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5年毛泽东在杭州写了首诗,王芳看后:主席这首诗是在批评我们

 lixj1028 2022-05-03 发布于新疆

前言

1958年的某天,毛泽东来到杭州,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江华偕同省委领导已等候多时。

看到有人迎接,毛泽东告诉他们,“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到杭州就像到了家,以后就不要再搞接送了,好不好?”

见众人犹豫不决的样子,毛泽东定下“规矩”,“以后,来不迎,走不送,大家自由,好吗?”

从此,“不接不送,不叫不到”,便成了浙江省委不成文的规定。

文章图片1

图丨毛泽东

毛泽东的60岁生日

就像毛泽东自己所说的“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一样,他去杭州的次数实在太多,两只手两只脚大概都数不过来。

每次去,基本都是时任浙江省公安厅长的王芳亲自安排和部署安全保卫工作。毛泽东在杭州期间,王芳可以说是寸步不离。

1953年年底,是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来到杭州。他们一行人刚刚在西子湖畔的汪庄安顿下来,就到了12月26日,毛泽东60岁的生日。

毛泽东自己没有过生日的习惯,甚至不喜欢别人为他大操大办,可工作人员一直惦记着这事,也想趁此机会给毛泽东改善一下伙食。

可改善的幅度太大,或是让毛泽东看出是为了他过生日操办,他一定会生气,因此,大家想了个办法,以浙江省委为他接风的名义,在汪庄的小餐厅里准备两桌简朴的生日便宴。

文章图片2

图丨汪庄

承担着毛泽东在杭州保卫工作和饮食起居工作的王芳,被安排到了毛泽东那桌。这是王芳第一次和毛泽东坐在一起用餐,他觉得毛泽东比想象中更平易近人,更幽默风趣。

不一会儿,餐桌上的气氛便热闹了起来,闲聊中,陪同毛泽东来杭州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将话题引到了王芳的名字上,

“王厅长,你一个山东人,名字应该有男子汉气概,叫'芳’别人还以为你是女同志呢,太容易搞混了,我建议你把'芳’头上的草头去掉。”

王芳欣然应允,“好啊,就把'芳’改成志在四方的'方’,这个就很好,不过,我改名得上级批准才行,因为任命书上写的是'王芳’。”

说话间,王芳看向了直属领导杨尚昆,杨尚昆笑着点点头,表示同意。

这时,毛泽东笑着敲敲桌子,“你们商量好了,但我要反对!”

文章图片3

图丨罗瑞卿

大家疑惑地看向毛泽东,他顿了顿接着说道,“王芳,你是山东人,你们山东的绿化怎么样?”

王芳虽然在浙江工作,但是对于家乡的情况还是略知一二的,他实话实说,“听说刚有点绿化的意识。”

“对了嘛,你们山东的绿化还没搞好,有些山岭不仅没树,甚至连草都没有,就看你头上有点草,还要拔了,那山东的绿化什么时候才能提上来?还是等你们搞好了,再改名字吧。”

一席话惹得人们哄堂大笑,罗瑞卿也笑着跟王芳说,“好,王芳,你还是听主席的吧。”

后来有一次,王芳跟着毛泽东登莫干山,毛泽东又提到此事。他看着绿油油的山林,问王芳,

“你看莫干山的绿化多好啊,你们山东的绿化只要能有这样的标准,我就同意你改名字。”

文章图片4

图丨王芳

回到宴席上,大家谈古论今,一直到吃饱喝足后才准备散席,这时,大家发现每个人面前的酒杯中还剩着满杯的茅台酒。

毛泽东有些可惜地说,“菜吃光了,饭吃饱了,杯中的酒也得喝干净嘛。酒是粮食酿的,我们可不能浪费掉农民、工人的血汗啊,长子(罗瑞卿),你看怎么办?”

罗瑞卿看了看王芳,他知道王芳很能喝也很爱喝,便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王芳,这项艰巨的任务只有你来完成了!”

王芳有点不好意思,推辞了一下,罗瑞卿肯定地说,“这桌上数你年轻,看你面不改色的表情,我就知道你肯定还没喝够。”

罗瑞卿猜得一点不错,王芳确实还没喝够。像他这样的干部,其实挺难喝到茅台这样的好酒,他挺想放开胆子好好尝尝,可在毛泽东面前,多少还是有些放不开。

图丨毛泽东

毛泽东看了看王芳脸上的表情,然后指着自己的肚子说,“王芳,这里要是还有余地的话,就把这几杯消灭了吧。”

毛泽东都发话了,王芳自然恭敬不如从命了,他端起酒杯,一口一杯,把桌上剩下的茅台喝得精光。

放下最后一个酒杯,王芳“啪”的一声,双脚并拢,向毛泽东敬了个军礼,“报告主席,任务完成!”

