏正楼八方楼亭柱木披灰麻并墁土层地面砖。九月十一日至十一月二十日,转轮藏正楼两边游廊八方楼亭均油饰彩画。

专家认为,颐和园转轮藏,根据清代笔记记录,它有可能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仿杭州的法云寺藏经阁,1860年时,英法联军,烧毁三山五园,此处建筑并没有被烧毁,虽然几经修复,建筑的形式,外观基本保持不变。专家实地勘察,做出如下描述:

现存的转轮藏正殿高两层,三重檐,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建筑面积277.2平方米,周围有廊。绿琉璃瓦三个勾连搭攒尖式屋顶上立三尊彩色琉璃福禄寿三星。六檩大木,斗拱一层三翘斗科、二层五踩双昂、顶层七踩单翘双昂。井字天花,绘金龙和玺彩画。圆柱,青石柱硅。匾额满汉双文“转轮藏”,楹联“藻绘春风万物资始,发挥天运四序成功”、“泰山乔岳运动无迹,祥风和气长养为心”。前、后檐金里装修,一层明间四扇步步锦隔扇,次间步步锦支摘窗。二层平台琉璃挂檐板,里侧有倒挂栏杆与垂柱,屋顶与二层檐橼有倒挂栏杆与垂柱,内有固定步步锦窗。山面为步步锦支摘窗,二层为四扇隔扇门,中间带帘架框。青石阶条石台基。殿左右与爬山廊相接。正殿的两翼各以四间飞廊连接东、西两座八面阁形二层彩亭,两亭均八角脊攒尖圆宝顶,有垂吻兽、合角兽及仙人。井字天花,绘金龙和玺彩画。金砖地面,圆柱,青石八角形柱础。前檐东、南、西、北四面均有双扇步步锦隔扇门,其他四面为隔扇窗。外檐有坐凳棚子,二层为琉璃挂檐板,里侧有倒挂式垂柱与栏板,二层檐柱有扶手栏杆。青石阶条石台基。亭内各有一座木做彩油转轮藏。

专家认为,转轮藏建筑群的命名取自正殿两侧彩亭中两座可以旋转的轮藏。

图片

颐和园转轮西藏域西侧彩亭

根据乾隆年间制定的《万寿山工程则例》中专列有一项《雍和宫转轮藏开花献佛木作则例》中记载得知,颐和园转轮藏,最初建造时是按照雍和宫的转轮藏制作的。清光绪十六年档案记载:《颐和园现查残缺糟朽不齐陈设什物清册》有“转轮藏存木作八方龛一座,转轮藏两座,开花现佛两座”,说明在慈禧太后建造颐和园工程初期,转轮藏,还保持了乾隆时期的形态,但是经过慈禧太后建造颐和园后,现存的两座可以旋转的轮藏,已经变成了外观上一模一样的四层亭式建筑,两座可以旋转的轮藏上均没有了开花现佛功能,也不能储藏经书和佛像了。

有专家于2005年对转轮藏正殿东面亭内可以旋转的轮藏进行了勘察后,有如下描述:

该轮藏为完整的清代木构,由藏座、藏身、腰檐、藏轮等部分组成。藏身通高7.7米,最下层圆形座面周长5.44米(直径1.73米),中心用一个木轴贯通上下,木轴八面安装铁撑,底部为圆头铁轴,插入地坑的海窝之中。地坑内的木轴八面各有一根悬立的铁棍,推动铁棍可以转动轮藏。该转轮藏的外部形态为下层一层,上层三层,八方亭式,一层下部的圆型面板上在清漪园时曾木雕金刚力士,1953年修缮时改木雕天龙八部。该木雕厚8厘米,文革时收存在文物库内。亭式建筑从下往上越来越小,每层均为双翘五踩斗拱,卷草垂花挂落,荷叶式挂沿,宝瓶卷草纹栏杆,额坊上绘旋子彩画,建筑的八个面都是贴线不能开启的隔扇门,隔扇页上彩绘着花鸟和渔椎耕读等山水人物……

图片

现存木质彩绘转轮藏下部(网络用图)

图片

现存木质彩绘转轮藏上部(网络用图)

乾隆清漪园时的转轮藏是按照雍和宫的转轮藏制作的。

图片

雍和宫万福阁正面照

雍和宫万福阁东侧为永康阁,西侧为延绥阁,这两处即为雍和宫的转轮藏。

图片

(网络用图)

图片
(网络用图)

万福阁东西两侧各有飞虹天桥,西通延绥阁,东通永康阁。永康阁中央陈列一个“转轮藏”,这是一座木刻彩画八角塔形的楼阁,内供八尊长寿佛坐像。转轮藏上刻有经文,佛教称每旋转一周,如同念诵一遍经典,使人免去一切罪孽。

图片
永康阁中转轮藏网络用图)

专家对永康阁中转轮藏是这样描述的:转轮藏下部是用木雕刻的交错着的山石,山石底下有众多的天神、力士、金刚或背驮、或于托将山石亭阁高高举起,造像人物生动逼真。轮藏上部为八角形带廊的亭子,亭子八面均有隔扇门,随着轮藏的转动,隔扇门开启,内中各供奉着一尊无量寿佛。隔扇门两侧的朱红柱子上部雕有盘龙。亭子上面有斗拱吻兽,下部四周环绕护栏。轮藏中心竖立着一根插在轴槽内的巨大的转轴,转轴的最上端,直达转轮藏顶部藻井中的轴槽内,下端插入地坑中的机关内,旋转的原理与其它诸座转轮藏大至相同。

