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梅·地名】小溪河溯源

 曹锦军围炉 2022-05-03 发布于湖北

投稿邮箱

    “这就是小溪河的源头?”站在苦竹乡红苏村胡樟树脚下的柳家畈,看着眼前这在田畈中不急不躁却日夜奔腾不息的河水,我不禁有些诧异。“是的,这就是小溪河的源头,看这旁边还有一个狮子大开口的巨石。”老家就住在附近的杨银火老师笑眯眯地告诉我。

    小溪河,因小溪山而得名。发源于县境北部双峰尖山,流经苦竹柳家畈后至程晃岭水库,再经油铺、塔木桥、商河、西河桥,至马林桥后汇入县河。全长21.42千米。该河流经苦竹、杉木、黄梅3个乡镇。上游河段陡峻,乱石河床,至岭脚为沙河,经油铺汇集东、西二支流,经狮子山旁以后又汇入西支沿溪冲支河,流经塔木桥渡槽后进入平原。程晃岭以下经油铺、塔木桥至县城马林桥。

    黄梅有山有水有平原,自然地理实体丰富,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地方,县境内垄岗起伏,河流密布,有古角、垅坪、小溪、考田4条古河。

    小溪河到底从什么时候就有?河流孕育和产生了人类文化,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人都是临水而居,从相关古遗址那里或许能找到答案。距今约4万~1万年的张山遗址,位于小溪河与古角河交汇处的二级台地上。新石器和商周时期遗址苦竹乡七里畈村的董城遗址,东北部临小溪河。小溪河存在的历史大约在5000年以上。

    小溪河的源头,水不大,很平缓。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长江、黄河的源头,水流量也不大。长江源由北源楚玛尔河,南河当曲和正源沱沱河组成,全长约515公里,流量小,夏季经常断源,最后流入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黄河水发源的巴颜喀拉山脉,碗口大小的泉眼,就是一条黄河的源头。

    小溪河源头所在的苦竹乡红苏村,大革命时期,该地为红色革命苏区,因此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是不是小溪镇石谷村?还有待考证。

    红苏村,以种植水稻、生姜、棉花为主,兼营林业等多种经济作物。这个村有很多有趣的地名,有柳姓始居在田畈中的柳家畈,早期有水田八斗,故名柳八斗,有和大河杨凼同字的下杨凼、上杨凼,有地形像倾侧船的侧船地,有建居在山洼的胡洼,有地势低洼,像耕牛耖泥凼的李耖凼、余耖凼,有陈姓祖屋的陈家老屋,有胡姓居住旁有一棵大樟树的胡樟树脚,这棵树估计有500年以上树龄,树干粗大,要四五人合抱,高约20米,树的一侧已经烂空,但丝毫没有影响树的生机和活力。

    红苏村还有团田家、鹅包、胡河上、黑凹、王家楼、高新屋、人参洼、细陈老屋等地。程晃岭水库因南宋末年,江西浮梁人程晃在黄梅任县令而命名,当地程姓人多为其后人。《黄梅县志》上有如下记载:“程晃,江西浮梁人,宋宝祐二年登文天祥榜进士,任黄梅令,时英山寇起,身率邑民斩群贼,保捍一方,民戴之,寻家焉,今程姓皆其裔。”程晃生不逢时,正值南宋末年乱世,有家不能归,死后就葬在如今程晃岭水库的上游。

   小溪河旁,我似乎听见了唐朝末年起义军领袖王仙芝战死前不甘失败的叹息,听见了1930年6月,黄梅县苏维埃政府在油铺观音庵成立,劳苦大众当家做主的笑声。

     水是生命的源泉,清澈的小溪河滋养着沿岸的村庄,延续着文明的香火。鱼虾成群在欢快地嬉戏,生生不息的河流发出“叮咚叮咚”的美妙音符,河水在跟着节奏缓缓地流淌着,流淌着,从县河到龙感湖,再从龙感湖到万里长江,最后终于汇入无边无际的大海......

   作者:曹锦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微信平台总编、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第六届长江读书节“十佳领读者”、中国摄影家协会2020年新媒体专题研修班学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擅长微视频、专题片拍摄、制作、解说词撰写。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学习强国》《文旅中国》《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文旅湖北》《荆楚群文》《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得奖或入展。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