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一座铜雕大宅 坐落在杭州河坊街,西湖边上 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 以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民居作为建筑风格 每年接待数百万国内外游客 ![]() 除了立面墙和地面外 门、窗、屋面、立柱、家具... 通通用“铜”铸造而成 该建筑耗费了65吨原料铜 同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全铜家具 桌椅板凳、屏风摆设 门窗砖瓦,应有尽有 ![]() 今天我们就说说 铜屋背后这门'朱府铜艺”的手艺 目前该手艺的现任传承人 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如今已74岁高龄的朱炳仁 ![]() 他开创了'熔现实主义' 新流派 也是西泠印社社员 凭借新雷峰塔 江南铜屋 等国家级代表作 备受海内外认可 而这门登上《纽约时报》的中国手艺 还要从19世纪说起 ![]() ![]() ![]() ![]() 图为朱炳仁铜鹤系列 1875年,浙江绍兴 朱炳仁的曾祖父 创立了“朱府义大铜铺” 铜铺里卖的是日常用品 汤勺、酒壶、手炉样样俱全 ![]() 而朱府铜艺的第一代 实际是最“离经叛道”的一代 那时的朱家是绍兴的名门望族 朱家长房长子朱雨相 与弟弟朱庆润 个个都是文才出众的才子 ![]() ![]() 图为朱炳仁熔铜现代艺术作品《千浪卷雪》 因此长辈都在他们身上寄予厚望 希望两人能考取功名 继承仕途 谁知这哥俩偏偏却走上了“歪道” 捧着满腹的诗书一起弃道为匠 把自己学的琴棋书画 舞文弄墨的本事 通通都用到了铸造铜器上 ![]() ![]() “朱府义大铜铺”不仅做工精良 并且卖的铜盆、铜壶上 通常会雕龙刻凤 有形态各异、花团锦簇纹样 这些新样式深受人们的追捧和喜爱 再加上经营有方 “朱府铜艺”渐渐成了当地的金字招牌 ![]() 转眼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朱家的家传手艺传到了第三代 然而由于战乱的关系 铜在当时只作为战略物资使用 不能用于私人生产 ![]() 于是朱家无奈中断了铜艺的行当 而朱炳仁正是出生于 那个无铜可做的年代 父亲朱德源仍然选择坚守下去 即使没有铜 该学的学问 还是要研究下去 该了解的技法 仍一样不差教 ![]() 因此7岁起 朱炳仁就耳濡目染 一直在父亲的书画社学艺 “铜字书法招牌” 正是朱炳仁的新起点 ![]() 而后他对传统铜雕艺术 进行挖掘和研究 并总结出'朱府铜艺'七大绝活 使工艺突破了书画的限制 真正做到了'书、画、刻、 雕、锻、铸'六位一体 ![]() 而真正参与铜雕艺术的实践 是朱炳仁40岁之后的事了 有了深厚的基础理论作为基础 40岁后,朱炳仁开始在铜建筑领域 大显身手 ![]() 1999年 朱炳仁铸造出了 杭州的高达12.6米灵隐铜殿 该建筑价值连城 是中华铜雕文化三宝之一 ![]() ![]() ![]() 2002年 朱炳仁接下新的重建任务 用千年腐蚀一毫米的铜 建起1924年轰然倒塌的雷峰塔 当时中国没有彩色铜雕的先例 于是为了说服专家团队 ![]() 朱炳仁浏览了10万余字的资料 力求效果比木漆更惊艳 防雷防蛀,用料更持久 在他的争取下 如今新的雷峰塔 成为了历史上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 ![]() ![]() 总用铜量达280吨 面积2370平方米 全塔铜瓦近两万片 是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 铜饰面积最大的古塔 ![]() ![]() 2006年4月, 朱炳仁赴印度进行实地考察 作为铜艺总工艺师与画家王惕等 共同完成了宏篇巨作 《大唐玄奘传》铜雕版画 该作品成为印度那烂陀寺 唐玄奘纪念堂的镇馆之作 ![]() 造诣跨越经济、文化、科技、城建... 朱炳仁所传承的“朱府铜雕” 历经五代沧桑 终于从杭州到中国 最终走向了世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二十一世纪封面人物》曾评: “铜雕艺术大师中, 朱炳仁先生当之无愧为一代宗师。” ![]() 那之后 朱炳仁继而登上过《纽约时报》 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专家学者 都争相前往中国浙江 结识这位中国工艺巨匠 ![]() ![]() ![]() 如今,以'朱府铜艺'和 '朱炳仁'铜雕为核心的杭州铜雕 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幅盛景的背后 实则包含了 百年间、几代人,坚持不懈的结果 我们常说匠人精神 而所谓匠人,如此罢了...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