图片

延绥阁中的转轮藏(网络用图)

万福阁西面延绥阁内的轮藏主体为开花献佛。专家这样描述:开花献佛是一种供佛的方式,它用一朵巨大的莲花包裹着四尊精致的释迦牟尼像,佛像双手托钵,形象传神。当轮藏转动时,莲花花瓣慢慢开放,呈现出里面的佛。

图片

北京雍和宫万福阁之东侧的永康阁。

图片

北京雍和宫万福阁西侧的延绥阁。

图片

北京雍和宫万福阁之东侧凌空飞廊。

转轮藏,又名转经藏、转关经藏、转轮大藏、转法轮藏或经轮藏、星晨车、飞天藏、摩尼转等,简称轮藏,是可以贮存保护释典佛像的、能够旋转的大书架,也可以说是一种回旋式的大经橱。与此相联系,用于安放转轮藏的建筑,就称为转轮藏殿、转轮藏阁、此卢殿或称法宝殿、藏经阁、摩尼殿等,是一般寺院的重要设施,起着佛教图书馆的作用,为我国古代佛教典籍、佛像等重要文物的保存、保护、流传和弘扬,起了积极作用。

图片

北京雍和宫万福阁之永康阁

所谓“转藏”,即,转读大藏经、小藏经,就是指读经文的首、中、末数行及翻转至下一页。

转轮藏由傅大士始创。

傅翕(497-569),又名弘,字玄风,号善慧,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双林寺之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宝志并称梁代三大士,自称是弥勒应身,故又称善慧大士、傅大士、弥勒大士、双林大士等。因取鱼会嵩头陀(名达摩),照影悟道,即于松山双梼树下结庵修道。

宋《佛祖统记》卷三十三“法门光显志”第十六文载:“轮藏:梁傅大士,悯世人多故不暇诵经及不识字,乃于双林道场,创转轮藏,以奉经卷……〞。

《释门正统》塔庙志记载:“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玄风)愍诸世人,虽于此道颇知信向,然于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士为是之故,特设方便,创成转轮之藏。令信心者推之一匝,则于诵读一大藏经正等无异。

《傅大士集》卷一记载:“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乃立愿曰:'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劝世有菩提心者,至诚竭力,能推轮藏不计转数,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随愿获益。’今天下所建轮藏,设大士像,实始于此。”

专家推测,傅翕出于少年未进学堂的酸辛,对文盲之苦体会颇深,故除了因经目繁多不能遍阅外,更力图使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下层黎庶学A经藏,创建了可推动的“即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的转轮藏。

有专家评价:傅翕创设转轮藏的初衷,在于以转动代替诵读经文。这就使佛教文化由王公贵族走向平民信众,使普通信众皆有成道之可能,实在是对中土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一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与现代图书馆所倡导的“对公众开放”的宏旨雷同。

《傅大士集》卷一记载:“大士一日,顶冠、披衲、靸履。帝曰:'是僧耶?’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袖衣。”

《释门正统》卷三《塔庙志》记载:“若夫诸处俱奉大士宝像于藏殿前,首顶道冠,肩披释服,足蹑儒履,谓之和会三家。”

       现在大家明白了,乾隆皇帝为什么会在万寿山转轮藏这个诵经拜佛的区域中,在主殿的屋顶上供奉道教的福禄寿三仙了吧?乾隆和他老爹雍正皇帝包括清朝很多的其他君主,大概一生都在追求融合儒释道三教一体的路上奔波着。

附记:昆明湖万寿山碑记:

图片

图片

万寿山昆明湖记:岁已巳考通惠河之源而勒碑于麦庄桥。元史所载引白浮瓮山诸泉,云者时皆湮没不可详。夫河渠国家之大事也,浮漕利涉灌田使涨有受而旱无虞,其在导泄有方。而潴蓄不匮乎?是不宜听其淤阏泛滥而不治。因命就瓮山前芟苇茭之丛,杂浚沙泥之隘塞,汇西湖之水都为一区。经始之时,司事者咸以为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踟蹰虑水之不足。及湖成而水通,则汪洋漭沆较旧倍盛,于是又虑夏秋泛涨或有疎虞甚哉。集事之难可与乐成者以因循为得计。而古人良法美意利足及民,而中止不究者皆是也。今之为闸、为坝、为涵洞,非所以待泛涨乎?非所以济沟塍乎?非所以启闭以时,使东南顺轨以浮漕而利涉乎?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则三尺矣。昔之海甸无水田,今则水田日辟矣。顾予不以此矜其能而滋以惧,盖天下事必待一人积思劳虑亲细,务有弗辞,致众议有弗恤而为之,以侥幸有成焉。则其所得者必少,而所失者亦多矣。此予所重慨夫集事之难也。湖既成因赐名万寿山,昆明湖景仰放勋之,迹兼寓习武之意,得泉瓮山而易之曰万寿,云者则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庆,建延寿寺于山之阳,故尔。寺别有记,兹特记湖之成,并元史所载泉源始末兴废所由云。乾隆十有六年岁次辛未长至月御制并书。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