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驻京办” 作者:方罗平 历史是镜子,鉴古而知今。现在的驻京办,是地方政府驻北京的办事处,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的同乡会和会馆。一篇出自明代的《北直巴陵会馆碑文》,似乎能印证还在明朝中期,岳州人就在京城建立了自己的“驻京办”。 明代的北京地区和南京地区,也称北直和南直,二者皆直隶中央朝廷,而岳阳在春秋时期属楚,晋始置巴陵郡(郡治在巴陵县),宋代改称巴州、岳州,元为岳州路,明洪武年间改称岳州府(府治在巴陵县),领巴陵、临湘、华容、平江四县及澧州(领本辖及安乡、慈利、石门三县),所以,从历史渊源看,古人所称的巴陵,也可泛指今日之岳阳。从这篇文笔干练、内涵丰富的碑文,可窥见古代京城会馆的文化缩影,明代多楚才,而巴陵人独领风骚,碑文的作者也非等闲之辈。原文抄录如下: 巴陵会馆何由建也?粵自国初永乐间,我成祖文皇帝肇造京师于北平。当时从迁者,大率多楚材。累朝以来,楚之宦寓于京者,惟吾邑最盛。天顺中,黎公文僖,成化中,邓公襄敏,弘治中,刘公忠宣,正德中,颜公梅田。虑其盛而无所联属也,始立会于燕,以恰乡情,继讲乡约,以端士习。第踵行虽久,会馆未定,往往借会于民居。嘉靖戊午年,余领天下度支,首倡义举。一时同乡缙绅,及众椽吏,共捐金三百余,买唐天佐宅。以中为厅事,以前为门厨,重建香火神祠于后,每岁择公勤者三人,轮治馆务。隆庆五年,少司马姜公蒙泉,复率其乡众,共捐银七十余两,续置馆后徐文通基宅一所,自是东西皆通,宫衢翼匕然,为都门之大观矣!前后馆地,在今萧公坊长巷四条之南隅,横阔三丈八尺,深长十八丈八尺有余,共计百有十楹,周四围而环之以墙,匾题曰:【巴陵会馆】,欲不忘故里名也。万历五年,余谢事久矣,适蔡生子功,自京还,率众椽吏之舍,谓会馆之设讬始于余,恳一言纪之,余行年九十,何能文,姑叙其颠末之梗概,使人知所自尔。若夫,观斯文而世加修葺之功,则将来诸社之责也。履斯馆而世笃桑榇之盛,则有诸先达之乡约也。协恭和衷,各励官箴,助我国家亿万载无疆之休,以为会馆荣,而无贻乡曲耻者,则又人心自有之忠良也!余復何言! 这位行年九十的老者,以寥寥数语将建造巴陵会馆的历史背景,涉及的人物、资金、馆址、馆务、建造经历、规模、作记的动因、对后人的希冀及个人的桑梓之情,勾勒得十分清析,彰显了老人曾经的人生历练和治事功力。碑文提到,明代自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至隆庆的百来年间,巴陵出现过多位博学多才的进士和当朝名臣,如黎文僖即黎淳,岳州府华容县人,天顺元年(1457年)状元,以博学经史著称,参与修撰《大明一统志》,官至南京礼部尚书,;邓襄敏即邓廷瓒,巴陵县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明代中期著名将领,官至两广军务兼巡抚;刘忠宣即刘大夏,华容人,二十岁乡试第一名(解元),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为辅佐明孝宗朱祐樘实现“弘治中兴”,作出过突出贡献;颜梅田即颜頣寿,巴陵县人,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而少司马姜蒙泉即姜廷頣,巴陵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当属官阶正三品的兵部侍郎。从碑文可见,古代地方官员进京,朝廷并不提供住宿,只能借住民居或京城的会馆,地方在京城建会馆也是时势使然。嘉靖戊午年(1558年)至隆庆五年(1571年),先后筹得白银370余两,得益于同乡缙绅椽吏一呼百应。隆庆年间会馆二期工程完成,总占地面积应在800平方米左右,会馆门厨、厅事、神祠、住房等各项功能齐全,馆舍东西皆通、纵横交错、百有十楹,以至成为“都门之大观”,巴陵会馆成为当时京城的亮眼之作。在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岁月烟雨后,如今,会馆的碑刻是否存世,萧公坊长巷四条老胡同的具体位置,恐都难确定,但据李乔所著《会馆史略》一书,这种早期的明代官绅会馆,应设在北京的内城。 古代京城的会馆、同乡会,主要功能是沟通家乡和京师之间的联系,接待来京的地方官员及进京赶考的家乡学子,以地缘和业缘维系、团结、和睦同乡,方便官民、绅商在京城的相互交往,大家“虽在异地,宛若家乡”。巴陵会馆碑文并未提及接待家乡应试学子,这说明早期的会馆规模较小,接待能力有限,但不排除有过接待。后来,北京的外城又出现了很多“试馆”型会馆和“商帮”型会馆,在京城催生出丰富多彩的会馆文化。 据最新考证,京城的会馆始于明永乐年间,兴盛于清代中晚期,衰败于清末与民国末年,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大约五百多年的漫长过程,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巴陵会馆应属京城早期“郡邑”级别的官绅会馆,与后来在京城兴盛于清代的湖广会馆相比,无论占地规模还是馆舍功能,都有较大的差距,后者占地面积达4700平方米,除了它是省级会馆,也与后来的政治、经济和时局,密不可分。和现代驻京办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同乡会和会馆,并非官办,只是民间社会组织,不具备“跑部进钱”的功能,但会馆离不开社会名流的支撑,巴陵会馆算得上是个典例。 再看看碑文的落款;“万历五年丁丑岁孟春月既望、方钝字仲敏号励菴书”,也即1577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作者方钝。方钝为巴陵县人,嘉靖中期,任户部尚书七年,碑文提到“首倡义举”的“嘉靖戊午年”,既嘉靖三十七年,是他尚书任期的最后一年,公务繁忙,仍倾力会馆,足见其故里情怀。就在写下碑文这一年的五月,方钝谢世,万历帝发来一道圣谕,赞誉其“性姿耿亮,操履清严”、“得经国之权宜”、“洵大臣之风节”,并派内阁大臣来岳为方钝造墓立碑,令湖广巡抚、布政史及各路缙绅云集巴陵,为方钝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方钝在朝期间,严嵩时为内阁首辅,正值奸臣当道。方钝处淤泥而不染,还能如此荣于身后,实属不易。方钝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此后,从外黄知县一路做到户部尚书,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履职40年,其心系天下、体恤百姓、高风亮节、屹立不回的为官精神,在湘鄂赣民间,也成为传世佳话,而《北直巴陵会馆碑文》,是他唯一的一篇传世文字,碑文也成为他的人生绝唱。 作者简介 图片: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