毛泽东站起身,握住王芳的手,“痛快!真不愧是山东大汉!”

或许是王芳的豪爽给毛泽东留下了印象,之后,毛泽东对待王芳就像对自己的工作人员一样无话不谈,只要他在杭州,王芳便形影不离。

而王芳只要去到北京,不管时间多紧张,他都会去中南海看望毛泽东。

文章图片6

图丨中南海

送了10瓶茅台酒

有一回,王芳到北京参加全国公安工作会议。报到的第一天晚上,他就去了丰泽园。

毛泽东高兴的拉着他聊这聊那,王芳也像对待家里的亲人一样,情不自禁的向他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情况。

一个小时后,王芳怕影响毛泽东休息,提出离开,可毛泽东谈兴正浓,几次开口挽留,“还早呢,再聊一会儿嘛。”

聊天中,毛泽东问了王芳几个问题,王芳一一作答,听了王芳的回答,毛泽东挺高兴,“看来你的群众观念大大增强了嘛!”

王芳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哪里,我只是按照主席的指示去办的。”

文章图片7

图丨毛泽东、王芳

这个指示源于毛泽东某次回杭州,王芳陪着他去农村视察,那一次,王芳可是被批评了。

那一天,毛泽东视察完新登返回的路上,突然提出要下车走一会儿,于是,王芳下车陪着他,在乡间坑洼不平的小路上行走。

没想到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大雨,因为已经走了一段时间,车辆离得较远,返回坐车也不可能了。

王芳心急地看着被雨水浇透的毛泽东,当机立断,扶着毛泽东快步走到一户农民家避雨。

一行人敲门进屋后,看见一个老大爷正坐在一个小木凳上编着竹篮,毛泽东亲切地向老人家问好,老大爷头也没抬,随后应了几声,“好!好!”

文章图片8

图丨编竹篮

王芳在屋里看了一圈,没有多余的凳子,便张口准备将老大爷屁股下的凳子借过来,让毛泽东坐,“老人家,请借你的......”

话还没说完,毛泽东便打断了他,“不能这样!”

制止完王芳,毛泽东转身来到门口,王芳跟着过去,两个人一起看着外面浓密的雨帘。

雨小了,毛泽东向老大爷告别后,跨出小屋的门槛,王芳赶紧上前搀扶住毛泽东。刚走出屋子,毛泽东便开始批评王芳,“王芳,你怎么不懂得群众纪律?”

王芳向毛泽东解释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他其实也是好心,“我是想借小木凳,让您坐下休息片刻,刚才跑了那么远的泥路,怕您累着。”

“老人重要,还是我重要?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反群众纪律,更不能损害群众利益,这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都要自觉遵守!”

“主席,我一定记住您的话!”

“这就好。”

王芳说到做到,这不,刚刚做到一点工作就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王芳特别高兴。

文章图片9

图丨茅台

两个人又聊了很久,王芳再一次起身告别,毛泽东有些恋恋不舍,“你坚持要走,我就不强留了,你平时工作很忙,难得有机会到北京来一次。我没什么东西送你,你喜欢喝酒,我就送你几瓶茅台酒吧。

“谢谢主席!”王芳激动地向毛泽东道谢。

出了毛泽东的房门,王芳也没客气,跟着工作人员到旁边的小房间里,用兜子装了10瓶茅台酒才告辞离开。

回到自己在北京住处后,已经是午夜时分了,王芳骄傲地告诉准备入睡的友人们,这些茅台酒是毛泽东送的,大家顾不上穿好衣服,一窝蜂涌入了王芳的房间。

不一会儿,大家便你一瓶我一瓶的分完了,能够得到毛泽东送的酒,大家如获至宝,捧在胸前兴高采烈的回了屋。

文章图片10

图丨毛泽东

等人们都散了,王芳才从被子底下拿出一瓶自己偷偷藏好了的酒,他拿着瓶子细细观赏:

土黄色的陶瓷酒瓶,一看就有些年代了,轻轻晃动几下,能明显感觉到瓶中的酒最多只有七八成,这是长期存放自然挥发的结果.......

