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迅猛变革的同时,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迎来更多的挑战,遍布全国的精神卫生之花,争奇斗艳,各吐芬芳,同时精神科医生培养和教学也渐渐步入正轨,至今为止,已经硕果累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中国精神卫生领航者们在改革开放前后着手各地精神卫生学科的建设,犹如辛勤的园丁栽种下一株株小苗,几经风雨,现在多已成长为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这里有其中几个精神卫生专业的成长故事,包括北大精研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济宁医学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崔玉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正在飞速发展和变化。社会发展变革带来各方面的激烈竞争,使社会对精神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精神卫生领域里也逐渐出现新的现象,如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因病退学的原因由20世纪50年代的传染性疾病转变成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化的趋势,老年人的精神障碍及多种心理卫生问题也逐渐被社会广泛关注;酒及药物依赖的问题均呈上升趋势。
相比较,从事精神卫生服务的专业人员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落后和社会的偏见,许多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不愿从事此专业工作。因此,在全国绝大多数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存在临床医生学历低、专业水平差的问题,尤其在中小城市的专科医院中,临床医生绝大多数是专科学历,有的医院甚至没有一位本科学历的医生。
为改变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落后的现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科的发展,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素质高的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1988年在沈渔邨院士(当时任北大精研所所长)领导下,所长会多次研究讨论,由当时主管教学的副所长陈昌惠教授具体操办,向全国各省的医学院校及各省的精神病医院发出书面调查信函,了解精神病学科的设置,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及临床见习学时,师资力量及各省的精神病医院设置等情况,沈渔邨教授多次组织本专业的老专家论证,向原卫生部及北京医科大学申报,建议成立旨在培养精神卫生专科队伍的“精神卫生学系”。
在北京医科大学院领导支持下,经过多次论证后,北京医科大学于1989年成立了精神卫生学系,并于当年9月招收第一届五年制精神卫生学本科专业。在前后的几年中,湖南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河南医学院、济宁医学院、潍坊医学院也相继设立了精神卫生本科专业。
精神卫生学系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的学生报考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后被调剂到精神卫生专业,这与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偏见和人们普遍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有关。精神卫生学系的考生录取分数在北医的录取分数线处于中上水平,学生基本素质好、学习勤奋,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及比赛中为学校争得荣誉。一名学生曾担任了校学生会副主席,并成立了学生心理卫生协会,极大地扩大了精神卫生学系在学校的知名度。
精神卫生学系的毕业生主要择业于全国大城市的精神病专科医院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下海经商等。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供需发生矛盾,一方面是基层精神病院缺乏高学历医生,另一方面是学生不愿到基层精神病院工作,学生们希望考研、留校、留京,在综合医院或大城市精神病院工作。
1995年高等院校压缩小专业,北京医科大学从学科建设的方面出发,停止了精神卫生学系等几个专业的招生,1999年7月最后一届学生毕业。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系只招收了六届学生,至今仍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毕业生不完全统计仅有半数,但是留下的毕业生都是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精神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其中许多人成为各自单位的各级领导、博士生导师等。“学风好、素质高、能力强、医疗水平高”等都是对我们精神卫生学系毕业生经常的评价。这表明我们的学生受到广泛的赞誉。精神卫生学系六届学生分别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内蒙古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毕业后服务于全国各地的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全系141名学生中30多人获得研究生学历甚至成为研究生的导师,20多人在国外学习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