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东西跨越一千多公里,从黄土高原到戈壁沙漠再到冰川、草原,各种地貌都可以找到踪迹。其GDP排名可能落后众多发达省份,但其在中国版图的重要程度(不光是能源矿产),怎么说都不为过。特别是甘肃的河西,如中国躯干上的巨擎,河西稳,则西北安。 张掖古称甘州、酒泉史称肃州,甘肃即二地的首字而成。甘州与肃州都是河西重镇,由此可见河西走廊于甘肃之重。昔日汉武大帝令卫青,霍去病扫荡匈奴征服河西,设立了“河西四郡”;除了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外,另两个是被称为凉州的武威和敦煌。
汉唐以来,控制河西即可打通西域,特别是唐代对西域进行了实际控制。遗憾的是公元751年的恒罗斯之战,大唐帝国对阵阿拉伯帝国,大唐对白衣大食的唯一一次失败。虽然大唐主帅高仙芝完全可以卷土从来,无奈帝国发生了安史之乱,主帅高仙芝率军调往中原平叛。自此随阿拉伯人东进伊斯兰教在西域传播,原本信奉佛教的西域民众改信伊斯兰教,形成了今日中亚五个斯坦国的格局。唯我河西走廊依然保留了佛教文化和众多佛教石窟。
西汉时期河西政治文化中心在凉州(武威)。地理上,丝绸之路开辟后,武威具有较好的通达优势,借助商业蓬勃发展,凉州设凉州刺史部,统辖整个河西。
唐朝初,因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和吐蕃的边患,朝廷出于整个战略攻防格局的考量,贞观年间设置陇右道时将道治选在了青海鄯州(乐都),自此,武威统辖河西的生涯终结。
河西因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甘肃今日又简称陇。 北宋时期河西被西夏人统治,他们设立甘肃军司,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地名。而西夏人将甘州(张掖)升格为宣化府,成为西夏四府之一。
蒙古灭西夏后,在原西夏政区内设置甘肃行省(其辖区与今天的甘肃省有较大差异),张掖成为甘肃行省的省治所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甘肃为名设立行省。因为当时蒙元帝国要征服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张掖一头靠青藏高原一头连接蒙古高原,地理区位异常重要。
明代西北边疆的收缩,没有在元代基础上设立甘肃都司(省),那时期现在的甘肃东部均归陕西都司统辖。但是在黄河以西的河西和河湟地区设立了陕西行都司,其治所便在甘肃镇(张掖),这一时期可以称为甘肃的张掖时代。
随着大清帝国的开疆扩土,昔日吐蕃(西藏)西域大部(新疆)皆入我大清国土。清朝的甘肃省的设置基本奠定了今天甘肃省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内部格局。但是这省府班子驻地的选择却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变迁的过程。 顺治二年设置的甘肃巡抚先驻甘州,后移驻凉州。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甘州、凉州虽有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却不如陇东的秦州和巩昌(陇西)等地。加之准噶尔部诸汗和新疆回部叛乱带来的动荡环境、中国的经济中心进一步向东南移动,两地逐渐失去了入选省会的战略意义。
大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明确了陕甘分治,分别成立左、右两个布政使司,管辖甘肃地区的右布政使司(后改甘肃布政使司)治巩昌(甘肃陇西),增设的甘肃按察使司也驻巩昌。巩昌(陇西)位于渭河流域上游,便于东侧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 康雍乾三代,西部边疆蒙、藏、维吾尔等民族叛乱接踵而至,西部边疆军务繁忙。此时兰州开始受到清廷的关注。 古代丝绸之路经关中地区至兰州后,分岔为西北向和西向两条通道。从兰州分出河西与河湟两个方向。从大的地理单元来看,兰州正好可以扼控东西南北四个战略方向。盆地的地形又使之在战乱年代易守难攻,正是控制甘肃并进而西进的绝妙节点。 因此,康熙五年,甘肃巡抚驻来兰州,三年后布政、按察二司也搬到兰州。乾隆十九年(1755年),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正式治兰州,最终确立了兰州的政治地位并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