爱酒懂酒的王芳马上断定,毛泽东送给他的酒,绝对是地道的陈年老窖。

晚年后,王芳提起这件事的时候,还会不自觉地砸吧嘴,那股浓郁的酒香似乎还留在他的唇舌间。

而毛泽东也一直记得爱喝酒的王芳,1974年,他知道王芳生病的事情后,还跟卫士李银桥说,“我每次去杭州,都是王芳负责保卫我的。王厅长是个好人,就是爱喝点酒,告诉他,以后别喝了......”

文章图片11

图丨毛泽东

毛泽东的诗

要说毛泽东在杭州,除了日理万机的工作,他还有一个休闲爱好,那就是爬山。

环抱西湖的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等几座青峰,都是毛泽东非常喜欢,甚至去爬过好几次的。

有一次,毛泽东爬上玉皇山,来到玉皇宫,大殿是一尊尊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神像,毛泽东认真看着,并问王芳知不知道他们是谁。

王芳对答如流,毛泽东听后笑着说,“你这个公安厅长很称职嘛,不但对活的人心里有数,而且对这些神仙也一清二楚,你是不是查过他们的户口啊?”

说完,毛泽东自己把自己逗乐了,“咯咯咯”地笑了起来,王芳看着笑得开心的毛泽东,也跟着乐。

文章图片12

图丨《三国志》

这一天,王芳还陪着毛泽东去了九溪十八涧,在无数文人墨客夸赞的“春山缥缈白云低,万壑争流下九溪”的绝美景色中,毛泽东纵情的和王芳谈天说地。

他问王芳看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没有,王芳说看过一点,他又问王芳觉得关公这个人怎么样。

王芳依照自己的理解,回答了毛泽东的问题,突然,他又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既然你对关公这么熟悉,那么,关公姓什么?

“关公,当然姓关了!”王芳不假思索。

“错了,关公其实不姓关。”

“关公不姓关,那关公姓什么呢?”显然,这个问题超出了王芳的认知范围。

文章图片13

图丨关羽画作

毛泽东慢条斯理地回答,“关公是指关为姓”,接着,又给王芳细讲了关云长为了逃脱官府追捕,看到高大森严的关门,随口给自己改姓的故事。

“主席,这些故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上都没有记载啊?”王芳开始好奇这故事的来历。

毛泽东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给他出了个难题,让他回去查查其他的书。

回去以后,王芳翻遍了相关书籍,却还是没能找到故事的出处。只有一本《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上稍微提到一点:说关公本不姓关,而是姓冯,至于为何改姓,就没有细说了。

文章图片14

图丨毛泽东

不得不说,王芳陪毛泽东爬山,这些像“小插曲”一样的故事,反而是最令王芳印象深刻的。

1955年,第二次登北高峰的时候,下到山下天色已经很晚了,毛泽东走到几户农家小院停了下来。

看着紧闭的房门,毛泽东叹了口气,王芳在旁边大气不敢出,他既不安,又愧疚。

当时刚刚解放不久,阶级斗争还很严峻。况且蒋介石在去台湾之前,留下了大量潜伏的特务在大陆搞破坏。

为了确保毛泽东在杭州期间的绝对安全,中央专门下了指令,王芳也不敢有任何大意。

所以在确定好毛泽东的登山路线后,王芳第一时间就将毛泽东要经过的区域做了警戒布置。

不仅疏散了山上的游客,还将沿途村里的农民都临时请下了山,集中到了指定地点。

文章图片15

图丨毛泽东

虽然他知道毛泽东很喜欢跟群众接触,也特别喜欢找老乡拉拉家常,但是既要保证安全,还能让他近距离接触群众的方案,王芳一时还没能想到。

所以,王芳已经做好了挨批的准备,只要能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就算被批也值了。

不过,毛泽东并没有批评他,他用了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王芳“封山清场”的不满。

他当时站在一个大树下喝水小憩,正好,一只大公鸡从农院里跳了出来,它无拘无束,大摇大摆的朝毛泽东这里走了过来。

毛泽东露出笑,指着大公鸡对王芳说,“你这个厅长把群众都管住了,为什么没有管住大公鸡啊?是你管不住它?还是它不听你管?”

不等王芳回答,毛泽东接着说,“我们到这里来,没有群众欢迎我们,只有大公鸡来欢迎我们,是群众不欢迎我们啊,还是我们不喜欢跟群众在一起啊?”

