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在大战陈友谅时,蒙元政府在干什么?为什么不乘机出兵灭了起义军呢?

 历史看兴衰 2022-05-02 发布于湖北

当朱元璋、陈友谅们在南方打得轰轰烈烈时,北方的蒙元朝廷比朱元璋们更忙。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什么叫做“永无止尽的战争”。

西北诸王的“灵魂拷问”

1360年,陈友谅东下,陈友谅与朱元璋的争战开始了。

正在调兵遣将,准备镇压起义军的元顺帝,却收到了一则“灵魂拷问”。

原来,窝阔台后王阿鲁辉帖木儿认为“国事已不可为”,不愿再南下讨伐起义军,遂屯兵数万,拉上西北诸王,一起拷问元顺帝:祖宗把天下交到你手中,你怎么丢掉了半壁江山呢?还是把玉玺给我吧,我来搞定这一切!

元顺帝也不客气:天命在我这里,你要来就来咯。

于是,元顺帝调原本要南下镇压起义军的10万军北征。

一番作战后,反王伏诛,漠北平定。

这下能专心南下了吗?

不能。

漠北的事情告一段落,中原的事情又闹起来了。

中原:双雄开干

元顺帝很快发现:中原两股势力即将爆发公开战争了。

在镇压红巾军过程中,朝廷召集地方富豪招募“义兵”,与农民军开战。

在徐州、高邮之战后,朝廷兵力损失较大,更加倚重这些“义兵”了。

这些“义兵”,也就从此成了拥护朝廷的军阀。

经过连续征战,中原形成了两股势力最大的军阀:察罕帖木儿军、答失八都鲁军。

其中,答失八都鲁是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军中虽有不少“义兵”,但仍然属于官军系统,地位比其他军阀高。

然而,在征战中,尽管答失八都鲁也很努力,但总是比察罕帖木儿差一点,无论是战功还是实力,都渐渐落到了后面。

结果,答失八都鲁遭到朝廷谴责,忧愤而死,其子孛罗帖木儿继承其军,心中愤愤不平。

1360年,正当察罕帖木儿“日修车船,缮兵甲,务农积谷,训练士卒”准备南下扫荡起义军时,得到消息:孛罗帖木儿准备趁机从后面袭击他的晋、冀之地。

察罕帖木儿或许不想内讧,汇报给了顺帝。

顺帝急忙做出协调,划分各自势力范围,要求各方不得逾越。

都听你的,还是军阀吗?孛罗帖木儿不听,发兵准备进攻太原,察罕帖木儿急忙调兵应战。

顺帝连番调停,不得要领,知道孛罗帖木儿不听自己的,遂下诏要求察罕帖木儿让步:你把冀宁(今太原)给他得了,别打了。

孛罗帖木儿大喜,立刻抵达冀宁。

双方激战,孛罗帖木儿占不到便宜,遂响应顺帝号召,退兵,察罕帖木儿攻了对方几次后,也不死追,回头去山东讨伐起义军了。

内战告一段落。

可是,更大的混战即将到来!

大混战

察罕帖木儿进军山东后,孛罗帖木儿趁机攻占延安,准备攻打陕西。

当时,陕西境内,有两股势力:李思齐、张良弼。李思齐当年是与察罕帖木儿一起起兵的,支持察罕,张良弼当时也受察罕节制。

李思齐、张良弼,都是当时比较能打的军队,被朱元璋称为“百战之余”,原本是可以给起义军带来巨大压力的军队。

可是,他们却被卷入了内战。

不久,张良弼倒向孛罗帖木儿,联合孛罗,与李思齐大战。

整个陕西,陷入混战。

随后,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众将推其养子王保保为帅,令其继续镇压山东地区的起义军。

当王保保在山东激战正酣时,孛罗帖木儿攻入河北,攻占了真定等处。

王保保是个人物,一开始没理会孛罗帖木儿,专心平定山东全境,然后回军进攻孛罗。

一番激战后,王保保、李思齐联军击败了孛罗、张良弼联军,孛罗势力大衰,远远弱于王保保了。

内战是不是差不多了?

还早着呢!

情况随即变得更复杂了。

宫廷斗争卷入军阀纷争

原本,孛罗和王保保之间的矛盾,朝廷劝得到就劝,劝不到也看着,没有掺和进去。

可是,朝廷内,顺帝和太子的矛盾,很快使情况变得复杂了起来。

当初,王保保去京师贡粮时,被太子拉拢,成了太子的人,顺帝见此,态度也由中立转为支持孛罗。

孛罗失败,正是墙倒众人推之时,太子、丞相遂施加压力,要求顺帝解除孛罗兵权。

顺帝无奈,只得就范。

孛罗这下豁然开朗:打王保保打不过,打太子还打不过吗?遂表示:解除我兵权是右丞相等奸人所为,不是天子的意思!

