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象丨萧驰:水国之再呈现——白居易的履道坊园

 芸斋窗下 2022-05-03 发布于浙江

水国之再呈现

白居易的履道坊园

文 / 萧驰

乐天大和三年回洛阳入住履道坊宅院后,从未停止抒发对水国岁月的追思。其情依依,故时时摩挲着自江南携回的天竺石、华亭鹤、太湖石、白莲、折腰菱和青板舫,并眷爱操着吴侬软语的一群“习管磬弦歌者”[1](其中应有被刘禹锡昵称为“钱塘苏小小”[2]的一位江南女子)。诗人甚至请身在杭州的刺史裴夷于当地吟诵和题写其思念的诗句以慰其思念之情。[3]然最能体现乐天江南情结的,当属其藉履道园的建造,以建筑手段对水国景象所做的再呈现。为此,本章须在文字中至少部分重建这座九世纪的文人园林。

周臣《香山九老图》轴

绢本设色,明,177 × 106 cm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王铎在《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中曾绘有一幅“白居易洛阳履道里宅园想象平面图”,但正如侯乃慧指出的,此图中的西园白蘋洲、明月峡、水亭院混入了诗人六十岁任河南尹时在河南府造景的景观。[4]而且,此图在比例上亦不精确。为完成对白园的想象,需搜寻更多的文献资源。

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一书卷五叙履道坊谓:

“按居易宅在履道西门,宅西墙下临伊水渠,渠又周其宅之北,去集贤裴度宅最近”[5]

此与白氏《履道新居二十韵》和《池上篇序》所述其宅位置——“履道坊西角,官河曲北头”[6]和“西闬北垣第一第”[7]完全一致。洛阳非比建康与苏、杭,并无那么多的河流流经市区,除洛水横贯其中,将洛阳分为南北两半而外,仅有伊水渠、通济渠等数条河渠流入城市,无从改变畦分棋布的总体格局。然而,这条伊水渠却对乐天的造园至关重要。

隋唐洛阳平面想象图

图源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从刘致平先生据考古发掘所绘《隋唐代洛阳平面想象图》看,伊水渠是自定鼎门以东第七列第二坊集贤坊流来,经履道坊西墙之北流入履道坊,再向北周回进入定鼎门以东第八列第三坊履信坊,复自履道坊之东北隅而流入履道坊之东的永通坊。从图看,徐松所述白宅“宅西墙下临伊水渠,渠又周其宅之北”大体不误。白氏造园要引水,水的入口应在宅西,这是其所谓“西溪”的由来。

据今人的考古勘查,唐东都洛阳定鼎门以东第八列第二坊履道坊的南北长度为560米,东西长度为530米。从这个数字中再减去坊墙与街道之间的距离,则履道坊南北长度约为525米,东西长度约为520米。[8]从白氏诗文和伊水渠“周其宅之北”的描述可知:白宅坊内无北邻。然则从该坊南北长度525米中减去坊内十字街东西走向街巷宽度所得差数之一半,即大体为白宅之南北长度。设若该街巷宽6米(坊间大道宽仅8.2-8.3米,坊内十字街不可能比坊间大道更宽)则白宅之南北长度约为259.5米。乐天自谓其宅“地方十七亩”[9],按今人对唐亩的计算,一亩约合518平米,[10]则十七亩为8806平方米。而该宅的宽度则应为8806平方米除以其长259.5米所得之商即33.94米(33.935米)。这是一个长(259.5米)宽(33.94米)比例为7.65∶1的狭长矩形宅院。

(传)马兴祖《香山九老图》卷

绢本,南宋,27.1 x 217.2 cm

现藏于弗利尔美术馆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关于白宅中水体面积的信息比较混乱。《池上篇序》谓此十七亩的宅院之中“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11]。如此,水体面积当为三亩四分。然白氏《醉吟先生传》又谓“所居有池五六亩”[12],白诗《泛春池》谓“烟波六七亩”[13],白诗《池上竹下作》谓“十亩闲居半是池”[14],笔者对此的解释是:《池上篇序》所述之水池或许指此宅更早的主人杨凭等所开池或就白氏入住之初水池规模而言(见《泛春池》一诗自注),而乐天日后又陆续扩大了池面。如若不然,就是“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这两个数字是“屋室五之一,水三之一”两个数字的颠倒误写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曾于1992年至1993年对今洛阳城郊狮子桥东北150米处唐洛阳履道坊白居易宅遗址进行过勘察,勘察中有如下发现:

在白居易住宅区南部有大片淤土,面积达3300平方米,深1.9—3.2米。在其西侧有一条小水道与唐代伊水渠相通。[15]

勘察所发现的白园水体的位置与白诗透露的信息相近。3300平米的水体面积折合为唐亩即6.37亩,这就是白诗所谓“烟波六七亩”的由来了。这说明:乐天或许已将原有水体扩大了一倍。

白居易履道坊遗址发掘现场鸟瞰图

根据曾参与考古发掘的王岩所说,“在伊水渠东侧及折向北流后的南侧,紧邻渠岸发掘出宅院基址一处”[16],此即白氏宅院的主建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的考古报告这样写道:

从墙基和散水观察,宅院里有一中厅,平面大致呈方形,东西长5.5米,南北5.8米,东西两端通过回廊往北与东西厢房相连。回廊各长15.2米,宽3.2米;厢房东西对称,各长约8.9米,残宽4米。东西厢房往北,各连一段回廊,东边一段残长1.69米,西边残长4.10米。再往北,由于扰乱严重,遗迹中断。推测这两段回廊以北,可能与上房相接。自中厅南侧散水往南12.6米处,另发现一处建筑遗迹。残存一段踏步和散水的立砌包边砖,从其南边朝北望去,大致呈“”形,东西总长5.9米,南北宽1.45米。这一遗迹与中厅南北对峙,基本上处于同一轴线上。据此我们推测,这一遗迹很可能是白氏宅院的门房遗址。倘若如此,则白居易故居,南有门房,北有上房,是一座含有前后庭院的两进式院落。[17]

宅院的主建筑在宅院之北端,且所占面积不是很大——第一进院南北长12.5米,第二进院落遗址中断,然自第一进院、中厅和东西厢房的规模判断,整个宅院从北堂到门庭再加上可能的影背墙长度应不会超过55米。这就留下了长205米以上的土地可供造园之用。

唐代白居易履道坊宅园的场景

中国园林博物馆,古代园林厅

该园之水应自宅院之西引入,经“小涧”“新涧亭”“新小滩”形成所谓“西溪”。西溪于宅院主建筑之南渟蓄为所谓“南塘”。西溪入南塘一段,即线形水体与面形水体的结合处,据白诗“浦派萦回误远近”[18],应颇萦回曲折,以表现江南湖泊的水湾港汊。《池上篇序》中有“池北书库”[19],白诗又谓“青莎台上起书楼,绿藻潭中系钓舟”[20],故书库应在主宅大门与南塘之间。

南塘东西两岸的安排,据《池上篇序》:池东有一粟廪,池西有一琴亭。池中则有三岛,三岛之间以及岛与池岸以桥相连属,池西与一岛之间有“西平桥”,偏西之岛与居中之岛间有“中高桥”[21]。此外,白诗《何处春先到》中“桥东水北亭”[22]一句,透露尚有一桥将第二或第三岛与池之东北岸相连,池畔复置一亭。诸岛与诸桥的布置增加了景深的迷离与深远,此即白诗所谓“桥岛向背迷窥临”[23]。“迷”体现了深度在此是身体“夤缘潭岛间”[24],与水波、桥、岛相互牵绕。白诗《葺池上旧亭》透露:其园有“池中阁”,大概是中间岛上的建筑,隔水望之,似真亦幻。

谢环《香山九老图》

绢本设色,明,29.4 x 148.2 cm

现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此外,乐天诗《会昌二年春题池西小楼》曰:

花边春水水边楼,一坐经今四十秋。

望月桥倾三遍换,采莲船破五回修。……[25]

此诗所说的“池西小楼”很可能是与池西琴亭相连或相邻的一组建筑,位置在名以望月的西平桥畔。此外,前引考古简报透露:在白氏遗址西南发掘出一个圆形砖砌遗迹,很可能是酿酒所用的作坊遗址。[26]白居易《池上篇序》中有:

虽有宾朋,无琴酒不能娱也,乃作池西琴亭,加石樽焉。……先是颍川陈孝山与酿法,酒味甚佳。博陵崔晦叔与琴,韵甚清。蜀客姜发授秋思,声甚淡。……[27]

