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在上海,有一个八旬阿婆,从2011年开始,她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她先将葱、萝卜、莲藕等清洗干净,再切成细丝当作馅料;等锅里的油开始冒泡,阿婆就将面糊倒入圆形的模具中,再加入馅料;阿婆炸的这种吃食,名叫“油墩子”,是江浙沪一带比较普通的小吃,本没有什么稀奇。但是,很多听说过阿婆故事的人,都同情阿婆的遭遇,被她的精神感动。只要到了上海,即便再远,许多人都会前去购买,更别说当地人了。已经八旬的阿婆,本该过着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但想想账本上的欠账,已经快要还完,阿婆委屈的内心,又得到一丝安慰。日子还是有奔头的,这种每天累得都直不起腰的日子,快要结束了。她,马上就要离开这里,去她心心念念、想了很久的首都。 在那个世事不太平的年代,不知道什么时候,仗就会打到自家门口来,不免人人自危。另外,物资短缺,普通老百姓基本上都是饥一顿、饱一顿地过日子。这无疑在心理上和身体上,给许多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新中国成立之后,妇女们在各项工作中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缺少的劳动力量。1956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发文,称赞“妇女能顶半边天”。借此机遇,许多农村女孩子都去往陌生的城市,成为工厂里新的风景线。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当年只有18岁的阿婆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几年之后,阿婆嫁给同为工人的老公,把家安在了一间出租屋。如同鱼归大海、乳燕归巢,中国人对家,有着一种执念。没有孩子前,两口子住在出租屋内,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随着两儿一女、三个孩子的降临,他们都认为,该有一个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家才行。于是,两口子拿出所有积蓄,又借了一些钱,在上海买了一套24平米的房子。每天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接孩子回家。在落日的余晖中,回到那个一针一线、一桌一椅都由她布置的家里,阿婆的心莫名地感觉踏实。后来,孩子们慢慢长大,一个个都有了自己的小家,都搬离了这套“蜗居”。看着比之前冷清许多的家,再看几个孩子为了生活忙得焦头烂额;阿婆既为无力帮到他们而感到内疚,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他们的拖累。阿婆没想到的是,这仅有的“蜗居”,她心中的家,最终还是没有了。 1989年,50岁的阿婆正式退休,开始照看大儿子家的孩子。不久之后,小儿子和小儿媳竟双双被单位辞退,成了无业游民。小儿子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变得一蹶不振,进入了“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混日子状态。要不到的时候,就外出打零工,混个一天半日,仅够解决自己温饱。阿婆苦口婆心地劝小儿子振作,可他油盐不进,完全不予理会。虽然这些年,丈夫一直在外工作,两个人聚少离多,家里家外都是阿婆一个人在操持。年仅54岁的阿婆,因为丈夫的突然离去,成了空巢老人。此后几年,阿婆借助于每个月3000块钱的退休工资,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小孩子精力旺盛,一天到晚,仅仅照顾他的吃喝拉撒,阿婆都忙得团团转。等到孙子睡着之后,阿婆才会觉得累,但她却甘之如饴。毕竟,亲孙子命根子,在隔辈亲的欢声笑语中,家里不至于太冷清,阿婆也不会太寂寞。等孙子到了上学年龄,阿婆又主动包揽了接送孙子上下学的活儿。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在接送小孩,送过孩子之后,顺路的老姐妹、老哥们,会一起“嘎三胡”(上海话,聊天的意思),逛菜市场。等到时间差不多了,阿婆就回家做好饭,再接孙子放学吃饭。一天的时间,就这么慢慢地打发掉了,充实,也有盼头。 经过长时间的聊天相处,两位老人都了解到对方是丧偶独居。1998年,考虑到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二老产生结婚的想法。于是,两位老人商量,结婚后,阿公搬过来和阿婆一起住。从此,家里的所有开销,都从阿公每月5000块的退休金里面出。 (阿婆和阿公)他们不停地在阿婆耳边唠叨,再婚不过就是给阿公当免费的保姆;可他们不知道,自始至终,阿公从来都没有提起过这些事情。他只是纯粹地以为,既然阿婆有房子,就没有必要去外面租房住。面对儿女们的态度,阿婆认为,他们一点都不体谅自己。阿公说,不管儿女们怎么说,自己是铁了心的,要和阿婆一起过余生。阿婆的儿女暂时没有做得这么绝,因此,阿婆仍旧帮着带孙子。 不知道是自己想通了,想要有一番作为;还是被周围的人怂恿,期望一雪前耻。在将近十年的失业时间里,得过且过的他自然没有任何积蓄。他完全没有考虑过,两位老人没有房子之后,栖身何处。当初你儿媳跑了,还不是嫌我没本事。我现在就想让她看看,我也是能赚大钱的人。 要是这次生意做不成,我后半辈子就毁了,还不如现在死了算了。 现在把这个小房子卖了之后,等我赚钱了,给您买一栋比这还要大的房子。 您老以前总说我不上进,这次我想上进了,您又不支持,这说得过去吗?您跟何伯都有退休工资,卖了房子,完全可以租套房子住。
