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隶书《西狭颂》临帖技法解析,初学者必收藏!

 新用户96181648 2022-05-03 发布于北京
“汉代摩崖三颂”之《西狭颂》汉隶第二组首选其二,高清+释文

《西狭颂》技法解析

作者:薛元明,来自《书法导报》

《西狭颂》保存完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最初的笔触。其实,不独帖学,碑刻也是有完备笔法的,虽然不免有刻手加工的成分,有自然风化的因素在内,但以个人的感悟能力和综合经验来把握,仍可以想象出最初的状态。总而言之,碑帖其实有两种状态----一种现实状态,即从拓本和原石上所看到的样子,一种是想象中的状态,即碑刻摩崖最初的样子,对于碑刻的理解,要将这两种状态有机结合起来,风化之后的现实状态,有一种古朴沧桑之感,可加以模拟,借助笔墨表现出来,但不必太刻意,通过想象最初的原始状态,领略笔法特征,避免过于刻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起收笔值得玩味,有很多细微的小动作。起笔如“古”“五”“而”三字的长横画波磔处理,入纸角度不同,有明显的逆锋方切动作,虽然有刻工加工的成分,但也不完全是着意的,原本就是方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收笔分成几种类型,“會”“倉”“為”三字以撇画形式放纵而出,收笔甚至带出钩状,显然不是刻手加工的原因,书写中有行草书笔意,率意之极,动感十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蓄”“降”“可”三字中长横画收笔只是略具其意,尤其是前两字,几乎就是直线,可以看出用笔不拘一格因势而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世”二字波笔上翘明显,富有弹力,“于”“嵬”有明显的推出动作,力量饱满。“于”字用篆意,“嵬”字有汉简笔意,可以让人领略到笔法变化跨度极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画俏皮活泼,变化生动。“六”“伯”“迫”“濟”四字皆为起笔点,“六”“伯”二字笔锋方切入纸,饱满有力,“迫”“济”二字则有一个明显的弯曲动作,欲左先右,稚拙可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悦”“瀆”“缘”三字右侧部首皆有两点,变化跳跃,有明显的铺笔动作,顾盼生姿、“瀆”“縁”二字如果加上左侧的偏旁,共有五个点,“無”字也有五个点,“赫”字则有六个点,这些多个点的处理往往一气呵成,变化要求极高,形成一种“排叠”组合效应,有利于气韵生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涉”“崖”“磪”“督”四字中有撇画,各不相同,“涉”字撇画有行书意趣,行笔时一定要力送毫端,切记漂浮,徐徐到达。“崖”“磪”二字皆有楷书意趣,尤其是“磪”可以与后世的魏楷进行对比,看出端倪,撇画饱满厚实,自然形成,“督”字则是行笔时将调峰动作保留在笔画中而形成,所以各呈其态,乃是笔法丰富的又一见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捺画变化同样也很多,如“木”“坚”“是”三字,“木”字饱满醇厚,有汉简朴茂之意,“坚”字“又”部捺画短粗有力,笔简意丰,“是”字则奇肆放纵,给人一泻千里之感。行笔有起伏变化,切忌一带而过。