这段文字中虽未提及作坊,但琴与酒并提,并且说到了陈孝山的酿酒之术。白诗《池上早夏》亦有“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28]一联。故考古所见之作坊遗址,应当即在加了“石樽”的池西琴亭附近。由琴亭、酒坊、池西小楼、望月桥等形成了园中一个娱乐中心。白诗《池畔二首》其一中“结构池西廊”[29]一句让笔者想象这些建筑可能是以游廊相互连接的。

以下是笔者据考古资料和白氏诗文对履道坊乐天邸宅空间布置的重建。其中园林设计与江南水国生活经验的关联首先体现在这是一座以南塘为主景、西溪为从景的水景园。[30]其中除却伊水入园处略有叠石以成“小涧”而外,并无可登临以居高之山。中国山水与园林之胜,本在有山水二物。

石涛《庐山草堂图》轴

清,94.8 x 50 cm

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元和十二年(817)白氏于庐山造草堂,曾自白曰:

“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31]

其在洛阳亦对“筑山穿池”“怪石山欹危”[32]的集贤里裴度宅园称赏不绝,对归仁里宅园中“洛石砌千拳……碕岸束呜咽”[33]的濠濮景观亦颇为欣赏,却何以不在履道园中叠山呢?笔者以为这只能由江南经验所赋就的“爱水人”[34]性情去理解。

“兀尔水边坐,翛然桥上行”[35],“竟夕舟中坐,有时桥上眠”[36]依此西溪和南塘之水,乐天方有可能以建筑手段凝固其对江南包括水国城市生活的种种回忆,且一再体验这种生活。在细数之前,吾人有必要先熟悉乐天的某种转喻修辞策略,即以局部替代全体来创造景观幻觉。

沈复《水绘园图》

纸本设色,清,21.1 x 26.2 cm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如元和二年(807)乐天为翰林学士,早春一日行于长安宫城与皇城之间的承天门街上,忽然回首南望,见皇城雉堞之上端露出一痕翠色,遂吟出“雪尽终南又欲春”。在这一刻,整个皇城和宫禁的环境皆被忽略了,故而诗人说:“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37]又如元和十年(815)乐天在长安曾有四首七绝咏元宗简新居内景物,其中《高亭》一诗曰:

亭脊太高君莫拆,东家留取当西山。

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38]

在此,乐天要人们注意的只是亭脊形成的斜凹形状与方位,它会令人在城市生出日衔西山的幻觉。这类以局部制造整体幻觉的手法,乐天在其造园活动中屡试不爽。

白居易履道坊宅园想象图

萧驰 绘

乐天《桥亭卯饮》一诗中“林下高桥桥上亭”[39]透露白园中有一“桥亭”,亭中可设便宴小酌。桥亭或亭桥是风雨桥,为江南水乡城镇和城乡接合处特有的景观,往往作为庵堂和寺庙的附属建筑,近代也时而充当社戏演出的戏台。至今仍可在绍兴西郭门外会龙桥亭和昌安门外则水牌桥亭,以及今日作为游览地的“水乡古镇”看到它在民间生活中的原型。[40]后世名园中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北京颐和园荇桥、豳风桥的桥亭皆是造园家脱胎江南建筑进行创作的典型。白园中的桥亭恐为最早的这类实例,很可能就在其“中高桥”上,以此转喻出水国的舟桥世界。

江南桥亭

左为昆山周庄

右为吴江同里

乐天书写履道园的诗句中一再地以“泓澄动阶砌”[41]、“平池与砌连”[42]、“池分水夹阶”[43]、“阶临池面胜看镜”[44]、“卧房阶下插鱼竿”[45]、“绕砌紫鳞游”[46]描写其园池畔的一道颇具江南水街风情的景观,即今江南人家所谓“水后门”。其将家居生活与水街直接相连。枕水人家由后门出,顺石阶直抵水边取水、洗菜、淘米和浣衣,亦可泊舟、登舟和装卸舟上货物。白园中这道景观不可能设在主建筑四合院内,可能在“池中阁”[47],但更可能是在池西的琴亭、酒坊、游廊等一组建筑中。“吾亦爱吾池,池边开一室”[48],“我今幸作西亭主,已见池塘五度春”[49]白诗这些句子显示:该处很可能有乐天一处临水的卧房。

江南水街“水后门”

