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说:娘娘庄与时空对话

 燕山诗文 2022-05-02 发布于河北

1950年1月1日 天气晴

十年了,这支钢笔跟了我十年了,我一直小心珍藏,每次拿出来它都会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年代。

崔林,化名李杉,原名马宗周,字吟南,是我的战友,朋友,他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卢各寨村担任该村小学校长。1940年元旦,我们创办的第一期《救国报》与读者见面了……
 
这是爷爷去世前留下的日记,他说日记中有他的情怀,他还留下一支钢笔,告诉我,把钢笔埋在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的爷爷曾是一名记者,他的笔下记录了很多故事,他说文字是最好的印证,它可以留下不同年代的历史。带着爷爷生前的心愿,我开始收拾行囊,去爷爷口中说起的娘娘庄卢各寨村。
 

1950年1月2日 天气晴

《救国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东区委的机关报。1940年元旦在遵化东南的一个小山村卢各寨创刊。每周一期,手刻油印。崔林为第一任社长。报纸在日军统治区内坚持出版,1942年秋曾转移到长城以北。抗战胜利后,改名为《冀东日报》……
 
我跟随着爷爷日记中所记录的内容,来到这里,在与当地村民的走访中,我也渐渐了解了那段历史。1940年元旦,第一期《救国报》与读者见面了。由于当时人力、物力和游击环境的限制,最初的《救国报》只是一张八开两版的油印小报,一般是七天出版一期,每期也只能发行一千多份。但是,这个小报一经问世,就成为鼓舞军民斗志、坚定人民信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冀东党组织联系广大抗日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

1950年1月3日 天气晴

在报纸初创的这一时期,最大的问题是国际、国内、边区的新闻没有来源,延安新华社的电讯抄收不到,也不知道怎样抄收,只能由广播抄收员冯国玺同志用一台普通的收音机收听中央社的新闻广播,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崔林等同志从其字里行间寻找比较可靠的内容,经过一番去伪存真、沙里淘金的功夫,整理出一些可用的新闻。

关于冀东地区的新闻,则由冀东军分区司令部、各个战斗部队和地方组织供稿。这些稿件是当时《救国报》的灵魂。报纸刻写好之后,在秘密地洞里印刷。印出的报纸,通过交通站以沿村传递的方式,送到各部队、机关和读者手里。我们当时的工作难度非常大,但每当报纸能送到干部,群众和战士们的手中时,我们都倍感欣慰。

合上爷爷的日记,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爷爷和他的战友们在工作时的画面,他们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鲜血和生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1945年11月1日,《救国报》终刊,完成了抗战时的宣传使命。1946年5月《救国报》更名为《冀东日报》,1949年2月初,离开遵化农村向唐山市转移,1949年8月1日,更名为《唐山劳动日报》。

《救国报》、小村庄,这是不是爷爷梦想开始的地方?我独自走在蜿蜒的小路上,欣赏着四月的娘娘庄。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小时候,爷爷在家院子里种了一棵杏树,儿时的我会站在树下等杏树花次第开放,看一树花徐徐落尽,便知春时也将去了。爷爷说一树杏花一树春,脉脉乡愁总不尽。那时候的我,看不懂爷爷眼中的故事。

1951年4月8日 天气晴

十年前的今天我们在这里确定恋情,我们都是报社的通讯员,每天在一起工作,你喜欢画画,我喜欢诗词,太多的相似之处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在特殊的年代,我只能送你一束杏花,你便与我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你问,为什么来这里相见?我不语,只想静静地注视着你。

那天在水边,杏花春雨道尽了无边的春意。地上杏花点点,天上雨花点点,地上杏花绵绵,天上雨也绵绵,雨在花间,花在雨中。杏花东风吹如雪,潇潇春雨密还疏,蒙蒙细雨,杏花在烟雨中渲染开来,就像一幅动人的水墨画,集时光柔婉,得天地神韵,落花便成雨。

你说,杏花开了,我们一直盼望的春天的终于要来了,你说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来这赏花……可是最终我们没有机会再来这里了。
 
这是爷爷和奶奶的爱情,奶奶是南方人,跟随部队来到这里,遇见了爷爷。奶奶最喜欢的就是杏花,她说杏花与雨,是一组绝妙的搭档。在雨中,杏花那一层单薄的花瓣,轻轻浅浅,若即若离,杏花微雨,便有说不尽的故事。多少岁月流离,初见却始终如刻骨般清晰。那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浪漫。

1971年8月1日 天气晴

三十年前的今天,我们在黄土岭居住,当地老人们说村子是唐朝时修建的,这里盛产青石,已有上千年历史。走在村中,随处可见的石屋、石桥、……你说石头与村民世代相伴,完全溶入了他们的生活,就如我们的信念一样,坚如磐石……
 
我追寻着爷爷奶奶的脚步,来到这个小村庄。村子有1000多口人,四周群山环抱,村子里有一棵古槐树,是宋朝在庙中栽种的,那是一个朝代的印证。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可清晰地听到鸟鸣的声音,抚摸着路边的柿子树,这也有当年爷爷他们种下的,种下柿子树寓意着事事如意。此时,一切都静止了,我仿佛看到在浅笑漫谈中,那对年轻的男女,他们并肩而行,温柔了岁月。
 
黄土岭这个小村隐在连绵的山脉之中,蜿蜒的小路上,走着穿着斑斓彩衣的人们,他们依山而居,安闲自乐,白天背着竹篓自山间走过,夜晚睡在石房中,能听见花草对青石演奏的歌声。
 
我独自漫步,回想着爷爷日记中的点点滴滴,自从《救国报》的工作地点转移到唐山后,爷爷奶奶也离开了这里,他们被安排到另一个战场。几十年过去了,这里也成为爷爷一直心心念念的地方,我把爷爷留下的钢笔埋在了他和奶奶许下承诺的杏树下。这时的杏花盛开,白色的花瓣落在水中,就像奶奶所说,这是一幅水墨画。万物苏醒,绿意慵懒,这里的春风都那么慢,慢到与花一起落在心头纷纷世事,浮华万千不过是过眼烟云,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而花开终落曲不败。爷爷最大的心愿是让我来到他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看一看,他是在告诉我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我下定决心要像爷爷一样,用文字记录更多故事,传承他手中的笔。

与历史对话,我在倾听娘娘庄的心事……

作者:文静。

眉间.故事  编辑策划。

顾问:关仁山  峭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  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王翠红 

           杨晓键 张玉红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键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