《西狭颂》的笔法变化不仅要关注这些基本的笔画,还在于更多细节,乃是多数汉碑所不具备的,比如笔画的粗细连断,极富随意之趣总体上笔画相对均匀,极少那种反差极大的情况存在,但笔笔有提按,如“禮”“憟”“柔”三字的处理,“禮”字 “示”部,“憟”“柔”二字的点画铺毫而成,说明调峰能力极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冰”“君”“谷”字中存在笔画不粘连的情况,尤其是“君”“谷”二字的 “口”部处理,笔断意连,对于后世的行、楷书的笔法有一定的启示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转折处理见变化之功,如“以”“君”“瑞”“肃”“榖”五字。“以”借用篆书字形,有两处转折,方折凸出,字形方整峻拔,“君”字中有两处转折,渊然有别,“瑞”“肃”二字亦有两处转折,“瑞”字皆为圆转,“肃”字皆为方折,行笔角度各不相同,“”字中有两处,顺势而成,接搭不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方圆处理对比强烈。“圗”字为纯方笔,意态整肃,“治”“如”“部”则是方圆结合,端庄和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结字处理变化极多,手法丰富。“臨”“崇”二字字形略见扁方或正方,但其中有意用笔画打破方正,如“臨”字右侧“人”部撇捺画,“崇”字中的宝盖头也是为了避免过于平直,略有倾斜,处理之后,马上变得活泼起来。这是静中有变的手法,有时幅度更大,达到偏中求正的效果,如“貨”“壁”“幼”“哉”四字,歪而不倒,煞有奇趣,独具匠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结构的字形,不讲求避让,任其“冲突”或“扩张”,使得间架宽博,气象疏朗,如“烧”“姓”“就”“難”四字。这种一任自然的处理所透露出的趣味,恰恰与后世唐楷的人为安排截然不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些字形,如“姿”“清”“恩”“歌”四字,局部夸张,明显不合例,但并不宽得突兀,如“姿”字中 “次”部很小,“清”字中“右上部大而“月”部小,“恩”字中“因”部夸张,“歌”字左上“可”部极小,其余部分的笔画粗壮醒目,可见夸张之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疏密处理不刻意于对比,凸显自然纯朴之意味尤其是巧妙利用笔画的走向和不粘连,或将长笔画变成了短笔画,如“四”“困”“面”“狭”“詩”“創”“美”“國”“缚”等字,这种疏密对比变化可以说在汉碑中独一无二的,毫无疑问,乃是《西狭颂》的风格要素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同偏旁的变换见证了技法处理的高明之处。“造”“逺”“道”三字走之底宽纵有力,点画的轻重以及平捺的角度和幅度不同,自然变化。宝盖头的变化最多,可以分成两个要素来看,一是起笔点的处理,二是半包围笔画的变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起笔点来看,或方或圆,或粗或细,或大或小,需要注意,如“字”“守”“容”“害”等字,其中有几个字是自左而右行笔,各见变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然,最明显的差异是半包围结构笔画之变化,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包围如“安”字便是,在整个字形中所占比例极小,中包围如“字”“寅”“賓”第一个“守”字,但接笔的角度和行笔的方向有调整,存在方圆之变,第二个“守”字和“容”“害”“宿”为大包围;覆盖整个字形,气场强大,格局为之一变。  

图片

  《西狭颂》风格古朴端庄,除了笔法和结字的处理技巧之外,很大程度上与化篆为隶的转换有密切关系,许多字形借篆化隶,别具意味,准确地说,字形为篆书或近篆书,但笔法基本上为隶书,但整体风格极为协调。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武”“郎”“衞”“致”“継”“長”“促”“諱”“都”“愛”等字,用笔处理极其巧妙,比如“衞”字中“韦”部的接搭,“長”字的垂笔,“促”“諱”“都”三字的波磔巧妙变化,自然而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诸多汉碑中,《西狭颂》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在于笔画“厚重”而不粗壮,比起《 歌颂》纯用拙,尚有巧拙相生的一面,比起《石门颂》的空灵,笔画纯圆而用篆意,乃是方圆互用,多见方整意趣。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汉碑在西汉末至东汉初的时间里,不断地演化,《石门颂》纯见圆意,《西狭颂》已是见圆见方,意态古厚,笔画遒劲。“厚”无疑是书法审美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具体描述不再简述。提出一个“厚”字,旨在强调临摹《西狭颂》时所要关注的核心主旨,绝非简单的笔画模拟,一带而过。作为书法史中的汉隶绝品,独树一帜,自摩崖被发掘以来,关注的名家特别多,各种风格的临作很多,无疑都是临摹时有益的参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