其实,阿婆并不知道这个生意能不能做,也不知道这个房子卖了,到底是好是坏。看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即便闭着眼睛,阿婆都能找到屋里任何一个物件。过了一段时间,他说这点钱还不够,让阿婆再帮忙借一些。其实,小儿子是否真的在河南洛阳做生意,又做的什么生意,阿婆并不清楚。只是,在亲情的裹挟下,心软的阿婆觉得,既然房子都卖了,也不在乎帮着借钱了。就这样,阿婆要么以自己的名义、要么以担保人的身份,前前后后,一共借来90万给小儿子。 有人说,阿婆的小儿子破产后,身体出现了问题,失去了劳动能力;有人说,阿婆的小儿子不仅破产了,还触犯法律,判了十多年。阿婆将棺材本都拿出来还了债,还将自己的工资卡交给追债的人。有的追债者,看见阿婆住在街道小区的门卫室里,知道阿婆没钱还,叹着气走了。有的追债者,看见阿婆的住处连个厨房、卫生间都没有,还借那么多钱给儿子做生意,说她自不量力,骂骂咧咧地走了。还有的追债者,觉得自己的钱打了水漂,咽不下这口气,打翻阿婆的饭碗,将水倒在阿婆的床上,以解心头之恨。大儿子和女儿都觉得母亲太偏心,早就跟阿婆断了联系。她和阿公无处可去,还是街道办事处将小区内一个9平米的门卫室清理出来,让他们暂时居住。因为条件简陋,就连水电都是从邻居家里接出来的,可她并没有埋怨小儿子。毕竟,她已经70多岁,是个半截身子都埋进土里的人。如果不是阿公一直陪在身边,开解她、劝慰她,阿婆怕是会想不开,做了傻事。祸是自己孩子闯的,钱是自己借的,孩子没有能力还,自己也不还,就成老赖了。想到自己一辈子在厨房里打转,也不会其他的技术,阿婆决定卖油墩子赚钱还账。 如果做的不好吃,客人即便来了第一次,也不会光顾第二次。阿婆买来材料,在家里调制了很多次,终于做出令自己满意的味道。最开始,阿婆搜罗来一个小推车,和其他摊主一起出摊。因为她做出来的油墩子地道、好吃,抢了别人的生意,周围的摊主言语间不免带着嫉妒的情绪。可了解到阿婆的经历之后,大家纷纷表示理解,还给她介绍客户。阿婆将自己的难处向管理部门做了解释,没想到,管理部门竟然帮阿婆寻找卖油墩子的摊位。有一位好心的餐饮店老板,将自己的店面隔出一个小间来,象征性地收取一点点出租费,让给阿婆使用。连带着那些大老远地,跑过来买油墩子的顾客,她也觉得是来帮她的。为了表示感谢,十年来,她的油墩子只因原材料问题,涨过一次价,还只涨了一块钱。有顾客买完油墩子,还额外资助她2000块钱,但她坚决不收。她说,账可以慢慢还,但不能昧着良心赚钱,也不能不劳而获。面对媒体,她也时常表示感谢,认为对方免费给自己做了宣传。为了能在有生之年早日还清欠债,无论是温度高达38°的夏天,还是低到零下2°的冬天;整整10年,阿婆没买过一双新袜子,身上穿的羊毛衫、裙子,都是好心人送的。靠着每个月的积攒,阿婆账本上的账,一个一个被划掉。90万的巨款,基本还清了,阿婆有望休息休息,去自己向往的首都了。 有一次,摊位前来了一个年轻的姑娘,说阿婆像她的奶奶,执意要到店里帮忙。然而,这种体力劳动,阿婆数十年如一日的,一干,就是十年。更别说,她每天还要顶着高温,站在油锅边6个小时左右,来炸油墩子。阿公虽然有心,但因为比阿婆要大十来岁,体力还不如阿婆。在这种高强度的劳作下,阿婆的身体一直被病痛折磨着。但她却强忍着,靠着晚上回家后早点休息,来缓解身体上的疲惫和疼痛。2021年3月的一天,阿婆收摊时,实在是动不了,身体不由自主地往地上滑去。余下的日子,阿婆基本上不是在去医院的路上,就是在医院住院治疗。2022年2月8日,噩耗传来,阿婆没有扛下去,最终还是走了,享年83岁。找个清净地方养老,去首都转一转,感受下第一次坐火车、坐飞机……阿婆这是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活了一撇一捺,人字好写难活,阿婆好样的。 诚信、善良、坚韧,阿婆身上的美好品格,在以后的日子里,仍将熠熠生辉。 很多网友看过阿婆的事迹之后,想起自己借出去的钱打了水漂,也破防了:我快60了,欠我钱的是一个年轻人,每天不是换电话,就是不接,家里兄弟大人连问都不问,还帮着一起隐瞒。一比较,这个老人太伟大了。 想起欠我4万现金,八年未还一文的二十年老同学,这位阿婆的精神让我钦佩。
 有一部分网友,对造成阿婆苦难人生的始作俑者,她的小儿子,进行谴责:奉劝那些想为钱搏命的人,在你做出某些决定前,请先想想家中年迈的父母。 不要让他们老了,福没享着,还要为你提心吊胆,债务缠身。 也有网友觉得,阿婆虽然可怜,但如果当初她坚决不同意卖房子、借巨款,估计也不会有后来的事了。却也能看出,阿婆对儿子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太多埋怨。亲爱的朋友们,如果身为父母,儿女要你卖房子、借巨款供他们做生意,你会去做吗?如果身为儿女,你会通过让父母卖房子、借巨款这样的方式,筹集自己的创业本钱吗?
作者:朱小鹿&铜豌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