虽然话说得轻松有趣,但王芳知道,这话的分量很重。

文章图片16

图丨毛泽东

几天后,毛泽东再次登了北高峰,这次换了一条路线。登山前,王芳依旧安排了“封山清场”,因此,毛泽东一路上仍旧没见到一个游客。

他很不高兴,却什么都没说。回去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王芳一看到这首诗,便明白了,“毛主席这首诗是在批评我们。”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是说毛泽东三次去到北高峰极目远眺,却没能看到一个杭州的老百姓。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和“美人峰”,原本都是游客们歇脚纳凉的好去处,结果却空无一人。

“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这样美好的地方,却看不到一个人,只有一只大公鸡,多希望有群众在。

虽然王芳非常明白毛泽东渴望与群众接触的心情,但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他也只能选择这样“没有人情味”的做法。

不知道是不是大家的警卫工作做得“太好”,把毛泽东憋坏了,有一次,毛泽东竟然带着王芳“跑了”。

文章图片17

在杭州的“临时活动”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下午4点多,毛泽东突然对王芳说,“昨天晚上没有睡好,你陪我出去走一走吧。”

那时候已经不早了,去太远的地方也不太适合,王芳就想着去钱塘江边的钱江果园。那里距离不远,赶在晚饭前回来没什么问题。

毛泽东说走就走,到了钱江果园后,他健步走上北山坡。毛泽东心情很好,着急的王芳也不好意思打扰他的兴致,只能有意识的走在毛泽东前面,把他往果园深处引。

他打算让毛泽东在果园转上一圈,然后乘车回去,这样6点之前就回去,不耽误事。

没成想,毛泽东猜到了王芳的意图,他停住脚步,“这么着急回家啊?时间还早着呢,我们继续往前走。”说完,大步朝狮子峰的方向走去。

文章图片18

图丨罗瑞卿(左二)、毛泽东(中)

王芳本想阻拦,结果晚了一步,毛泽东已经走出一大截了,他只能带着工作人员追上去。

毛泽东一口气就登上了狮子峰,站在顶峰,看着层层叠叠的茶树,毛泽东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王芳在旁边急出一身汗,已经耽误这么久了,而且走的时候太过匆促,没来得及向罗瑞卿报告,不知道家里得急成什么样。

王芳猜的一点不错,晚上6点开饭后,工作人员左等右等等不来毛泽东,便汇报了罗瑞卿。

罗瑞卿马不停蹄赶去了毛泽东的居住地,随后紧急通知有关人员,分几路四处寻找。到了晚上8点,毛泽东还是没有回来,罗瑞卿急得团团转。

文章图片19

图丨罗瑞卿

而毛泽东从狮子峰下来后,又去了五云山,五云山海拔400米,站在上面举目远眺,还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味道。

毛泽东带着笑看着这诗情画意的景色,直到太阳落山。王芳一分钟也不敢耽搁,着急的说,“主席,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为了引起毛泽东的重视,王芳特意多加了一句,“我们出来的时候都没有告诉家里的同志们,他们该着急了。”

在王芳的再三催促下,毛泽东这才意犹未尽的下了五云山。

回头路不能走了,如果按原路返回,怕是第二天早上都回不去,考虑过后,王芳决定抄“近道”。

图丨毛泽东

要抄得“近道”在一个非常人迹罕至的地方,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加上天已经全黑了,王芳只能搀着毛泽东,一刻都不敢放开。

走着走着,王芳说,“主席,前面没路可走了。”

毛泽东呵呵一笑,“这里没有路,那我们就给杭州人民走出一条路来。”

一行人颤颤巍巍的走过几道被大水冲成的土坎,踩着一块块乱石,越过一道道土坡,最后找到了路。

在一块大石头旁边,毛泽东提议休息一下,看着大家疲惫不堪的样子,毛泽东笑着问,“大家累了吧?”

大家异口同声,“不累!”

文章图片21

图丨毛泽东

毛泽东指了指王芳的额头,“说不累是假的,看看王厅长头上的汗就知道了。不过,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什么样难走的路我们都能走过来,群众的力量是无敌的。”

趁着毛泽东休息的间隙,王芳让一名战士跑着赶去附近的公安干校,给罗瑞卿打了电话,焦急万分的罗瑞卿赶紧带人把毛泽东接了回来。

事后,王芳挨了批评,罗瑞卿告诫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类似的事情再也不能发生。

毛泽东似乎也理解了王芳的难处,尽管他非常想要自由的走动、随意的跟群众接触,但再也没提出过类似“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