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说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昵称4X6owk9e 2022-05-02 发布于湖南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即重阳。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有两个九,所以叫做重阳。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家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此时的王维时年十七,正在长安求取功名。这首诗是他重阳节思念亲人所作。

少年的王维还没有成为后来的诗佛,没有宁静淡远的心境,此时的他曾写下“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样慷慨豪迈的诗句,是一个一心要建功立业的游侠形象。也正是如此,少年的王维才写下了这首直抒胸臆的诗。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写出境况。两个“异”字,说明王维此时事业蹭蹬,颇不如意,至少是自我感觉格格不入。此时的王维和我们初入职场一样,心比天高却无从下手,意气风华却诸多不顺。“异乡”是不适应环境,“异客”是难融入人际圈。除了两个“异”字,还有一个“独”字,这个“独”不仅是形单影只,更是心灵无处安放。身与心都满是疲惫,满是伤痕。

次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出心境。事业未展,佳节甫至。很多事情拥有的时候都不觉得可贵,“当时只道是寻常”,只有在失去时才想到珍惜。过节是无关富贵与贫贱的事情,只关人情。也许这是少年王维第一次在外过节,身边的朋友都阖家团圆,唯有自己无法回家。这种失落感就成倍增加,所以,当诗人写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他写的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无意中也发出了无数身在他乡的群体声音。这声音,是朴素无华的告白,是内心的自然流露,是游子满眼的遗憾,是中华文化的血脉。

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变换场景,以他心写我心。重阳节兄弟们都和往年一样在登高,在插茱萸的时候会想起少了一个我没有来。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兄弟,而是写兄弟想念自己。这种场景的变换,实际上更深情,因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在想象兄弟们在思念自己,就像双重镜像,就像盗梦空间。之所以诗人会这么想,还不是此时正在炽热地思念兄弟啊。

时空的变换还有一个好处,诗人此时在做什么完全虚写。可能他也登上长安的山巅,也佩戴着茱萸香囊;可能他独坐在旅舍的房间里,品着一壶虽甜实涩的菊花酒;可能正面对一桌一案,浸润着毛笔要写下今天的独孤……

诗人做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正是这种未知让结局有了无数可能。这就让诗有了曲折,有了力量,有了韵味。

小贴士: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