左为余杭塘栖

右为昆山周庄

履道坊的白氏宅邸西邻官河伊渠,墙下日日流水,如白诗所写:“伊水分来不自由,无人解爱为谁流?”[50]乐天造园颇为大胆的一处手笔,即在此宅西墙面向公共水渠滩涂的位置,很可能是引伊渠入园的水口小涧附近,造了一个亭阁,并于其下栽莲置石:

朱槛低墙上,清流小阁前。

雇人栽菡萏,买石造潺湲”[51]

以此构成白园独特一景。谓之大胆,即在将园景延伸至“西街渠中”,突破了北方都市的里坊格局。其临水的样貌令人想到江南水街两侧的骑楼一角,而此亭阁的“朱槛”“朱栏”亦是江南水街的重要符号。前述白氏一行人书写水国城镇时曾一再出现“乌鹊桥红带夕阳”,“红栏三百九十桥”,“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夹岸朱楼隔柳条”这样的诗句。乐天一再为能独树一帜、突破里坊格局而得意:

家家抛向墙根底,唯我栽莲越小楼。……

莫言罗带春无主,自置楼来属白家。

日滟水光摇素壁,风飘树影拂朱栏。

皆言此处宜弦管,试奏霓裳一曲看。[52]

闲看卷帘坐,醉听掩窗眠。

路笑淘官水,家愁费料钱。[53]

夹岸罗密树,面滩开小亭。……

终日临大道,何人知此情?[54]

当然,乐天宅西这一临水亭阁由于孤立于此,又毕竟不同于迤逦于江南水街两侧的干栏式建筑。然而,只要吾人想到白氏以局部替代全体来创造景观幻觉的策略,就不会讶异他会藉此来重建其在苏、杭的生活情景了。

陆治《浔阳秋色图》卷

纸本,明,22.3 × 100 cm

现藏于弗利尔美术馆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无论是基于白氏对园居生活的叙述,抑或根据考古勘查,履道坊白园并未凸显一处可居高将全园景物尽收眼底的亭楼或高台。“池亭虽小颇幽深”[55]——乐天此园的趣味在“幽深”,即不断经历空间的回转、分割、开阖,视野在端景与全景间变换,功能在“眺望”与“躲藏”中交替,有柳宗元所谓“穹若洞谷,蓊若林麓”的“奥如”之趣。[56]而此奥如之趣,只能于藉足履或舟船的漫游中领略。这与其沿“平滑的空间”去浏览差异纷繁的江南城市之理路一致。白诗咏园,故有“西溪风生竹森森,南潭萍开水沉沉。……浦派萦回误远近,桥岛向背迷窥临。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57],有“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58],有“夤缘潭岛间,水竹深青苍”[59]……

(传)唐寅《浔阳八景图》

绢本设色,明,32.4 × 413.7 cm

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除建筑而外,乐天更时时在生活方式上重演水国的经验,甚或以吴语招友:“夜就侬来能不能?”[60]这样的生活重演更时时离不了水。譬如,采莲、采菱是水国具特色的生活景象,也为吴歌西曲所一再咏歌。乐天曾有《采莲曲》[61],令人难辨究竟是仿作西曲吴歌还是应景。而其作于履道园中的《看采莲》《看采菱》则断然是应景,只不过此情此景又是在戏拟江南民俗而已。故而是“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62],“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63]。然这种戏拟的采莲大概启发了一次真正的采莲之举: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64]

乐天的宦游生涯中颇有在水国舟旅的体验。在园中亦将大量时光消磨在池上舟中,经常是随流信风而往,任舟船带去欣赏不断变换的天上、水上、岸边的景致:

波上一叶舟,舟中一樽酒。

酒开舟不系,去去随所偶。

或绕蒲浦前,或泊桃岛后。

未拨落杯花,低冲拂面柳。

半酣迷所在,倚傍兀回首。[65]

白藕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

谁教一片江南兴,逐我殷勤万里来?[66]

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

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

岸曲舟行迟,一曲进一觞。[67]

绿塘新水平,红槛小舟轻。

解缆随风去,开襟信意行。

浅怜清演漾,深爱绿澄泓。

白扑柳飞絮,红浮桃落英。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68]

岸浅桥平池面宽,飘然轻棹泛澄澜。

风宜扇引开怀入,树爱舟行仰卧看。[69]

