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6岁的少年,只要父母一提起学习,他便大吼大叫情绪失控,辍学在家的他,没日没夜地沉迷网络,父母只能在门外偷偷抹眼泪。 无奈之下,父母把他送进了特殊学校“治病”。但心理医生却说:真正该治病的是父母。 这是央视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的一个案例,它赤裸裸地揭露了一场毁灭亲子关系的斗争,明明是父母病了,而孩子却成了吃药的人。 16岁的少年家明,与父母的关系走到了崩溃的尽头。 家明的父亲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家明从小就被父亲灌输着一条人生教条: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但这是父亲的想法,而并非家明的想法。16年来,父亲拼命想让孩子读好书,拼命让孩子按它认为正确的道路上向前奔跑。 父亲时不时给孩子教育:“你必须努力学习,你将来得比爸爸过得好!” 家明喜欢画画和唱歌,可是父亲不允许,父亲觉得画画、唱歌没有用,学习才有用,除了学习其他的事都不可以干。 小时候的家明由于比父母弱小太多,他无力反抗。 但心中却留下了怨恨,到了青春期,他开始反抗。所有父亲不让干的事,他偏要干;所有父亲让他干的事,他偏不干。 初中毕业,他就是不肯上高中了,整体沉迷于网络,甚至还出现自残自伤行为。 父亲把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网络的错,但孩子却不这样认为。 家明对着心理老师哭诉: 自己没有自由,父母从不信任他,更不准他单独出门,因为父母觉得他不行。 每次都说考完了随便你想干什么,但是考完之后他们又说,要等他们有时间,请了假之后带我出去玩。 可是他们明明说的是我自己可以想干嘛就干嘛,但他们从来就没有给机会。 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要经过他们的同意。他尝试沟通,但每次话都没说完,他们就拒绝了。 家明说自己所有反抗行为,其实都只是想证明,自己不需要他们的安排,自己也可以。 他不想过被安排好的人生,他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讨厌被控制,希望获得自由。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在家明的故事中,父母真的爱孩子吗? 也许,他们更爱的是自己,他们对孩子控制满足的都是自己的心意。 在《边受伤边成长》这本书中有句话讲:过度的保护其实是一种伪装的憎恶。 爱是如何变成恨的?当父母与孩子之间失去了共情,只剩下投射时,爱就消失了。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却做着伤害孩子感情的事? 这世间找到一个完美的父母太难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源自原生家庭之痛。但谁不是一边受伤着,一边成长? 心理学经典之作《边受伤边成长》,作者是加藤谛三,日本国民心理大师,被称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导师。 他在书中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怕自己不被爱,即便没有父母的爱,人也能活下去。 成长,便是拥有不被爱的勇气,好好爱自己。 快跟着加藤谛三,一起努力治愈自己心中那个委屈的小孩子吧!#读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