于是,孛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居庸关,击败太子后,进入大都。

顺帝大喜,封孛罗为右丞相,“节制天下兵马”,并下诏:孛罗、王保保是我的左膀右臂,不要再打了!

顺帝的本意,就是宣布以排挤出太子势力而结束内战。

对王保保来说,虽然不情不愿,但孛罗在大都呀!举兵去大都事情还挺大,也不好办,是有可能停止内战的。

太子不干!

太子调岭北、甘肃、辽阳、陕西四省的军队,与王保保会和,一起进攻孛罗。

孛罗本就打不过王保保,现在又加上太子军,更难以抵挡了,派出去的军队多投降了。

顺帝担心:如果太子、王保保一起攻入大都,是不是他自己也会被顺手端了?便派人刺杀了孛罗,召太子回京。

随即,朝廷以王保保挂帅,消灭、吞并了孛罗的势力。而原本倒向孛罗的张良弼也麻溜接受了王保保的节制。

孛罗都被消灭了,这下内战可以结束了吗?

新一季又开始了!

没有尽头的战争

王保保接受朝廷命令,回到河南,节制李思齐、张良弼等军,准备平定南方叛乱。

当时是1366年二月,朱元璋已经消灭了陈友谅,但正与张世诚激战正酣。

张世诚、方国珍,都是臣服于元帝的,因此,如果此时王保保南下,够朱元璋喝一壶的。

然而,还没出发,内乱又开始了。

李思齐,当初是和察罕帖木儿一起起兵的,按理是王保保叔叔辈,又自觉得自己实力、才能都很强,受不了王保保呼来喝去的指令。

张良弼,原本就倾向于孛罗,跟王保保不对付,也不愿受其节制。

于是,李思齐、张良弼,两位不久前还大打出手的对手结盟,一起反抗王保保。

王保保只好调兵遣将,准备讨伐李思齐、张良弼。

以王保保的实力、才能,其实平定李思齐、张良弼的把握也是比较大的。

可是···事情比他想象的要复杂!

他依赖的两位大将:关保、貊高也背叛了他!

这是太子搞的鬼!

当初,王保保击败孛罗,护送太子入大都时,皇后曾要求他逼顺帝让位给太子,被他拒绝了。

从此,皇后、太子与王保保失合。

于是,在太子的拉拢、支持下,关保、貊高决心脱离王保保,独立发展!

不久,关保、溥高上书,列举王保保罪状,表示要讨伐王保保。

如此,几大新老军阀联合起来,讨伐王保保,这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内战呀!

坚持到最后的内战

元顺帝也早看王保保不顺眼,遂下诏,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并设立大抚军院,剥夺了王保保节制天下兵马的权力。

王保保当然不干!拥军拒命。

于是,元顺帝遂集结起新旧军阀,一起讨伐王保保。

王保保势弱,只好退兵到了山西临汾。

此时,徐达、常遇春的北伐已经开始了。

李思齐、张良弼知道不好,不打了,驻屯潼关,防备明军。

其他军队可不讲究,继续围攻王保保。

李思齐、张良弼两军退出,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王保保组织反击,擒杀了关保、匡高,赢得胜利。

顺帝这才决心不打了,下令罢大抚军院,恢复王保保的职务,准备抗击明军。

此时,正是1368年七月。

当月月底,顺帝、太子放弃大都,北逃···

蒙元,算是把内战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必然

朱元璋们在南方大打出手时,蒙元朝廷在北方打得更热闹。

这其实并非偶然。

整个元代的军政都是比较混乱的。

早在元灭宋以前,就有人指出:本朝最偏重者,是军政;本朝代最纷乱者,也是军政。

元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既不完全是中原常见的嫡长子继承制,也不再是草原的“幼子守灶”,十分混乱。

因此,世祖朝以后,几乎每次皇位更迭都会引起争执、火并,血雨腥风。

同时,留守草原的西北诸王与朝廷之间,彼此也各有势力,上都、大都的“两都之战”也曾上演。

而在内陆,地方行省官员军、政兼职,权力极重,早在元代中期,就时有地方叛乱发生。

在红巾起义爆发后,以“义兵”武装起来的军阀,就更是名副其实的军阀了。

因此,西北与朝廷的矛盾、太子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军阀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军阀之间的矛盾,彼此掺和在一起,此起彼伏,无休无止。

可以说,如果不是朱元璋北伐,内战肯定还会无休止的打下去!

从蒙元内战的规模、用兵水平来看,蒙元的实力依然很强,而且,彼此之间的矛盾虽不可调和但又具备暂时联合的可能性。

如果朱元璋不能洞悉其中要害,用兵方略出现问题,要将元人逐出中原,绝非易事。

因此,蒙元的迅速灭亡,既是咎由自取,也与朱元璋杰出的战略能力分不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