陈淳《采莲图》卷

绢本设色,明,24.2 x 136.5 cm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乐天早年曾在舟中经历连雨、月明和阻风:“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70];“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71]……舟中听雨的凄苦,如日后李义山的巴山夜雨一般,隔在一定时空距离之外,俨然成为了值得咀嚼品味的回忆。乐天在履道园的南塘中重演着江南舟中听雨的经验:

水一塘,䑳一只。䑳头漾漾知风起,䑳背萧萧闻雨滴。醉卧船中欲醒时,忽疑身是江南客。船缓进,水平流。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亚竹乱藤多照岸,如从凤口向湖州。[72]

雨滴篷声青雀舫,浪摇花影白莲池。停杯一问苏州客,何似吴松江上时?[73]

诗人藉助自江南携回的青雀舫,藉舟楫活动中的竹篙,藉助水和雨声,在醉酲之际,又恍然回到了江南水国的世界。

(传)马和之《柳溪春舫图》

绢本设色,南宋,36.7 x 51.4 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乐天在园中与水相关的江南之忆甚至延伸至口腹:“净淘红粒罯香饭,薄切紫鳞烹水葵”[74],“就荷叶上苞鱼鲊,当石渠中浸酒瓶”[75],“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76]……由此,履道园也就成为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所,其中水石草木并非总以“纯净之姿”进入“超越于世俗之上的虚静之心”[77]

宋人张约斋以宜称、憎嫉、荣宠、屈辱四事论花间当做与不当做,以彰显士大夫之品味清雅。然当吾人读乐天园中所作诗,不仅“绿竹挂衣凉处歇”[78]正合张镃“花屈辱”中所列“枝下晒衣裳”[79],且其园诗中如“足热濯清流”[80],“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81],“饱竟快搔爬,筋骸无检束”[82],“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83]云云,亦皆不能为“标韵孤特”之高士品味所容。而这却与其在水国商业城市中体验的氛围不无契合之处。

本文选自萧驰《诗与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注释:

[1]见《池上篇序》,《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6册,页3705。

[2]见刘禹锡《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一诗及自注,《全唐诗》,卷三五六,第11册,页4003。

[3]白氏《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一诗中有“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六,第4册,页2515。

[4]见侯乃慧,《物境·艺境·道境——白居易履道园水景的多重造境美学》,页449。

[5]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莲筠簃丛书本,页27。

[6]《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三,第3册,页1585。

[7]同上书,卷六九,第6册,页3705。

[8]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隋唐东都城址的勘查和发掘”续记》,《考古》19 78年第6期,页372,页379。

[9]《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6册,页3705。

[10]这是简锦松据陈梦家《亩制与里制》中一亩为“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一步为1.47米的计算, 详见简氏,《杜甫夔州诗现地研究》,页195,页285。

[11]《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6册,页3705。

[12]同上书,卷七〇,第6册,页3782。

[13]同上书,卷八,第1册,页461。

[14]同上书,卷二三,第3册,页1599。

[15]王岩,《唐东都履道坊白居易故居遗址勘察》,《寻根》,1996年第2期,页46。

[16]同上,页45。

[17]见赵孟林、冯承泽、王岩、李春林,《洛阳唐东都履道坊白居易故居发掘简报》,《考古》1994 年第8期,页694。

[18]《池上作》,《白居易集笺校》,卷三〇,第4册,页2075。

[19]《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6册,页3705。

[20]《池上闲咏》,同上书,卷三一,第4册,页2120。

[21]《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6册,页3705。

[22]同上书,卷二七,第3册,页1905。

[23]《池上作》,同上书,卷三〇,第4册,页2075。

[24]《咏兴五首·池上有小舟》,同上书,卷二九,第4册,页2000。

[25]同上书,卷三六,第4册,页2521。

[26]《洛阳唐东都履道坊白居易故居发掘简报》,页694。

[27]《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九,第6册,页3705。

[28]同上书,卷三五,第4册,页2417。

[29]同上书,卷八,第1册,页459。

[30]关于白氏对杨凭等旧宅园的改建过程,请参见曹淑娟《江南境物与壶中天地——白居易履道园的收藏美学》一文第二节《履道园的景象建设》,页92-99。

[31]《草堂记》,《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三,第5册,页2737。

[32]《裴侍中晋公以集贤林亭即事诗二十六韵见赠猥蒙征和才拙词繁辄广为五百言以伸酬献》,同上 书,卷二九,第4册,页2034。

[33]《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同上书,卷三六,第4册,页2463。

[34]见乐天诗《泛春池》写其对小池爱意之深:“天与爱水人,终焉落吾手”,同上书,卷八,第1册,页461。

[35]《首夏》,同上书,卷二九,第4册,页2007。

[36]《引泉》,同上书,卷二二,第3册,页1495。

[37]《过天门街》,同上书,卷一三,第2册,页750。

[38]同上书,卷一五,第2册,页905。

[39]《桥亭卯饮》,同上书,卷二八,第4册,页1951。

[40]见徐华铛、杨冲霄,《中国的亭》(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页146。

[41]《泛春池》,《白居易集笺校》,卷八,第1册,页461。

[42]《临池闲卧》,同上书,卷二三,第3册,页1591。

[43]《咏闲》,同上书,卷二七,第3册,页1884。

[44]《三月三日》,同上书,卷三三,第4册,页2254。

[45]《家园三绝》其一,同上书,卷三三,第4册,页2246。

[46]《李卢二中丞各创山居俱夸胜绝然去城稍远来往颇劳弊居新泉实在宇下偶题十五韵聊戏二君》, 同上书,卷三六,第4册,页2484。

[47]白诗《葺池上旧亭》有“软火深土炉,香醪小瓷榼。中有独宿翁,一灯对一榻。”此阁当可下榻。同上书,卷二二,第3册,页1501。

[48]《咏兴五首·四月池水满》,同上书,卷二九,第4册,页2001。

[49]《题西亭》,同上书,卷二八,第4册,页1954-1955。

[50]《宅西有流水墙下构小楼临玩之时颇有幽趣因命歌酒聊以自娱独醉独吟偶题五绝》其一,同上书,卷三三,第4册,页2308。

[51]《西街渠中种莲叠石颇有幽致偶题小楼》,同上书,卷三一,第4册,页2159。

[52]《宅西有流水墙下构小楼临玩之时颇有幽趣因命歌酒聊以自娱独醉独吟偶题五绝》其一、其二、 其三,同上书,卷三三,第4册,页2308。

[53]《西街渠中种莲叠石颇有幽致偶题小楼》,同上书,卷三一,第4册,页2159。

[54]《亭西墙下伊渠水中置石激流潺湲成韵颇有幽趣以诗记之》,同上书,卷三六,第4册,页2482。

[55]《偶吟二首》,同上书,卷二七,第3册,页1905。

[56]《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柳宗元集》,卷二八,第3册,页748。

[57]《池上作》,《白居易集笺校》,卷三〇,第4册,页2075。

[58]《闲居自题》,同上书,卷三〇,第4册,页2057。

[59]《咏兴五首·池上有小舟》,同上书,卷二九,第4册,页2000。

[60]同上书,卷二六,第3册,页1864。

[61]诗曰:“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同上书,卷十九,第2册,页1303。

[62]同上书,卷二八,第4册,页1955。

[63]同上书,卷二八,第4册,页1956。

[64]《池上二绝》其二,同上书,卷三二,第4册,页2217。

[65]《泛春池》,同上书,卷八,第1册,页461。

[66]《白莲池泛舟》,同上书,卷二七,第3册,页1887。

[67]《咏兴五首·池上有小舟》,同上书,卷二九,第4册,页2000。

[68]《春池闲泛》,同上书,卷三六,第4册,页2499。

[69]《晚池泛舟遇景成咏赠吕处士》,同上书,卷三五,第4册,页2422。

[70]《舟中雨夜》,同上书,卷一〇,第2册,页551。

[71]《风雨夜泊》,同上书,卷一七,第2册,页1102。

[72]《泛小二首》,同上书,卷二三,第3册,页1601。

[73]《池上小宴问程秀才》,同上书,卷二八,第4册,页1950。

[74] 同上。

[75]《桥亭卯饮》,同上书,卷二八,第4册,页1951。

[76]《雨歇池上》,同上书,外集卷中,第6册,页3886。

[77]这里藉用徐复观的言论说明受玄学影响的诗人与山水的关系,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 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页201。

[78]《池上即事》,《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七,第3册,页1888。

[79]见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274-276。

[80]《老热》,《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九,第4册,页2043。

[81]《即事》,同上书,卷二七,第3册,页1902。

[82]《春日闲居三首》其一,同上书,卷三六,第4册,页2465。

[83]《闲坐》,同上书,卷三七,第4册,页25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